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是美國軍事風頭最盛,而且重大軍事行動頻出的一年。除了繼續推進新軍事變革,推出一些帶有革命性的新舉措,美國還在世界普遍反戰、聯合國未予授權的情況下,以“反擴散”為名向主權國家伊拉克發起戰爭。同時,美國加緊進行二戰以來最大規模的全球軍事戰略大調整,力圖構建新的全球戰略布局。
持續推進新軍事變革
美國一直引導著世界新軍事變革的趨勢,并且頻繁通過戰爭實踐進一步推動軍隊轉型。首先,加緊武器裝備的改造和更新,進一步突出信息技術的優勢地位。伊拉克戰爭中,美軍中央戰區總部的6個大型顯示屏每2.5分鐘即更新一次戰場圖像數據,做到實時了解60%以上的戰場情況。其次,加快部隊轉型,調整軍事力量結構。美軍正根據伊拉克戰爭的實踐進一步修改其軍隊轉型構想,突出并加強海空軍力。第三,突破戰略穩定限制,奪取軍事戰略的制高點,加緊落實太空軍事計劃。2003年2月,美國舉行了第二次太空戰演習。很顯然,美國想通過信息戰和太空戰能力的全面提高,確立攻防兼備的全方位絕對軍事優勢。
如果說以前美軍在循序漸進地進行軍事轉型和部署調整,那么伊拉克戰爭后,調整的方向和步驟更為明確,步伐更為堅定。此次調整涉及歐洲、東亞、中東、中亞和非洲等地區的近20萬兵力,是二戰后美國最大的駐外軍事調整。美國裁減了駐德國軍隊,準備在波蘭、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等國部署軍隊。在東亞地區,美國也開始做相關的調整準備。借“9·11事件”之機涉足中亞后,美國2003年還進一步力圖在高加索建立軍事基地。伊拉克戰爭后,美國除了維持在伊拉克的13萬駐軍,削減了在沙特阿拉伯和土耳其的軍事力量,同時加強在卡塔爾、巴林、約旦、科威特等國的軍事存在。由于恐怖主義威脅的現實需要,美國開始比較集中地介入非洲安全事務。由此,美軍部署形成了全球布局,重在歐亞大陸兩端,并在“不穩定弧形帶”有所突破的特點。
首次實踐“先發制人”戰略
伊拉克戰爭是美國布什政府確立“先發制人”戰略后的第一次實踐。在和平與發展為主題的時代,發生一個超級大國以武力改變一個主權國家政權的案例,給世界的安全與發展埋下了隱患。
伊拉克戰爭不僅檢驗了美國軍事改革的成果,也展示了美軍未來軍事行動的基本樣式,特別是武器裝備的高科技化改變了戰爭的實施方式。較早啟動新軍事變革的美軍不僅擁有先進的武器裝備,而且占據了信息化戰爭方面的優勢,這種優勢使戰爭的戰場環境對美軍單向透明。戰爭中,美軍利用自身信息技術優勢和武器系統的威力,對伊方的首腦機關、控制指揮系統實施強大的精確打擊,最大限度地消滅伊方的有生力量,震懾伊方的心理。美軍因此得以長驅直入,迅速取得軍事上的勝利。
作為世界上惟一能夠在全球實施陸??杖娐摵献鲬鸬膰?,美國在伊拉克戰爭中進行了最大規模的各軍兵種聯合作戰,范圍包括指揮、控制、情報、信息、戰場支援等,既縮短了戰爭進程,也減緩了后勤補給壓力。其中最為突出的是空地聯合作戰,美軍在信息的支援和保障下,以武裝直升機和坦克、裝甲戰車為推進平臺,創造了日行160公里的速度。
伊拉克戰爭所展示的戰爭形態,體現了未來信息化戰爭的雛形,促進了世界軍事領域的深刻變革。越來越多的國家看到,如果跟不上世界軍事領域變革的步伐,將難以有效地維護自身的主權與安全。
軍事手段無法徹底解決反恐問題
美國雖然完成了對伊拉克的軍事占領,但整個伊拉克局勢并沒有按照美國的預想發展。從目前的情況看,伊拉克存在種種反對美國占領和導致局勢不穩的因素:一是伊拉克仍有一股親薩達姆勢力,他們不甘心自身利益的損失,會利用各種時機進行反美斗爭。二是伊拉克面臨嚴重的人道主義危機,而美軍短期內無法解決這些問題,反過來又進一步加劇伊拉克社會秩序的動蕩與混亂。三是伊拉克正成為反對美國的游擊戰場,襲擊活動的組織指揮能力、襲擊規模、武器裝備水平不斷提高。美軍士兵在伊傷亡與日俱增,迄今美軍遭襲死亡人數已逾180人,超過戰時陣亡人數(139人),更遠遠超過海灣戰爭死亡人數。
伊拉克作為美國整個中東戰略乃至全球戰略調整的重要組成部分,美國決不情愿在完成軍事打擊伊拉克的任務后,讓伊拉克的局勢脫離美國的戰略軌道。然而,光靠軍事大棒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反恐問題,軍事征服一個民族更是沒有出路。美國要想從伊拉克戰爭泥潭中脫身,最好的辦法就是盡快把伊戰后事務主導權移交給聯合國,爭取國際社會的廣泛支持,這才是解決伊拉克問題的真正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