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布什——“先發制人”不得人心
2003年3月20日,美英繞開聯合國安理會,不顧國際社會的強烈反對,對伊拉克發動了軍事打擊。這是美國總統布什“先發制人”戰略最突出的例證。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布什發動這場戰爭的種種“證據”至今無法得到證實,“先發制人”戰略正受到越來越普遍的質疑。與此同時,自布什5月1日 宣布伊拉克的主要戰斗結束至今的半年多時間里,駐伊美軍不斷遭到不同形式的“后發制人”襲擊。有人因此預言:伊拉克戰爭可能會成為“先發制人”理論的墳墓。
聯合國秘書長安南9月23日說,美國的單邊主義和先發制人戰略對聯合國成立58年來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的原則基礎提出了重大挑戰。最近一次大規模抗議“先發制人”的行動發生在英國倫敦。11月20日,模仿伊拉克人拉倒薩達姆塑像的一幕,抗議者將一座高約3.7米的布什塑像拉倒。布什手持的導彈頭上寫著“先發制人”的字樣。布什的“先發制人”戰略在本國也同樣遭到反對。前副總統戈爾11月9日抨擊布什的政策是獨裁專制式的“老大政策”,稱布什沒有讓“9·11”后的美國更加安全。
面對來自各方的反對聲音,布什在訪英時繼續為“先發制人”做法辯護。他宣稱,面對恐怖主義威脅,美國將以暴制暴,堅決打擊。對于人們現在關注的布什如何在伊拉克收場的問題,布什說,美軍不會因襲擊事件撤出,美軍將繼續留在伊拉克,不達目的決不罷休。
2、薩達姆——讓美軍“痛并難受著”
在武器核查問題上和布什玩了一段時間的“老鼠戲貓”游戲后,薩達姆終于激怒了布什。但自美軍殺進巴格達以來,薩達姆的陰影依然籠罩著駐伊美軍,繼續使他們“痛并難受著”。
面對武裝到牙齒的美軍,薩達姆沒有使用生化武器等違禁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甚至沒有組織像樣的抵抗。這一點頗讓人費解:薩達姆可能根本沒有布什政府強加于他的生化武器,美軍沒有理由打伊拉克。
自布什5月1日宣布伊拉克主要戰斗結束以來,駐伊美軍遭襲擊死亡的人數遠遠超過在戰斗中死亡的人數。伊拉克人襲擊美軍的方法多種多樣:既有個別狙擊手放冷槍,又有小股游擊隊搞伏擊。總之,只要有利于消滅敵人,保存自己,伊拉克人是什么手法都用上了。美軍指揮官布拉德·梅上校最近坦言,使用驢車發射火箭彈襲擊的游擊戰術在伊拉克戰后還是首次出現,令美軍感到十分意外。
薩達姆的陰影給駐伊美軍造成了極大的心理壓力。美國防部資助的媒體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駐伊美軍士氣低落。1/3的受訪者抱怨他們所執行的任務缺乏明確的界定,并稱伊拉克戰爭沒有什么意義或根本沒有意義。與此同時,駐伊美軍開小差和化裝逃離伊拉克的現象有增無減。
3、馬哈蒂爾——與一個時代作別
一家西方媒體曾經評論道:“任何時候,只要一提到馬來西亞,人們就會想到馬哈蒂爾。22年來,馬哈蒂爾就是馬來西亞”。10月31日,即將迎來78歲生日的馬哈蒂爾掛冠下野,將自己的職務全部移交給副手巴達維。屈指算來,從1981年以來,馬哈蒂爾已經在總理位置上干了22年,成為整個亞洲任職時間最長的國家領導人。全世界媒體紛紛發表評論,馬來西亞從此告別馬哈蒂爾時代。
