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民族圖書館館藏古籍文獻11萬余冊,1980年以來已開發了200余種文獻,下面向讀者介紹我館最新開發出版的四種文獻精品,以饗讀者。今后還將陸續開發館藏珍貴文獻,以弘揚民族文化,達到資源共享。
《菩提葉百八阿羅漢金經全部書畫冊》
這部精美絕倫的書畫冊,置于內鑲樟木的紫色匣內,經折裝,32開,64面。全書首尾覆以楠木夾板,極具典雅之風。該書所畫凡佛一、韋馱一、觀音一、脅侍菩薩二、羅漢一百八,天王四。將佛像、佛經傳載于菩提葉上,是該書最為顯著之處,故而又稱菩提葉經。全稱《金剛般若波羅密經》。書法蒼勁,人物生動,非一般畫師所及。據專家從字畫、裝裱、制作工藝考證,該書為清乾隆年間無名氏書畫合璧之絕世佳作。
本書畫合璧之珍品經文書法娟秀,瀟灑有致;佛像線條細膩流暢,人物生動活潑,各具神態。為真實表達原作的濃淡層次,使復制品的色調畢肖原稿,特采用傳統珂羅版將佛像、佛經印制于菩提葉上。菩提葉每面一葉,專用宣紙,五層托紙,粘于磁青紙上,四周黃綾鑲邊,外加棕色細框。
該書曾作為國禮饋贈日本首相竹下登和池田大作等政要和貴賓。

《 奉 使 圖 》
該圖冊分圖文兩部分,長46.5厘米,寬29厘米。圖冊是清朝相國阿克敦于雍正二年(1724年)十二月至雍正三年(1725年)三月為冊封朝鮮英祖大王而奉使朝鮮所留下的絹質彩繪圖冊。有圖20幅,第一幅是阿克敦像,第二幅是鳳凰山外景圖,其余18幅圖生動地展現了朝鮮的景物、民俗人情,從民居村舍到館驛王宮都有描繪,可以說是用中國書畫再現的18世紀上半葉朝鮮社會風俗圖。文冊部份包括于敏中、鄒一桂、介福、董邦達、英和、梁詩正、史貽直等十幾位名人撰寫的后附詩和跋文,從不同角度贊美了阿克敦四次出使朝鮮的功績。該圖冊于1998年由中國中央民族大學韓國研究所所長黃有福教授與韓國園大學亞細亞文化研究所所長千和淑教授合作整理,分《奉使圖》影印件和《奉使圖》解題、校注兩大部分,于1999年5月由遼寧民族出版社出版。

《 百 苗 圖 》
《百苗圖》是珍貴的民族典籍,書成于清嘉慶初年,是中國貴州及其周邊地區的苗、彝、布依、壯、侗等民族,特別是支系繁多的苗族群體的古代生活實錄圖譜,是對《苗疆人物風俗全圖》、《全苗圖》、《苗民圖》、《全黔苗圖》、《黔邊苗族風土圖志》、《苗族風俗圖》等書的統稱,據考證為《皇清職貢圖》的藍本。
《百苗圖》是一部圖文并茂的稀世珍品,全書彩繪于紙和絹上。不僅充分展示了苗族為主的多民族地區的人文景觀、耕作漁獵、織染服飾、婚喪嫁娶、歌舞飲食、宗教信仰等諸多方面,還向人們展示出一幅幅少數民族民情民俗的場景和鮮活的生活畫面。且有較高的繪畫技藝,畫面構圖精妙、色彩斑斕、人物栩栩如生,是不可多得的民族文化瑰寶。對當今從事民族學、民俗學、人類學、社會學、宗教學、建筑學及服飾、美術、音樂、舞蹈、環境、生態等領域的研究,均是難得的史料文獻。

《 古 蘭 經 》
我館珍藏的這部《古蘭經》(阿拉伯文)長 2.7厘米,寬2厘米,厚1厘米,共868頁,書頁薄如蟬翼。該書約為300多年前印刷,共30卷114章,6211節。外有鐵皮盒,盒正面中間放有放大鏡,書的封皮上有精美的金色伊斯蘭圖案,是至今發現的世界上最小的微型《古蘭經》之一。
《古蘭經》是伊斯蘭教惟一的根本經典,是用優美的散文寫成,“古蘭”一詞系阿拉伯語Qur′ān的音譯,意為“宣讀”、“誦讀”或“讀物”。它是穆罕默德(約570-632年)23年傳教過程中陸續宣布的安垃“啟示”的匯集。
《古蘭經》是伊斯蘭教信仰和教義的最高綱領,是伊斯蘭教法的源泉和立法的根本原則,是穆斯林社會生活和道德行為的規范,也是伊斯蘭教各種學說和思潮的理論依據。
《古蘭經》包羅宏富,大致包括:伊斯蘭教基本信仰綱領和宗教義務;教法律例與各項制度;宗教倫理和行為規范;對社會問題進行改革的主張;對多神信仰與偶像崇拜的駁斥;當時流行的各種宗教歷史傳說、寓言、神話、諺語等。在阿拉伯史上和伊斯蘭文化史上都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是研究伊斯蘭教、阿拉伯歷史、文化及社會的一部經典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