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旁擺放著剛剛出廠的裝幀素樸、端莊,印制精美的十卷本《聶紺弩全集》,心中彌漫起一陣說不出的輕松和釋然。此刻,言語似乎已成多余。提起筆,任思緒馳騁、燭照和一位高貴靈魂接近的二千多個日日夜夜,那曾經的一幕幕又清晰地浮現在眼前……
早在80年代末,武漢出版社就曾有整理出版湖北籍文化名人文集系列的打算,當看到湖北籍中國現代著名作家、詩人、古典文學研究專家聶紺弩的作品一直無人系統整理,以至許多研究者望而卻步,成為本省出版界的一個缺憾時,恰逢著名作家曾卓呼吁編輯聶紺弩作品集,本社主要領導即在1998年與也同樣有此想法的省出版局王建輝副局長商議,決定整理出版聶紺弩全集。自全集列為本社重點選題以來,編輯組就一直被一個全新的熱望鼓舞著,同時,這也意味著編輯組將要面臨的挑戰是空前嚴峻的。編輯文化名人文集,一般的工作模式是借助高校或科研機構的力量,組織專家集中攻關;或由親屬、私淑弟子中對其創作熟稔者承擔整理任務;而編輯整理聶紺弩的作品,這兩種模式都無從采擇。高校專門研究聶紺弩者不多,一時找不到合適的擔綱者;其親屬或身邊工作人員中也沒有一直從事文化工作且有編輯經驗者,故本社領導只得選擇了編纂、編輯合一的工作模式,即由出版社自己承擔資料搜集、編纂等全部工作。這對于我們這樣一個經濟實力和編輯力量相對薄弱的地方出版社來說,困難是可想而知的。
編輯全集,首先要解決編輯方針和編輯體例等問題,為此,本社領導從一開始便確立了“立意要高,搜羅要富,反映要全面”的編輯方針,主張克服再大的困難也要盡量搜全,并提出了以初版和初次發表為主,依文體和發表時序分類排列的體例。為保證全集編纂質量,社長、總編輯彭小華親自掛帥,直接領導、指導編纂工作,并多次與聶紺弩親屬及社會各界人士聯系,解決了全集編纂的許多關鍵問題,隨后還多次召開協調會,研究部署各階段的工作。編輯小組從查找線索、閱讀材料開始,在社領導和聶紺弩親屬的全力支持下,尋訪了全國各地與聶紺弩生前有交往的文化界人士數十人,并閱讀了聶紺弩自傳、回憶錄,社會各界人士回憶、紀念聶紺弩的文章及其他參考材料數百萬字,獲取了大量有價值的線索。隨后,編輯小組追尋著聶紺弩的生命軌跡,走遍了聶紺弩生前創作和編輯活動的所有重要區域,直接訪問和通過信函與北京、上海、香港、重慶、南京、廣州、桂林等全國十余個城市的近三十家研究收藏機構反復聯系,查閱了民國時期和解放后的報刊百余種計二千余個合訂冊,尋獲了聶紺弩在不同階段出版的著作三十余種近六十個版本,以及大量的報刊文獻、手稿手跡、檔案材料、圖片照片等,先后復印或抄錄了各類資料一千余萬字,為全集編輯工作打下了扎實的基礎。進入編輯階段以后,編輯小組又在顧問和編委的指導下,擬定了編纂方案,進行了艱苦細致的梳理分卷、遴選甄別、考訂注釋,以及文字辨識和編校工作。由于編輯人員同時還承擔著社里其他書的編輯任務,為保證本書能在紀念聶紺弩百年誕辰之際出版,大家加班加點,犧牲了許多休息時間,保證了全集出版的速度和質量。
回顧本書的編輯過程,有幾點深切的感受是值得一提的:一是由出版社組織文化名人文集編纂工作,對編輯人員是一個絕佳的鍛煉和提高綜合素質的機會。編輯全集,由于投入頗巨,又無現成的書稿或編輯模式可循,對習慣于在現成書稿上加工的編輯人員來說,是一個調動積累、重新學習和探索創新的過程。聶紺弩親屬方瞳在本書座談會上曾說,由于武漢出版社主要領導的獨到的膽識和眼光,使許多喜愛聶紺弩作品的人們有機會完整地欣賞到他的作品。他這話是從讀者角度講的,其實,從責任編輯角度來看,也可以說,在職業生涯中能有這樣好的學習機會也是不可多得的。二是編輯工作要切忌心浮氣躁,要有一股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六年時間不算短,要沉下心執著做一件事是不容易的,遇到挫折時也曾有過打退堂鼓的想法,但社主要領導決心很大。記得有一次為搜集聶紺弩致胡喬木的書信,編輯組三人專門到北京玉泉山腳下的中共中央檔案館查胡喬木同志檔案,但結果沒找到。回武漢后,打聽到這些書信被《胡喬木傳》編寫組借用,暫存在另外一個地方,且要求出版社再次向中共中央檔案館致函商量調閱事宜。社長、總編輯彭小華得知情況后,很快幫編輯組弄到了這幾封珍貴書信的復制件。類似事例很多,有時編輯工作還遇到一些干擾和挫折,但有了主要領導的理解和支持,我們挺過來了。編輯組的劉昌釗同志六十多歲了,有時看材料看得眼睛紅腫,但還時常為發現了一條新線索高興得合不攏嘴;李杏華在圖書館查資料經常弄得手、嘴、鼻都一樣烏黑;呂植壯為編舊體詩反復了十幾個回合……。三是要堅持依靠專家,依靠社會各界人士。編輯文化名人文集是一項嚴肅的工作,要求高,難度大。編輯組四人中,劉昌釗同志編輯工作經驗比較豐富,我本人在學校時所學專業是中國現當代文學,李杏華、呂植壯也是文史哲方面的碩士研究生,隊伍配備總體看是整齊的。但編輯全集,標準和要求都比較嚴格,容不得半點疏忽。從搜集資料到整理編纂,編輯組始終按社領導的要求,凡出手的文案、文字材料均寄有關專家審閱。比如,編輯工作的初始階段,我們就得到過著名作家曾卓的指導和支持,他在病床上多次給有關人士打電話,希望他們全力配合出版社工作;編纂方案和編排方法,舒蕪、何滿子、彭燕郊等均提出了很好的意見;書信卷和年表交由王存誠教授審閱后,完善了部分內容;運動檔案由研究過五十年代歷史的朱正先生編定;舊體詩詞由對聶詩素有研究的侯井天先生把關。勤能補拙,正是這樣經常性的請教、商量,使我們克服了自身的一些不足,使全集能以整齊的面貌呈現在讀者面前。
六年時間里,我們曾在如今已變成“三味書屋”的京山聶老舊居前佇足流連,也曾在春日里去聶老和周穎的長眠之地——京郊太子峪陵園祭掃。追尋著他生命的遺跡,在寂靜的夜晚品味著他留下的文字,我們感到和他更接近,也更理解了他。在他誕辰百年之際,我們愿以這十卷沉甸甸的《聶紺弩全集》,權作一瓣心香,作為對他最好的紀念……(作者系《聶紺弩全集》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