一個小國領導人的更迭交替之所以如此令人關注,原因有三:一是馬哈蒂爾的強人形象,二是馬來西亞經濟22年間實現的巨大飛躍,三是馬哈蒂爾在國際舞臺上的直言不諱。22年間,馬哈蒂爾領導的執政聯盟五度勝選,在一個種族關系復雜的伊斯蘭國家中,他成功地保持了社會的和睦與穩定。雖然他打造的是一個強勢的威權政府,對待政敵甚至不惜采取極權手段,但是他用22年的實踐向那些批評他的西方人士證明了一個道理:對大多數發展中國家而言,秩序比民主更重要,物質需求比空泛的政治權利更重要,這就是上世紀90年代在亞洲廣為流行的“亞洲價值觀”的內核。在西方價值觀挾經濟列強的霸氣橫行世界的時候,亞洲價值觀至少為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可供參考的另一個方向。
馬哈蒂爾在任內大力推行工業化、私營化、吸引外資建立出口加工區和“向東學習”等政策,使國家經濟得到快速發展。在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前的10多年中,馬來西亞經濟以平均每年8%的增長率快速增長,人均國民收入由獨立初期的300美元上升到去年的4000美元。在亞洲金融風暴中,馬來西亞經濟復蘇也比其他東南亞國家來得快。
在國際舞臺上,馬哈蒂爾敢于抨擊西方強國的強權政治和不公正的國際政治、經濟體制,以第三世界國家代言人的形象出現,雖是小國總理,卻成了國際上的重量級人物。

4、金正日——為朝鮮爭取“安全保證”
2003年,朝鮮領導人金正日以朝核問題為發端頻頻出招,終于使得朝鮮問題得到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美國亦開始考慮調整對朝政策。輿論認為,金正日希望通過核問題使朝鮮獲得“安全保證”,同時使遭受美國經濟制裁的朝鮮獲得更多經濟援助和發展空間。
2003年1月10日,朝官方發表聲明,宣布退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朝《勞動新聞》12日在社論中援引金正日的話說:“以善意對善意,以超強硬對強硬,是我們不變的立場。”朝在剛剛進入2003年就采取的這一舉動,實際上是2002年底朝美核爭端升級的延續。不過,金正日在采取強硬措施的同時并沒有徹底關閉與美國談判的大門。
在中國以及國際社會的共同努力下,中、朝、美4月23日至25日在北京舉行了三方會談。會議期間,朝鮮代表以非正式的方式告訴美國代表:朝鮮已經制造出若干枚原子彈。8月下旬的北京六方會談使和平解決朝核問題進程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六方會談之后,盡管朝美仍未停止舌戰,然而雙方均出現某些松動。金正日在10月底表示原則同意繼續參加六方會談,朝鮮外務省發言人11月16日說:“愿意考慮美國總統布什提出的‘書面不侵犯保證’。”美方也表示,美國不堅持朝鮮必須首先放棄核計劃才能向其提供安全保障的立場;只要朝鮮明確表示愿意放棄核計劃,就應當向其提供書面安全保證。
輿論認為,金正日對美國的挑戰沒有導致美國采取像對付薩達姆那樣的軍事打擊,既有國際大氣候的原因,也與金正日在保持強硬的同時表現出一定的靈活性有關。
5、費爾南德斯——中印關系全面改善的標志性人物
