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比亞領導人卡扎菲一直是一個有爭議的人物。埃及前總統薩達特說他是“瘋子”,許多西方國家說他是“魔鬼”、“恐怖公司”老板,但利比亞人卻稱他為“沙漠雄師”、導師。雖然評價不同,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即不同評價的人都認為他是國際舞臺上一位具傳奇色彩的人物。
日前,卡扎菲又有了新的令世界震驚的舉動:利比亞國際合作人民委員會秘書(外長)沙勒加姆2003年12月19日宣布說,“利比亞將徹底清除國際社會禁止的武器”,利比亞已經向美英兩國軍事專家公開了研制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物質、設備和計劃”。卡扎菲隨后發表談話指出,利比亞的決定是“明智的決定,勇敢的步驟,將得到利比亞人民的支持”。他強調,這項決定將鼓舞世界各國,特別是中東和非洲國家放棄發展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計劃,從而使這些國家在建設一個沒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沒有恐怖主義的新世界方面發揮作用。利比亞愿意接受《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及其附加議定書等國際條約的約束。
利比亞的這一決定是美軍活捉伊拉克前總統薩達姆之后還不到一個星期公布的,時間上的連接也就更引起了人們的極大關注。國際輿論連篇累牘地進行報道,于是卡扎菲再次成了全球媒體關注的“明星”。一些西方媒體評論說,卡扎菲是一個反復無常的人,時常朝令夕改,但此次確實是真的,是他深思熟慮的決定。
國際社會積極評價
利比亞的決定猶如一聲巨雷,驚動了國際社會,并作出了迅速反應。美國總統布什當天在白宮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說,“利比亞領導人作出這一聲明,表示利比亞開始重新融入國際社會。” 他還說,如果利比亞“采取這些重要步驟并證明其承諾是認真的”,美國也將履行自己的承諾,幫助利比亞建立一個“更加自由、更加繁榮的國家”。英國首相布萊爾說:“這是個具有歷史意義和有勇氣的決定,我為之拍手喝彩。” 北約發言人加米·西阿表示,“北約非常滿意獲知這一好消息”。
法國外長德維爾潘表示,法國歡迎利比亞放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計劃并準備接受國際核查的決定,認為利比亞的這個決定“是國際社會的一個成功”。俄羅斯外長伊萬諾夫稱:“我們認為利比亞的決定是非常負責任的舉動”,利比亞的這個舉動將為國際社會所支持的在中東地區建立無核區做出重要貢獻。中國外交部發言人也表示,中國對利比亞的決定表示歡迎。中國認為政治和外交手段是解決防擴散問題的有效方式,支持在此方面加強國際對話與合作。
中東地區一些國家也表示了積極立場。埃及外長馬希爾對記者說:“埃及歡迎這一決定,并希望本地區其它國家也這樣做。”伊朗政府稱贊利比亞決定放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發展計劃是一個“積極行動”,并呼吁國際社會向以色列施壓,促使其效仿利比亞的做法。阿盟秘書長穆薩說,利比亞做出的決定表明,阿拉伯國家對在本地區禁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是認真的,“利比亞的立場證實了迫使以色列遵守所有禁止核武器的法律和加入《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重要性。”聯合國安理會還發表主席聲明說,安理會成員對利比亞政府能夠認識到國際社會對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的擔憂并自主決定消除這些擔憂表示歡迎,希望利比亞政府早日落實它的公開承諾,包括接受緊急國際核查。
秘密會談
