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益的考量終究會沖破政治的鐵幕嗎
由英國、德國、意大利、西班牙4國聯合設計生產的歐洲戰斗機EF-2000是一種前舵三角翼、有超視距作戰能力的空中格斗型飛機,同時也有對地攻擊能力,可與美國的F-22和俄國的SU-37媲美。歐洲戰斗機的另一個名字叫做“臺風”,這種叫法只用于出口型,即那些出口到歐洲以外國家的戰機。此外,法國人研制的“陣風”也是一種高性能戰斗機。在它們之前,歐洲人研制的著名戰斗機還有“幻影”系列,其中,幻影-2000已出售到中國臺灣。長期以來以俄式戰斗機為主力的中國大陸軍方是否可能接受歐盟的第四代戰斗機和其他先進武器呢?這越來越成了一個饒有興味的話題。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中國與歐盟的關系正在升溫。“現在該是順應潮流,出臺歐盟對華新戰略的時候了。”香港最后一任總督、曾經為香港回歸設置了無數障礙的彭定康最近表示,歐盟需要改變對華的戰略。這個頑固的英國人自出任歐盟委員會委員以及牛津大學校長后,對華態度開始轉變。在2003年12月初來到中國的德國總理施羅德也說:“德中關系不是一般的關系,而是心心相印的關系。”這句話自然有討好中國以圖出售更多商品到中國之嫌,但反映了中國和歐盟現在的關系。
2003年下半年以來,歐盟與中國這兩股當今世界同處于上升趨勢的強大力量,正在重新定位對方在自己利益考慮中的位置,調整既定的方略。而在這些調整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歐盟對華武器禁運問題。這代表了自1989年以來中國與歐盟除經貿以外的更微妙的關系。
歐盟搶占中國“軍機”
在中國發布的《對歐盟關系政策文件》的最后寫道:“歐盟應早日解除對華軍售禁令,為拓寬中歐軍工軍技合作掃清障礙。”這是中國第一個呼吁歐洲解除對華武器禁令的文件。
中國的呼吁是基于中歐關系的急劇升溫以及歐盟對中國的戰略調整。
3個月前,歐盟委員會委員彭定康向世界公布了歐盟委員會對華新的戰略文件:“不斷成熟的伙伴關系-共享利益分擔挑戰的歐中關系。”該文件的出臺,確定了歐盟在今后幾年內對華關系的定位。歐盟歐洲委員會駐華代表團團長安高勝博士說,“在至少是最近一段時期的雙邊歷史上,中歐關系還從未像今天這樣好過。”
2003年10月30日,第六屆中國-歐盟領導人峰會在北京舉行。這是在中國首次發表《對歐盟關系政策文件》和歐盟批準“未來幾年對華關系戰略”之后,雙方領導人的首次會面,也是歐盟方面與中國新一屆領導人的首次峰會。
12月1-4日,格哈德.施羅德應溫家寶總理邀請訪問中國。這已經是這個德國總理上任5年內第五次訪華了。在中國與西方領導人的交往史上,這么頻繁的訪問是少見的。有記者將施羅德訪華形容為“冬日里的陽光之旅”。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對中國的武器禁令由來以久。1989年巴黎統籌委員會決定取消進一步放寬對中國的出口控制。1996年,33個國家的代表在荷蘭瓦森納開會并簽署《瓦森納協定》(“瓦協”),開出了新的控制清單。
然而,“瓦協”成員并沒有完全遵守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各種限制提議。俄羅斯在軍事技術出口方面從來沒有接受“瓦協”的限制。日本也在中國設立了巨大的高技術芯片工廠。眼見俄羅斯等國對華武器交易獲得豐厚利潤,不甘被一紙禁令擋在門外的歐洲企業頻繁與中國接觸。2003年10月的中歐首腦會議簽署了中歐合作“伽利略衛星定位計劃”的正式文件。這一合作計劃將使中國和歐盟在科技、工業制造、服務業及市場開發等領域就衛星導航這一內容展開多項合作。伽利略衛星定位計劃具有與美國全球衛星定位系統一樣的功能。美國人現在發動的幾乎每一場戰爭,都要用到這種系統。2003年11月21日,歐洲宇航防務集團與中國哈飛航空工業公司簽署了EC-120輕型單引擎直升機生產線的轉讓協議。
《華盛頓視察》認為,“歐盟在理論和實踐方面目前都還保持著1989年以來西方國家,主要是美國和歐盟對中國所實行的武器禁運,但是同美國不同的是,歐洲對中國的武器禁運只包括致命武器的禁運,對于軍民兩用的敏感材料和技術對華出口方面,歐洲國家比美國要松動得多。”
歐盟中一些有影響的大國一直在為解除對華軍事技術限制進行努力。不久前訪華的法國國防部長阿利奧.馬里透露,法國正在努力地做歐盟其他成員國的工作,希望歐盟能夠解除對華軍事技術出口方面的限制。她說,法中軍事合作關系應該得到加強,兩國之間的合作不會局限于“漂亮的言辭”,而將落實到具體內容上,雙方國防部長將定期舉行會談。
