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經濟的日益一體化,使全球震驚于知識對社會進步所潛在的巨大推力。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告訴我們,知識是經濟建設的掘進機,是民族復興的催化劑,是社會文明的霓裳羽衣;而教育,則是這一切的孵化器。因為認識了知識與經濟建設、與民族復興、與社會文明之間水乳交融的關系,所以我們開始前所未有的關注教育、改革教育、創新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
安徽省淮北市礦業集團公司中學始建于1959年,先后幾經分合并轉,歲月彈指一揮,她已然伴隨著共和國風風雨雨的成長,走過了40余年的歷程。
40年來,淮北礦中沒有忘記遵循教育的規律和更新教育觀念,即使在最為艱難的日子里,也不斷探索教育改革的新途徑;40 年征程中,淮北礦中用汗水和智慧擦亮了校牌:1995年被煤炭部命名為標準化中學;2000年被核準為淮北市示范高中;2001年被確立為“全國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跨入了國內名校行列。其高考升學率讓人驚羨不已,尤以本科入學人數的增長令人刮目相看,如1999年~2003年,分別為91人、157人、318人、408人和447人,呈快速增長態勢,全市文、理科的前16名也大多集中在淮北礦中,而且均名次靠前。
名望和聲譽背后是難以用數字去計算和衡量的努力,因為教育承擔著貫通歷史的神圣使命,肩負著未來沉甸甸的責任。近年來,淮北礦中堅持“以人為本,創新發展”和以素質教育為主線,全面推進教育教學改革。
淮北礦中的決策者是很具有戰略眼光的。在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科學管理,牢固樹立公仆意識和服務意識的基礎上,他們沐浴國家進行教育體制改革的春風,借助地方政府重視教育、狠抓教育及其努力優化資源的契機,一方面制定出了依法治校、依法治教,樹立全新教育觀念、探索全新教育模式,推進素質教育的“一流”發展戰略。并聘請教育部有關領導和國內部分大專院校的專家、學者到學校擔任顧問,指導學校的健康發展。另一方面,積極走出去、請進來,既主動地赴外“取經”,又不時邀請相關專家、學者前來學校“布道”,同時分期分批地組織教師前往省內外先進學校觀摩學習,如江蘇鹽城中學、洋思中學,南京金陵中學,上海楊浦中學,阜陽一中,蚌埠二中等,并與部分學校建立了攜手同進的友好關系。2000年,淮北礦中又啟動了名師系列工程之“五個一”、“三個杯”活動,要求每位教師每年必須撰寫一篇優秀教學論文、組織一堂優質公開課、完成一份高水平的試卷命題、精選一篇優秀教案、參加一次教育理論考試,并根據自己的年齡特點和教學業績積極競爭“新秀杯”、“精英杯”和“桃李杯”。對青年教師實行檢查聽課制和導師制,通過一幫一和結對子的方式進行跟蹤培養。鼓勵教師與學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諧、合作的師生關系,始終對每個學生充滿愛心,充滿希望,并用愛心去點燃學生心中的希望之火,最大限度地去挖掘他們的特殊潛能,為國家盡力培養具有特殊才能的后備建設人才。在教學上則大規模地進行以學生為主體、旨在讓學生變被動學為主動學的教法改革,通過探索課堂教學模式,推廣“研究型學習”和開展科研活動,由此錘煉出了一支熱愛教育事業、勇于探索創新的教職工隊伍。積極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來優化課堂教學和提高教學質量,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開發學生智力、培養學生能力、提高學生素質,學校的聲譽由此節節攀升,遠近聞名,現已與澳大利亞的麥克勞德學校結成了友好學校。
為了盡可能的營造出特色濃厚的校園文化,淮北礦中從兩個結合入手來抓校風建設,以“三個節”為主線來開展豐富的校園文化生活。
德育工作和課堂教學的結合、德育工作和法制教育的結合,以及藝術節、科技節、體育節和“風帆計劃”(與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合創)的開展與實施,不僅豐富了學校的文化內涵,而且促進了良好校風、教風和學風的形成,同時也把不少學生引進了藝術的大門,最近幾年已有數十名學生直接報考北京廣播學院、北京電影學院、安徽大學藝術學院、天津藝術學院、上海音樂學院及部隊藝術院團。
有人說過,“教育是知識創新、傳播和應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創新精神和創新人才的搖籃”。可見,國家的前途和命運都寄托在創新上,寄托在不斷創新的教育上。據此,我們可以這樣理解信息時代的教育,孕育人才、孕育民族的復興、孕育國家的未來,只有善于創新的教育,才有可能培育出未來勇于創新的人才;只有達成了共識,找準了方向,認準了目標并堅持不懈地進行探索和創新,素質教育才有可能順利地得以推行開來。
面向世界,面向現代化,面向中華民族永不枯竭的興旺,用未來的眼光興辦教育、開拓教育和創新教育,值得稱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