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7日凌晨1時35分,我國著名表演藝術家、翻譯家英若誠先生,在北京協和醫院辭世,享年74歲。這應該是2003年最后一位離我們而去的文化要人,在很多人眼里,大概也是分量最重的一位。至少在中國人這邊,應該是的。
最早看到英若誠,還是在[白求恩大夫]里,鏡頭不多,他演白求恩的翻譯。這也算是一種本色演出了。說老實話,沒有看出絲毫光采。倒是在[知音]里,他演那位只做了83天皇帝夢的袁世凱。戲也不多,但聲色,氣氛全在。那時,就有人告訴我,他是文化部的副部長。現在想,演員照樣可以學而優則仕。后來又看了[馬可·波羅],他演元世祖忽必烈,那份帝王氣是能讓塵土飛揚起來的。有一場戲,忽必烈有一段很長的臺詞,這鏡頭還不能有絲毫切換。意大利導演剛開始還有點擔心,此番狀況對演員功底實在是一個極大的考驗。后來實際拍攝時,英若誠是一氣呵成了這超難度的表演,使意大利同行對這位中國“皇帝”刮目相看。 這是部合拍片。在另一部更為經典的合拍片里我們又見到了英若誠硬朗的身影,他在[末代皇帝]中演一位戰犯管理所的監獄長。鷹一般的眼神和鏗鏘的語調,十分傳神。他低下頭給尊龍飾演的薄儀解下鞋帶,又讓溥儀自己把鞋帶系上。這份架勢,確實有種于無聲處聽驚雷的氣度。假如你看過[茶館]和[駱駝祥子]的話劇,那里的劉麻子和劉四爺,前者油滑勢利,后者獨斷專橫,皆顯示出英若誠老先生對戲劇,乃至人生極為豐厚的體驗。尤其是劉麻子最后的那聲叫好,既無奈,又于心不安。用“到位”二字都很難形容老先生精湛的表演功底。按舒乙老先生的話說,英若誠先生是水,倒在什么容器里便是什么樣子。他演起戲來能忘掉自己,他永遠是別人。他是不定形的,是多變的,東一榔頭,西一棒槌,永遠不在一個地方。
英若誠說他喜歡大俗的東西,他生前有兩大愛好,一個是愛喝二鍋頭,他跟于是之在一起,一個中午,只要有碟花生米,就能干掉一瓶。另一個是喜歡抽雪茄。恐怕這一直對他的身體有著非常不良的影響。最近看到英若誠是在兒子英達執導的[我愛我家]的系列短劇里客串了一把,總是愛和文興宇飾演的老爺子掐架,整個一老頑童,可愛極了。老了老了,想怎么樣就怎么樣,反倒使經過積淀的真性情全能流瀉出來了。
想到英若誠,最先映入腦海的還是[圍城]里的那位高松年校長,錢鐘書形容這位高校長,說他不去演戲,是戲劇界的不幸,是演員們的大幸。英若誠頭發往后一背,眼鏡片后面的眼睛一閃,那種一本正經的無聊,指東說西的關切,以及狗急跳墻時的曖昧,全呼之欲出了。有人看了英若誠的精彩表演,說要是他來演李登輝的話,是再合適不過了。現在,不由想起臧克家的那首詩——《有的人》。是呀,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英若誠簡略年表
1929年 生于北京。
1950年 清華大學外國文學系畢業,同年參加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任演員。
1956年 出演[明朗的天]中之陳洪友,獲全國話劇匯演表演獎。
1964年 在電影[白求恩大夫]中扮演童翻譯。
1968年 因莫須有罪被捕入獄,歷時三年有余,后無罪釋放,平反。
1976年 調離北京人藝,任外文局《中國建設》外語記者。
1979年 調回北京人藝。
1980年 在電影[知音]中扮演袁世凱。
1980年 參加[請君入甕]演出,任翻譯、副導演。
1981年 在電影[馬可·波羅]中出演忽必烈。
1982年 應美國密蘇里大學邀請,任戲劇系教授,并翻譯、導演話劇[家]。
1983年 翻譯《推銷員之死》,并于作者親自導演下演威利·洛曼。
1984年 赴美講學,并導演[十五貫]。
1984年 被密蘇里大學聘為終身教授,密蘇里州授予榮譽公民稱號。
1985年 翻譯并導演[上帝的寵兒](又名[莫扎特之死])。
1986年 被任命為文化部副部長。
1986年 在電影[末代皇帝]中扮演戰犯管理所所長。
1988年 翻譯劇本《嘩變》(謝爾曼·沃克)。
1990年 翻譯并導演《芭巴拉少校》(蕭伯納)。?1993年 獲美國包度因學院名譽博士學位。
1998年 獲菲律賓麥格塞塞總統紀念獎及馬尼拉榮譽市民稱號。
回憶英若誠
你不抽煙不喝酒,而我卻是“五毒俱全”,看咱倆誰活得長。
——英若誠對鄭榕的調侃
英若誠他土的全會,土到可以掉渣子,可洋起來洋人還要向他學英文。 —黃宗洛
英若誠雖然只有幾集的戲([圍城]),但他特別用心,認真得就像初學表演的學生一樣。他對塑造人物的那種熱情讓我特別欣賞。當時很多人覺得他表演的技巧特別好,我發現他是很潛心觀察生活的一種人,平時話并不多,但見解精辟而且獨到。 ——黃蜀芹
他平時會喜歡說一些見解尖銳的觀點,而且一針見血,對于生活中很平常的事件,他能發現別人看不到的一面。
——陳沖
大丈夫演好戲,當好官;奇君子辦真事,做真人。
——曹禺
感謝大家的寬容。
——英若誠在[茶館]1990時演出時對觀眾說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