2003年是中印關系全面升溫的一年。6月,印度總理瓦杰帕伊10年來首次訪華,一口氣與中方簽訂了10個合作文件和1個宣言,雙方確認“兩國互不為威脅,互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印度首次明確承認“西藏自治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的一部分”;11月,印度海軍首次在東海與中國海軍進行聯合搜救演習;印度國內媒體對“中國威脅論”的炒作也明顯減少,對中國經濟發展成就與經驗的積極報道增多。印度國防部長費爾南德斯對華態度的轉變,是中印關系正在經歷的這場深刻變化的標志。
費爾南德斯曾是印度國內鷹派的代表人物,人稱“頭號對華強硬派”。1989年,他就任鐵道部長不到一周,就擅自發表有關支持西藏獨立的聲明,嚴重損害了當時有所改善的中印關系。1998年5月,印度首次進行核試驗,引起國際輿論譴責,費爾南德斯拿中國當擋箭牌,公開宣稱印度發展核武器是受到了“那個強大的北方國家的威脅”,“中國是印度頭號威脅”。
然而,近一兩年來,費爾南德斯開始拋棄反華口號,注意研究中國,并通過各種渠道向中方表達訪華的意愿。2003年4月20日,正是非典肆虐的時候,費爾南德斯卻毅然來到北京,開始了他長達一周的訪華行程。回到印度后,他還惦記著中國的非典問題,很快在印度軍隊籌集到一批藥品,捐獻給中國。
印度國內的分析家認為,費爾南德斯對華言論可以作為中印關系的晴雨表,其前后變化反映了印度政府對華政策正在朝著務實的方向發展。正是在他訪華后不久,詩人總理瓦杰帕伊訪華,中印關系正式步入構建新型關系的時代。
6、盧武鉉——推行改革困難重重
2003年2月25日,從小村落里走出來的盧武鉉接替金大中,正式就任韓國新總統。這位高舉“道德和改革”大旗,發誓建立新一屆國民參與政府的新總統那時根本不會想到,他的改革在半年后就遭遇重重困難,甚至不得不訴諸全民公決。
盧武鉉本是作為新千年民主黨總統候選人當選的。然而,當他開始揮起改革大旗,不斷向舊的政治秩序挑戰時,新千年民主黨內的新舊主流勢力在政治改革問題上的矛盾日益加深。9月20日,新千年民主黨37名議員宣布退黨,成立“國民參與統合新黨”。
新千年民主黨分裂后,由于盧武鉉公開對新黨表示支持,招致新千年民主黨內舊主流派的強烈不滿和反對,盧武鉉的政策在國會遭到新千年民主黨和在野黨大國家黨的聯合抵制而無法推行。9月29日,盧武鉉宣布退出新千年民主黨,成為罕見的“無黨派總統”。
然而,盧武鉉的麻煩并沒有完。10月,盧武鉉身邊親信不斷曝出受賄丑聞,韓國檢察機關稱,盧武鉉的高級助手、青瓦臺前總務秘書官崔道述在總統選舉前后從韓國SK集團收取了高達11億韓元(約95.6萬美元)的秘密資金,并使用了其中的3900萬韓元。這一案件在韓國社會引起強烈反響,反對黨更是借機發難。改革進行不暢,清廉形象也遭損害,再加上韓國經濟的下滑,使盧武鉉的支持率直線下滑。困境之中,盧武鉉只得以守為攻,宣布將于12月中旬舉行全民信任投票,因為只有在重新獲得選民信任的情況下,他才能在余下的任期中順利履行總統職責。
韓國憲法對總統的公民信任投票并沒有明確的規定,且從未實行。上一次全民公決的提議要追溯到1988年盧泰愚任韓國總統期間,同樣的朝小野大讓盧泰愚和執政黨步履維艱。為了爭取支持,盧泰愚提出進行全民公決,但因以金大中為首的第一大在野黨平民黨強烈反對而未能遂愿。
如果公決獲勝,盧武鉉還能繼續推進改革;如果敗北,韓國政壇將重起波瀾,引發新的政治角逐,而這又將直接影響到韓朝關系和朝鮮核問題的談判進程。

7、沙龍——“隔離墻”阻斷“路線圖”
2003年,軍人出身的沙龍連任以色列總理。早在2001年他首次出任以總理時,媒體就把他描繪成中東和平的“制造者”、“破壞者”。他一方面宣稱,以政府將努力推動中東和平“路線圖”計劃的實施,一方面強調,以不會停止國際社會普遍認為阻礙中東和平進程的安全“隔離墻”工程。