有報道說,利比亞采取的決定是卡扎菲改變立場并與美英舉行秘密會談的結果。報道指出,為了從根本上改變利比亞的國際環境,早在幾年前卡扎菲就采取了一系列具體行動:2000年,利比亞曾幫助西方解決了發生在印尼的人質危機。“9·11”事件發生后,卡扎菲發表聲明向美國表示哀悼,他說:“令人恐怖和震驚的事件肯定會喚醒人類的良知,在這個時候應該向美國人民表示同情,并和他們站在一起。”當時的美國國務院發言人還證實,卡扎菲向美國政府提供了關于“基地”組織的情報。同時,卡扎菲對滲透到利比亞的一些國際恐怖組織進行了打擊,對國內與“基地”組織有聯系的激進組織采取了清除行動,后來又下決心解決了1988年12月發生的蘇格蘭洛克比空難問題。
在與美英等國關系出現緩解后,卡扎菲采取了進一步行動。據報道,今年3月中旬,也即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前夕,卡扎菲派代表秘密訪問英國,請求英國充當中間人,安排利比亞與美國就其研制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計劃進行談判。利比亞特使在倫敦與英國有關方面人員舉行多次秘密會談后,布萊爾和布什進行了緊急磋商,抽調大批外交和情報人員以及武器擴散專家對利比亞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研究展開背景調查。幾個月后,美國情報人員秘密前往利比亞,并告訴卡扎菲美國已經獲悉利比亞的武器計劃,這迫使的黎波里保證放棄其非常規武器。據路透社報道,由美國和英國情報官員組成的小組于2003年10月和12月秘密飛往利比亞,并在那里活動了近兩個星期,他們訪問了一些武器研制地點,還看到10年前生產的數噸硫磺芥子氣。
一位參加與卡扎菲會談的美國情報官員說:“會談通常在夜間舉行。卡扎菲對每次會談都進行了認真的準備。”“利比亞方面非常開放,他們允許我們進入這些設施,提供了大量有關武器研究計劃的文件。他們還允許我們帶走部分樣品、拍照以及其他取證工作。”利比亞還向美英情報人員展示了“軍民兩用”的化學武器工廠,和平時期用于生產催化劑,戰時可以迅速轉產制造芥子毒氣。利比亞方面表示,他們一直在試圖研制一套核燃料棒的循環使用系統,并且已經在核武器制造技術上取得了一定突破。在考察中,利比亞方面表示愿意加入化學武器公約,并“承諾徹底銷毀所有化學武器庫存和相關的軍需設備”。利比亞政府官員甚至還承認,他們與朝鮮之間有聯系,因為朝鮮是利比亞遠程導彈的供應國。利方官員帶領美英專家小組成員進入了他們的導彈研制機構。“情報小組還被允許訪問科學家和一些用于醫學或者制藥目標的設施”。
卡扎菲要走出困境
在人們歡迎利比亞作出明智決定的同時,也在思考一個問題:是什么原因促使卡扎菲采取了如此大的動作。國際媒體根據自己了解的情況和各自的立場做了許多猜測,眾說紛紜,但沒哪家具有權威性,不過曾秘密訪問過利比亞并與卡扎菲進行會談的英國情報官員的話似乎更全面也更可信。他說,卡扎菲是這一進程的驅動力量,他的動機可能是出于對美國領導的對伊拉克戰爭的擔心、或者是加入國際社會的愿望、或者是出于對國內極端主義的擔心。
日本《讀賣新聞》評論說,利比亞是以石油為主要經濟來源的國家,長期的國際制裁使依靠單一經濟生活的利比亞遭受了重大損失,利比亞要擺脫困境。在阿拉伯世界,利比亞和敘利亞等國是對美國態度強硬的國家,尤其是上世紀80年代,利比亞不斷對美國采取挑釁行動,它所倚仗的是儲量巨大的原油。但1986年美國對其啟動了經濟制裁,1992年利比亞又因洛克比空難事件受到聯合國的制裁。由于制裁,石油生產所需的生產技術、設備和零配件的進口困難重重,吸引外國投資、發展高新技術以振興國內經濟的設想也僅停留在圖紙上,每日原油產量從上個世紀70年代的330萬桶減少到2001年的140萬桶。此外,雖然面粉和大米等生活必需品的價格還保持穩定,但羊肉、雞肉和魚等“奢侈品”的價格比制裁前上漲50%至100%。美國中央情報局的調查報告說,利比亞失業率在2001年高達30%,這些給民眾生活造成很大影響。而在制裁前,利比亞的人均年收入超過6000美元,在非洲地區利比亞曾是一個富裕的國家。長期的經濟制裁已使利比亞國力衰弱,卡扎菲自己曾承認聯合國和美國對利比亞的制裁使利比亞損失了300億美元。
