如今,中醫中藥仿佛離快節奏的現代生活越來越遠了,但《大宅門》里的百草廳從一個側面讓我們對傳統中醫中藥起了好奇心。眼下養生成了大事情,好像只有以昂貴與奢侈才能成就美貌與健康,那中藥房里的樹皮草根是不是也能做到呢?其實,以天然草藥調養與駐顏的方子古已有之。戰國時的典籍《黃帝內經》早有關于醫學養生學體系的記載,其中要順應天地陰陽四時規律的理論沿用至今。
春 生
春天,萬物復蘇。帶著生發、飄逸的氣息,身體舒暢、豁達。此時,最宜服用養肝、疏肝的食物。
雪羹湯
原料:荸薺250克,海蜇150克
制法:
1.將荸薺去皮,洗凈切成薄片;將海蜇用水泡發后切成絲。
2.在鍋內加適量水,放入荸薺和海蜇,用旺火燒開后改用文火燉至海蜇軟化。
3.加適量鹽、味精調味。
功效:本湯為清代名醫孟英所創,原為消黃疸之食療方。此湯還具有清熱解毒、化痰消積以及開胃健脾之功效,味道清爽適口,乃春季養生之佳品。
夏 長
到了烈日炎炎的夏季,植物生長達到鼎盛時期,樹木枝繁葉茂,應多吃一些具有清涼解暑功能的利濕食物。
冬瓜海帶排骨湯
原料:豬排骨750克,海帶25克,冬瓜750克,綠豆50克,無花果6枚,荷葉3片
制法:
1. 將豬排骨洗凈,斬成大塊,用開水燙煮一下撈起。
2. 將冬瓜洗凈去皮,切成大塊。
3. 摘清晨未開荷花之嫩葉3片備用。
4. 將海帶、綠豆、無花果洗凈,海帶、無花果切成適當大小。
5. 將鍋中3000毫升清水煮開,加入上述材料,待再次水開后改小火煮180分鐘。
6. 加油、鹽、味精調味。
功效:本品中豬排骨補血生髓、強筋壯骨,冬瓜清熱祛濕、除煩解暑,海帶解毒消腫、去疬散瘤,綠豆清熱解毒、消暑利濕,荷葉清熱解毒、利水止瀉,無花果補體去虛、健脾養胃,實為夏季消暑滋補之佳肴。
秋 收
金秋是一個收獲的季節。“白酒新熱山中歸,黃雞啄粟秋正肥”,“肥”字恰好道出掛在枝頭的果實之甜美豐腴。的確,秋天是植物的果實種子成熟的季節,而這時多吃點補肺養陰的食物可以預防呼吸系統的疾病。
冬蟲夏草老鴨湯
原料:老鴨1只,冬蟲夏草 30克,枸杞 30克
制法:
1.將鴨子宰殺后,放血、拔毛、去內臟,洗凈。
2.將冬蟲夏草洗凈,用細繩扎成每2根~3根1束。
3.將鴨頭剖開,去鴨腦,放入1束蟲草,用細繩將鴨頭扎起來。
4.在鴨體上戳數個小洞,從洞口塞入冬蟲夏草。
5.加少許鹽和水,上籠蒸熟即可食用。
功效:本品滋陰補肺,益氣生津。適用于陰虛盜汗、自汗等。尤其適合糖尿病人在秋季食用。
冬 藏
冬天朔風凜冽,白雪皚皚,大部分的植物也在這時由繁華歸依凋零,就像武俠小說中描寫的那樣,大俠們開始了閉關修練。而冬天的養生也遵循同樣的道理,謂之“冬令進補,開春打虎。”養生食品崇尚滋補。
龜苓湯
原料:烏龜2只(500克左右),土茯苓60克,芡實50克,枸杞子30克,龍眼肉50克
制法:
1. 將龜放入盆中,淋熱水使之排尿,用開水燙死后洗凈,剖開后去內臟、頭爪。
2. 將枸杞子、龍眼肉、土茯苓洗凈。
3. 將芡實用溫水泡20分鐘。
4. 把龜及其余材料放入鍋內,加清水適量,武火煮沸后,文火煲3小時以上。
5. 加入鹽調味后即可食用。
功效:湯中烏龜滋陰潛陽、補腎養血,芡實固腎澀精、補脾止瀉,土茯苓清熱利濕解毒,龍眼肉補益心脾。共用則有滋陰清熱、祛濕解毒、健脾益腎的功效。尤其適合腎陰不足、陰虛火旺以及骨蒸潮熱,濕濁內停之濕疹瘡毒和脾腎不足之泄瀉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