2002年6月,沙龍政府以有效防止巴勒斯坦人進入其境內制造爆炸襲擊為由,開始在巴以交界實施醞釀已久的安全“隔離墻”計劃。它一出籠就遭到巴勒斯坦方面的強烈反對。
多年來,巴以局勢從來就沒有擺脫反反復復、談談打打、一波三折的怪圈。就在以實行“定點清除”,巴激進派別搞恐怖爆炸,以巴“以暴制暴”并未中斷的情況下,美國、聯合國、歐盟和俄羅斯四方2003年4月30日正式公布了醞釀已久的中東和平“路線圖”。而且,在“路線圖”公布之日宣誓就職的巴勒斯坦首任總理阿巴斯6月4日在約旦與沙龍和美國總統布什舉行會談,正式啟動“路線圖”計劃。隨后,以巴雙方都采取了一些有助于推動“路線圖”計劃的舉動。但是,沙龍政府今年10月初決定,繼續在約旦河西岸修建“隔離墻”,并宣布將擴建約旦河西岸的3處猶太人定居點。
聯合國大會緊急特別會議10月21日以壓倒多數票通過一項決議,要求以色列停止在巴勒斯坦被占領土上修建“隔離墻”。面對巴勒斯坦和國際社會的反對,沙龍公然表示,以色列將加速修建正在施工中的安全“隔離墻”。
接近歲末,沙龍的強硬態度似乎有所緩和,開始表現其和平“制造者”的一面。他表示,由于巴勒斯坦激進武裝組織同意參加旨在結束對以襲擊的開羅會談,他正考慮采取單方面措施,緩和與巴勒斯坦的緊張關系。他同時宣稱,以色列沒有殺死阿拉法特的計劃。在今后一段時間里,沙龍性格的哪一面占上風,將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
8、謝瓦爾德納澤--進退兩難選擇辭職
當了8年格魯吉亞總統的謝瓦爾德納澤11月23日被迫做出無奈選擇——在離任期還差1年多的時候提前辭去總統職務。就在反對派人士沖入并占領議會大廈和政府大樓的22日,謝氏還宣稱要行使總統職權,將宣布全國實行30天的緊急狀態。但他最終沒有采取可能導致流血的武力行動來對付反對派。
現年75歲的謝瓦爾德納澤曾在前蘇聯擔任外交部長,1992年離開莫斯科回到格魯吉亞。1995年11月6日,他以壓倒多數票當選為獨立后的格魯吉亞首任民選總統,并于2000年4月再次當選為格魯吉亞總統,任期5年。
格此次政治危機的導火索是11月2日舉行的議會選舉。由于謝氏已連續擔任兩任總統,根據格選舉法規定已不能競選下屆總統。謝氏本人也多次表示不參加下屆總統競選。因此,各黨派都把目光聚集到2005年4月舉行的總統選舉上。格議會選舉引起激烈爭奪還因為格總統是國家元首,議長是僅次于總統的國家第二號人物。于是,格各黨派早早就展開激烈爭奪。反對派以當局在選舉中舞弊為由,拒絕承認選舉結果,并組織大規模示威游行,要求謝氏辭職,從而引發政局動蕩。
面對這場危機,謝氏領導的格當局并不希望發生流血事件。在政治危機爆發以來的20多天里,在首都維持秩序的警察都沒有配備武器,只配備了警棍和盾牌。正是當局表現出來的極大克制,才避免了22日反對派支持者沖擊議會大廈可能出現的流血沖突。同時,從整個政治危機發展進程來看,格反對派非常注重所謂“溫和革命”的“民主程序”。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認可反對派的行動無異于承認謝氏失敗,如果采取武力行動對付反對派,有可能出現流血事件,國家有可能陷入長期混亂。謝氏因辦事機智和老練而被家鄉人尊稱為“白狐貍”。他在執政期間曾數次遭到行刺,但都大難不死。一番權衡之后,他決定以辭職來保全自己并希冀換取國家的安定。

9、霍多爾科夫斯基——身陷囹圄的俄羅斯首富