制裁對利比亞航空業的打擊是致命的。在1992年聯合國安理會對利比亞進行制裁前,利比亞航空公司擁有的黎波里、班加西等7座大型民航機場及各式客機30余架。目前利比亞航空業名存實亡,幾架破舊的飛機只能在國內飛行。另外,嚴重的經濟困難也使利比亞的社會和政治穩定面臨著潛在的威脅。利比亞從痛苦的歷史中體會到,放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是解除制裁的惟一途徑,而解除制裁必須與美國修復關系。
利比亞如何擺脫孤立,改善國際形象,是卡扎菲多年一直思考的問題。國際制裁使利比亞在國際上十分孤立,特別是蘇聯解體后,利比亞在世界格局中失去了靠山,它在國際上的朋友也所剩無幾,即使是那些同情利比亞的國家也不敢光明正大地與這個“支持恐怖主義”的政權交往。另外,利比亞是阿拉伯聯盟成員國,按理說與兄弟阿拉伯國家的關系應該很好,但因為卡扎菲對許多問題表態隨意性很強,結果與沙特等許多阿拉伯國家的關系也比較緊張,甚至還多次提出要退出阿拉伯聯盟。
利比亞的極端分子想要殺掉卡扎菲,也是促使卡扎菲做出決定的一個重要原因。加拿大情報機構曾得到的情報說,利比亞境內有一組織名叫利比亞伊斯蘭抵抗運動。該組織是由“基地”組織支持的,另外也得到三個武裝組織——“伊斯蘭殉教者運動”、“利比亞圣戰運動”和“伊斯蘭變革運動”的支持;其資金自然來自“基地”等極端組織,同時也有私人捐贈以及通過走私軍火等刑事犯罪活動。這一組織主要活動在利比亞東北部海岸線四周的山區。情報說,“基地”的高級頭目阿納斯·塞拜是該組織的領導,組織成員中有約2500名“利比亞阿富汗人”,這些人參加了1979年到1989年的反對原蘇聯入侵阿富汗的戰斗,然后又回到利比亞掀起了伊斯蘭反叛運動。
為此,有輿論認為,卡扎菲宣布放棄發展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計劃,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為了從美國等西方國家得到保護,這也就是伊拉克戰爭爆發前,卡扎菲為何呼吁在全球范圍內銷毀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并提出愿意在美國總統布什和伊拉克總統薩達姆之間進行調和以避免“一場失去理智的戰爭”的理由。
促使利比亞作出決定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卡扎菲擔心伊拉克事件在利比亞重演。“9·11”事件后,美國把對外政策的重點放在打擊國際恐怖主義,首先是以打擊“基地”組織為名推翻了阿富汗塔利班政權,隨后又繞開聯合國發動了伊拉克戰爭,推翻了薩達姆政權。美國打擊恐怖活動的決心是不容懷疑的,而且是長久的,美國的單邊主義也越來越膨脹。
幾十年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一直把卡扎菲領導的利比亞視為一個潛在的威脅,洛克比空難后,美國等西方國家更把利比亞與恐怖主義掛上了鉤。小布什上臺后,雖然沒有把利比亞稱為“邪惡軸心”國,但在美國的安全戰略中,華盛頓對利比亞的定性與伊拉克、伊朗以及朝鮮并沒有什么實質性區別。美國活捉薩達姆后,這無疑對卡扎菲更造成了極大心理影響。所以當卡扎菲被問及是否對其他“無賴”國家有什么建議時,他不假思索地回答說:“他們應該以利比亞為榜樣,以避免他們本國的民眾面臨災難。”
卡扎菲與眾不同
利比亞改變對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立場,除了上述原因外,卡扎菲的個性也起了很大作用。卡扎菲全名叫穆阿邁爾·卡扎菲,1942年生在利比亞海濱城市錫爾特以南30公里一個卡達法部落。這是一個貝都因部落,貝都因,在阿拉伯語中是放牧的意思。
卡扎菲的父母都是貧窮的貝都因人,也都大字不識。卡扎菲是家中惟一的男孩,且排行最小,他從小就受到家人的寵愛。卡扎菲的童年是在故鄉的沙漠和帳篷中度過的。卡扎菲的父親以放牧為生,生活非常簡樸,有人說卡扎菲是靠喝駱駝奶、吃阿拉伯大餅長大的。沙漠中的部落生活是枯燥無味的,童年時代的卡扎菲最大的愛好是聽大人講故事,其中包括貝都因人的傳統,阿拉伯帝國的興起和發展,利比亞的歷史,外國對利比亞的入侵,阿拉伯和利比亞的英雄人物,部落中的軼事趣談,以及神話故事等。艱苦的自然環境培養了卡扎菲吃苦耐勞的品格。