不斷強大的中國對歐洲來說是一個誘人的市場。歐盟捅破“禁令”這層窗戶紙也許只是個時間問題。歐洲宇航防務集團首席執行官菲利普.加繆表示,歐盟對華敏感技術核武器禁運早已經過時,這不是他一個人的觀點,而是歐洲大多數同行的看法。“中國實力不斷增長,我們與中國合作的決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堅定不移,我們相信這一合作前景非常廣闊。”
分析人士認為,中歐關系的不斷成熟必將推動歐盟盡早解除對華軍事和敏感技術限制,利益的考量終究會戰勝政治的鐵幕。復旦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教授陳志敏對《望東方》說,武器禁運已經成為逐漸成熟的中歐關系中惟一一個不正常環節,因此中國提出撤銷禁令正在情理之中。同時他提到,法國從去年就提出了撤銷禁令,德國也公開表示要為此努力,憑借法德“發動機”在歐盟舉足輕重的地位,撤銷禁令的曙光已經出現。

還得看美國人的臉色
雖然中國與歐洲同時發生了撤銷對華武器禁運的呼聲,但是把歐洲先進戰斗機開到中國的空中旅程依然還很漫長。
歐洲宇航防務集團駐中國的一位代表認為,實現對華正常的技術銷售才符合邏輯,然而政治的事不是商業能決定的。“現在要歐洲15國同時具備足夠勇氣解除對華武器及敏感技術的限制,仍然較困難。”他所提到的“困難”中,很大部分來自美國的阻力。《華盛頓觀察》指出,“雖然西方各大軍火商對向中國出售武器很感興趣,但華盛頓的分析家不約而同地斷言說美國在近期內不會解除對中國武器出口的禁令,而美國的大軍火商也不會因為中國市場游說美國政府,解除對中國的武器禁運。”
12月3日,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在提到德國正在考慮撤銷對華武器禁令時說,美國還沒有開始考慮解除對華武器禁運的問題。美國4名具有影響力的共和黨參議員曾經敦促布什總統基于防止武器擴散和人權理由,不要放寬對中國出口通訊衛星的禁令。其實質原因是害怕中國將通訊衛星用于軍事領域。
盡管中國政府和專家再三表明,中國購買先進武器是為了保衛國家安全和維護地區和平,但是在美國仍有人不遺余力地鼓吹“中國威脅論”。美國國會曾專門發表《中國外購傳統武器的背景及分析》的研究報告。報告稱:“中國通過外購武器加強其遠程攻擊能力的舉措,使美國軍隊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另外,美國一些人還十分擔心中國大陸一旦購進先進武器,將打破“臺海軍事平衡”。
美國干涉中國武器進口并非沒有先例。2002年末,美國便要求以色列凍結了對中國的所有武器和安全設備的出口合同,理由是以色列裝備中包含的美國高技術會擴散到中國。在兩年以前,以色列也曾迫于華盛頓的壓力而撤銷了一項向中國出售空中預警雷達系統的合同,并且為此而向中國賠償了大約3億美元。
在這種情況下,歐盟不得不擔憂撤銷對華武器禁運所面臨的壓力。歐洲宇航防務集團駐中國代表因此才認為,歐盟放開對華武器出口“要歐洲15國同時具備足夠勇氣”。
事實上,中國希望從歐盟進口武器的背后是試圖拓展國防現代化的道路。
美國詹姆斯頓基金會資深研究員理查德.費希爾指出,為了防止在武器進口上被某一國家或集團制約,中國近年來在大批引進俄制裝備的同時,還注意大力拓展其他可能的武器來源渠道或是采用多國生產的部件來制造新式武器。復旦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教授陳志敏也認為,中國的武器只依賴俄羅斯和以色列還存在著價格壟斷等不利因素,中國向歐盟提出撤銷禁令有著自身需要的考慮。
中國目前的外部武器來源很大程度上依靠以色列和俄羅斯。據《耶路撒冷郵報》報道,“中以軍工貿易開始于20世紀70年代末,估計過去10年里雙邊軍火貿易額達15億美元。以色列是世界第六大武器出口國,與中國發展軍貿關系符合以色列的經濟利益。”但是,以色列對華軍售還須看美國臉色行事。
中國另一個武器來源國俄羅斯對中國依然保持著警惕。雖然俄羅斯將北京、新德里和莫斯科定義為“反恐三角形”,但這個三角形并不“等邊”。有專家指出,相比俄羅斯出售給印度的武器,給中國的武器明顯“又老又落伍”。俄羅斯杜馬國防委員會主席尼古拉耶夫一語道破玄機:“盡管普京總統發表聲明說,‘我們同中國的關系不存在一絲一毫不愉快的地方’,但是,莫斯科仍然認為,這一點顯然與印度不同,盡管有種種保證,人們對中國還是不太信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