10月25日,霍多爾科夫斯基被逮捕,這位以83億美元身價名列俄羅斯富人榜第一位的富豪,盡管可以在商界呼風喚雨,卻依然抵擋不住普京總統對付寡頭的一招半式,他只有面對著冰冷的監獄墻壁度過2003年的圣誕節。
霍多爾科夫斯基被捕讓眾多俄羅斯富人心內惶惶。在上世紀90年代俄羅斯急劇的私有化過程中,這些人巧鉆政策空子,大量低價收購“私有化證券”,集中起來換企業股份,迅速獲得大量資產,成為先富起來的人,外界稱他們“新俄羅斯人”。頭腦靈活的霍多爾科夫斯基正是通過以3.5億美元的低價購買尤科斯石油公司78%的股權,迅速躥升為俄羅斯首富的。為了讓他們安心搞經濟,不論是葉利欽還是普京,都曾與寡頭們約定,錢盡管賺,別摻和政治。但是,總有人錢袋子鼓了就不安分,就想著玩玩政治,使普京總統不得不時時敲打敲打那些越位的寡頭,前兩年是古辛斯基和別列佐夫斯基,2003年就是霍多爾科夫斯基。
霍多爾科夫斯基獲罪,表面看是他犯有詐騙、逃稅、偽造公文、侵占財產等7項罪名,實質是他2003年以來頻頻表露出政治野心。他不僅拿出大把銀子資助俄羅斯國會中反對普京的政黨,還公然宣稱“2007年退出商界”,這不就是暗示要參加2008年的總統競選嗎?難怪俄羅斯著名政論家里亞博夫嘆道,“霍多爾科夫斯基干得太不明智了”;難怪連小霍本人現在也已明白,他成了挨槍打的出頭鳥,可惜悔之晚矣。
而對其他“新俄羅斯人”來說,吸取教訓還不算晚。普京總統在霍氏被捕后多次表示,不會修改私有化的結果,言下之意,自然還是那句話:你們這些富人哪,錢盡管賺,但千萬別參與政治!
10、烏爾巴尼——向全世界敲響SARS警鐘
意大利人烏爾巴尼是世界衛生組織駐越南河內的傳染病專家。2003年2月28日,河內的越法醫院打電話到世界衛生組織代表處,希望請一位專家給一名美籍華裔商人會診。烏爾巴尼是第一個趕到該醫院的專家。這位名叫約翰尼·陳的商人得的就是后來肆虐幾十個國家和地區的非典型肺炎。烏爾巴尼敏銳地發現這種疾病的嚴重性,他把它稱作“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征”,英文縮寫為SARS。烏爾巴尼很快向世界衛生組織進行了匯報,并將這一疾病的嚴重情況通報了越南政府,指出有必要隔離所有患這種病的病人,并對旅行者進行檢查。由于烏爾巴尼的及時提醒,越南的疫情迅速得到控制,成為第一個從非典疫區名單中除名的國家。
不幸的是,烏爾巴尼自己沒能逃脫病毒的魔掌。11天后,烏爾巴尼就發現自己被病毒感染。3月29日,烏爾巴尼在同病魔掙扎了兩個多星期后去世。臨終前,烏爾巴尼打電話給他的妻子說:“帶著咱們的三個兒女回意大利吧,因為我就要不行了。”4月8日,聯合國在河內為烏爾巴尼舉行追悼會,宣讀了聯合國秘書長安南的書面悼詞。4月16日,世界衛生組織的專家們在日內瓦宣布,正式采用烏爾巴尼取的名字——SARS來命名這種新疾病。而這時,在世界衛生組織的協調下,全球范圍內防治非典的科技合作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
烏爾巴尼生前是一個對窮人懷有深切同情心的“無國界醫生”,從上世紀80年代起,他就投入到醫療遠征的活動中,尼加拉瓜、印度、尼泊爾、柬埔寨以及非洲的叢林,都曾留下他的腳印。1999年,他代表“無國界醫生”組織,前往奧斯陸領取了諾貝爾和平獎。如今在烏爾巴尼故鄉狹窄的街道墻壁上,寫著2000年6月他本人在一封信中寫下的話:“現在,我相信自己已經成功:我把自己的夢想變成了我的生活和我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