到入學年齡時,雖說家里很窮,卡扎菲的父母還是把他送進了錫爾特一所小學學習,當時他是班里年齡最大的學生,而且又是貝都因人,班上同學都稱他是鄉巴佬。習慣壓力的卡扎菲不僅沒有被壓倒,反而使倔強的他更奮發學習,他白天在學校讀書,晚上睡在清真寺的地板上。每到周末,他都步行數十公里回家,周末過后他又步行回學校,小小年紀周周在往返途中穿過沙漠地區,這種長途跋涉使他吃了不少苦頭,但也磨煉了他的意志,鍛煉了他的體魄。中學階段是卡扎菲成長過程中一個極為重要的階段。他如饑似渴地學習,廣泛閱讀報刊,收聽埃及電臺“開羅之音”廣播,努力增加對外界的了解,深入思考和探索一些重大問題。在這期間,對卡扎菲影響最大的是埃及總統納賽爾的演講及其名著《革命哲學》,尤其是納賽爾關于“自由軍官組織”的論述深深鐫刻在卡扎菲的腦海中。

由于卡扎菲苦慣了,他一直過著簡樸的生活,喜歡住帳篷而不喜歡住豪華宅邸,喜歡騎駱駝而不愛坐高級轎車。無論任何場合,卡扎菲總是身著同一顏色的服裝,有時是白上衣、白褲、白鞋、白頭巾、白手套,外披一件鑲著金邊的白色斗篷;有時是黃色卡其布軍服,戴同樣顏色的頭巾。據保鏢說,卡扎菲的飲食十分簡單,早餐是面包和駝奶,午餐多為烤牛肉或燒牛排,外加利比亞湯。
據報道,卡扎菲非常信任婦女,利比亞革命成功后,婦女的地位發生重大變化,他的衛隊由清一色的女兵組成。在值勤時姑娘們一律身著綠色卡其布軍裝,肩挎沖鋒槍,她們身上不戴任何首飾,只在胸前別一枚卡扎菲的像章。
或許是卡扎菲來自生活的最底層,他當了國家領導人后經常到基層了解情況,并作出一些出人意料的決定。1971年,卡扎菲到一些政府機關突訪,發現許多機關職員在辦公室里喝咖啡聊天,這引起他的極大不滿。為了使他們把主要精力能集中到工作上,第二天就派軍用卡車拉走了辦公室里的大部分家具。還有一次,卡扎菲思考問題時突然想起了一件事,決定立即去埃及會見納賽爾總統,可是,負責卡扎菲安全的衛隊正在沙漠里訓練,最終卡扎菲孤身一人乘直升機去了開羅,甚至連埃及方面也沒有通知,直到他的飛機在開羅上空盤旋,納賽爾才知道卡扎菲來了。
不容過于樂觀
從目前各方反應看,利比亞局勢發展是好的。據報道,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干事巴拉迪于2003年12月27日抵達利比亞,隨同巴拉迪出訪的有對伊拉克進行核查的頗有經驗的專家。他在接受路透社記者專訪時說:“根據我們對利比亞有關計劃的了解情況來看,他們離制造原子彈還很遠,對我來說最重要的事是全面了解利比亞核計劃的來龍去脈,比如說它的起源,它的歷史,它的內容,并且如何消除與和平目的無關的相關活動。”另外,利比亞官方通訊社報道稱,利比亞外交部長沙勒加姆已收到了英國外相發出的訪英邀請。卡扎菲的兒子賽義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英國首相將于明年初訪問利比亞,布什總統隨后也將訪問利比亞。我預計布什將在美國解除對利比亞的制裁后訪問利比亞,美國將在3個月內解除對利比亞的制裁。”賽義夫還透露說,美英兩國政府已經“承諾保護我們(利比亞)免受任何攻擊”,而且兩國還就多項安全和軍事協定進行了磋商,一旦達成協議,雙方將來還有可能進行聯合軍事演習。也有報道說,利比亞日前已將掌握的幾百名“基地”恐怖分子和其他伊斯蘭極端分子的詳細情報交給了美國和英國情報機構。
但觀察家認為,盡管如此,人們也不應過度樂觀,因為利比亞與美國的緊張關系不是“一日之寒”,而且在未來具體徹底銷毀利比亞的違禁武器的過程中不可避免要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美國一位高級官員曾指出,目前只是個開始,利比亞人希望與美國合作需要一步一步地進行,目前還不適合討論利比亞的舉動對取消制裁有何影響力。布什也表示,利比亞要想獲得美國的投資和援助必須徹底兌現放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承諾,并且進行內部改革。看來,利比亞與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關系的改善還需要走不短的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