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多年來,中俄經貿合作長期滯后,與十分熱乎的中俄政治關系相比,經濟關系相對較“涼”。中俄經貿關系現狀怎樣?問題何在?怎樣解決這些問題?前景又如何?
中俄經貿關系的現狀:一年一個新臺階
據了解,近3年來,中俄雙邊經貿實現了連續增長。據我國海關的有關統計,中俄貿易額2001年首次突破80億美元;2002年為119.2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1.8%;2003年雙邊貿易額繼續保持高速增長。有分析人士指出,中俄實際貿易額應該大于目前公布的數字,大家熟悉的數據沒有包括民間貿易,事實上民貿基本上與官貿同步,可能還略高于官貿。如此看來,兩國貿易經過10多年的磨合開始進入全面發展的快車道,中俄兩國領導人確立的200億美元的目標已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及”。
總的看來,中俄經濟合作水平同兩個比鄰而居的大國的實力和潛力極不相稱。同其他大國相比,中俄雙邊貿易的總體規模還是顯得太小了。就拿2002年來說,當年中日、中美和中韓之間的貿易總額分別為1000億、920億和441億美元。中俄之間的相互直接投資合同總額則不過約為6.4億美元,其中中方在俄投資約為3.3億美元,俄在華投資額約為3.1億美元。中俄在對方貿易總額中的比重分別只占6%和2%。
中俄經貿關系中的問題:兩種心態,誤區重重
中俄經貿合作相對滯后,問題到底出在哪兒呢?在外貿投資的定位問題上,中國一直把外貿戰略的重點放在美、日、歐盟等發達國家和地區;俄羅斯有實力的企業都把眼睛盯住西方,有時寧可從西方轉手購買中國的商品。日前,《俄羅斯信使報》在報道本屆中小企業家論壇時也特地提到了這個問題,認為兩國在對方的外貿格局中的定位問題是導致目前中俄經貿合作總體水平較低的最主要原因。
這里面有兩種不同的心態在作怪。從俄羅斯來說,做慣了“老大哥”的俄羅斯對中國的強大很不適應,一部分官員和百姓對中國有很強的防范心理。中國企業則對俄羅斯國情了解不夠,在前期市場調查方面舍不得投入或者根本沒有意識投入。這兩種心態交錯在一起,中俄經濟合作中就經常出現一些畸形現象。
最突出的例子莫過于中國石油總公司(簡稱中石油)參與俄羅斯斯拉夫石油公司競標風波。斯拉夫石油公司是俄羅斯的一家大型石油公司,俄反壟斷政策部接受了包括俄西伯利亞石油公司、中石油等14家公司的投標申請。此前,俄也反復重申招商引資政策,多次提出要中國增加對俄羅斯的投資,但中石油參與競標的消息一經傳出,俄羅斯各界一片嘩然。上至政府高官、杜馬議員,下至經濟專家、平民百姓,無不視中國為洪水猛獸,幾乎只聽見反對聲浪。一些杜馬議員口口聲聲說中國石油公司競標成功就會成為中國政府在勞動移民、經濟問題上向俄羅斯施加壓力的杠桿,將石油公司賣給中國是“巨大的地緣政治錯誤”。最后,中石油不得不“自動”退出競標。這場風波充分說明,俄羅斯整個社會還在延續計劃經濟的巨大慣性向前發展,還抱著“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封閉心態。我們對俄羅斯獨特的國情不夠了解,也是導致此次風波的一個重要原因。在參與斯拉夫石油競標的14家公司中,只有中石油一家外國公司。從整個事情的發展和俄個別專家事后的披露來看,這次拍賣早就內定好了。也有俄羅斯專家指出,俄不是反對中國資本進入,如果說中方投資開發上游油田,俄不會反對,但是如果是要買現成的效益很好的企業,就有人認為是在搶俄羅斯的財富。總之,對這種非市場經濟因素的干擾,我們今后在前期市場調查過程中一定要把握清楚,這樣才能盡量避免無謂的失誤。
成功經驗與失敗教訓:中俄經貿關系中的兩面鏡子
俄羅斯經濟連續幾年較快增長,投資環境好轉,西方商界普遍認為俄羅斯是一個巨大的新興市場,對俄投資有利可圖。總結西方的成功經驗對發展中俄經貿關系有很大借鑒作用。
拿超市來說,土耳其拉姆斯多爾、瑞典宜家、芬蘭卡林卡-斯托克曼、德國麥德龍等已在莫斯科開業,法國家樂福已來莫斯科考察,在32個國家有1.8萬家商店的荷蘭SPAR商業集團也籌劃在莫斯科開拓零售業。在莫斯科投資1億多美元、開了數家超市的土耳其拉姆斯多爾,已在莫斯科形成連鎖,還在不斷增設新店。規模最大的一家拉姆斯多爾大型多功能商城是目前在莫斯科乃至全俄面積最大的多功能商廈。相比之下,不久前我國在莫斯科開設的天客隆超市卻因經營不善不得不關門停業。
再以家電行業為例,中國的家電產品無論從技術、質量和價格上在世界任何一個市場都具有極強的競爭力,但為什么就是不能占有巨大的俄羅斯市場呢?最主要的恐怕是對俄市場認識不夠,再就是舍不得花錢作宣傳。所有來莫斯科的人一踏進機場就可以看到韓國LG公司的大屏幕彩電。該公司巨大的路牌廣告、整條街道的燈箱廣告和流動的汽車車身廣告隨處可見。公司還向俄政府捐助電器,在老百姓中開展廣泛的問卷調查,使LG成為俄羅斯最知名的家電品牌。
在2001年,朱基總理曾號召中國企業進軍俄羅斯市場。俄羅斯總理卡西亞諾夫也號召俄羅斯國民大膽使用中國優質產品。但事實是,在西方國家早就大肆謀劃并紛紛進入俄羅斯市場的時候,我們對俄經濟發展的情況和俄市場的巨大變化仍缺乏正確的認識和評估,還以俄環境差等理由忽視這個大市場,老是抱著再等等看的心理。只怕等到俄投資環境好轉的時候,我們已經無法分享這塊大蛋糕了。如今,進一步加強中俄貿易的機遇越來越成熟,我們應該抓住商機,規避風險,立足長遠,循序漸進,充分利用中俄在經濟方面的互補性,不斷推進雙邊經貿關系向更高水平邁進。這也是參加中俄中小企業家論壇的兩國企業家的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