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月十日,由國務院僑務辦公室、中國海外交流協會聯合主辦的“2004年海外華裔中青年企業家華夏行”在北京舉行開幕式。國僑辦主任陳玉杰(中)與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龍永圖(右)、國僑辦副主任許又聲(左)出席開幕式。來自十七個國家和地區的五十余位代表未來幾天將在北京參加各種交流活動以拓展商機。
過去20年間,由于兩岸經濟關系的實質改善,一個以中國人為主體的”大中華經濟圈“正在加速形成中。這一個目前包括中國大陸,臺灣及港澳,將來可能包括新加坡及東南亞華人的經濟圈具有豐厚的潛力與燦爛的遠景。如能推誠合作,不難異軍突起,與北美西歐并駕齊驅。
(一)兩岸三地的經濟融合
港臺及大陸,同文同種,資源稟賦,具有高度互補性。前30年由于政治因素,互相隔絕,一旦政治上的禁忌消除,很自然成為經貿伙伴。
過去20年間,兩岸間的貿易,由1979年的7700多萬美元,到去年臺灣對大陸“出口”貿易(包括香港)已達498億美元。占臺灣總“出口”34.5%。 占臺灣生產總值(GDP)17.4%也即去年臺灣GDP中,每6.7元即有一元“出口”到大陸。由對大陸出口所帶動的就業效應,估計為臺灣創造百萬個就業機會。如無對大陸的巨額“出口”,臺灣去年失業率將超過10%。
在對大陸貿易中,臺灣一直處于順差地位。過去15年間,臺灣對大陸出超總額高過2400多億美元。如無對大陸貿易連年的巨額出超,臺灣外匯存底早已耗竭。對大陸的“出口”貿易,已成為臺灣經濟的重要支柱。
兩岸貿易的大幅增長,與臺商大舉投資大陸有關。根據臺灣官方的統計,臺商投入大陸資金只有300多億美元,但實際投入資金估計已達1000億美元。過去臺商在大陸的投資主要是勞力密集產業,近年已轉移到高科技產業。2002年大陸資訊硬體產業產值已超過日本,躍居世界第二位。其中64%的產值系由在大陸的臺商所生產。2002年臺灣有高達46.9%的資訊硬體產值移至大陸制造。估計去年這一比率高過6成。兩岸經濟的整合已達到難分難解的地步。
香港回歸中國以后,與大陸經貿關系更加緊密。1997年到2001年這5年間,香港與大陸進出口貿易總額達2498億美元,比前5年增加17.5%。2001年兩地貿易增加值創歷史最高水平,達到560億美元。過去5年間,香港對大陸投資仍有增無減。截至2002年6月,港商在大陸累計投資項目20萬項,4800多家,合同投資總額3608億美元,實際投入資金1951.87億美元。占大陸吸收外資總額的46.5%,居外商投資的首位。
大陸在香港投資也與日俱增。到2000年底,大陸在港各類投資已達1400億美元,占香港外來投資31%。最近更與香港建立協定,從各方面來促進香港與大陸經濟的進一步合作。從港臺大陸貿易及投資增長的情勢觀察,兩岸三地實際上已形成一共同體。
(二)兩岸三地經貿交流的效應與阻力
從經濟理論來分析,兩岸三地20多年來的經貿交流,已產生六種效應。
第一,臺資與港資的大量流入,對大陸經濟起極大的刺激效應,成為大陸各經濟特區、開發區及開放城市經濟起飛的主要因素。經濟最發達的廣東,近10年來吸收外資高達500多億美元。其中八成以上來自香港及臺灣。福建、江蘇、山東等省由于港臺資金的源源注入,增長率都遠高于其它省區。
第二,是港臺資金的源源投入,對其他國家起”示范作用“。
大陸開放初期,歐美及日本投資者,一直采取觀望態度。寧愿貸款而不愿投資。但自港臺資金大量進入大陸后,美日及新加坡、韓國財團也紛紛跟進。沒有港臺資金的開路,不可能有美日新韓資金的大量流入。
第三,臺灣進入大陸的5萬多家企業中,有許多中小企業與大陸鄉鎮企業結合,對大陸城鄉經濟發生一種”觸媒作用“,推動這些企業在經營及運銷各方面進行改革。
第四,兩岸交流對臺灣經濟也產生一種”成長效應“。在過去10余年中,對大陸貿易一直是臺灣經濟成長的重要因素。據臺北經建會的研究,如果大陸中止對臺貿易,臺灣GDP將下降1.1個百分點。由此可見對大陸貿易的開展,有助于臺灣經濟的持續成長。
第五,臺灣開拓大陸市場,有助于降低對美國市場的依賴。過去臺灣出口長期以來都以美國為主要市場,不斷遭受美方壓力。以”301“條款威脅臺灣,使臺商枕不安席。由于對大陸貿易不斷擴大,臺灣對美市場依存度不斷下降,不必再受美方的壓力。可稱為”轉向效應“。
第六,對大陸貿易加速臺灣產業結構的升級、可稱為“轉型效應”。
從上舉六種效應觀察兩岸貿易的增長對雙方經濟均起良性作用。雖然如此,由于政治上及經濟上的各種因素,兩岸經貿關系仍面臨三大阻力。
第一是臺灣當局,為推行“去中國化”路線,不斷采取限制政策,阻礙兩岸經濟貿易交流,如“戒急用忍”,禁止“三通”等等,大大增加臺商與大陸貿易的營運成本,據臺灣大企業家高清愿的估計,由于禁止“三通”,臺商一年要增加成本500億元新臺幣。
第二,跨國公司近年大舉進入大陸,對大陸以中小型企業為主的臺商,已構成龐大的競爭壓力,如不能降低成本,很難繼續發展。
第三,大陸近年遍設開放區,為爭取外資紛紛給予優惠,使原來經濟特區的功能逐漸消失,尤其是大陸加入WTO后,取消對臺商優惠勢在必行,進一步減少臺商的優勢。
在上舉各種阻力之下,兩岸經貿關系的進一步發展,有賴于兩岸政商的共同努力來突破障礙,創造商機。
(三)兩岸經貿關系的前景
兩岸經貿關系雖面臨各種阻力,但從世界經濟全球化與區域化的趨勢觀察,兩岸經濟的進一步整合,其勢仍無發逆轉。
第一,由于中國大陸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臺灣經濟對大陸的依存度,只有增加,不會減少,大陸有13億人的消費潛力,是全世界跨國公司覬覦已久的龐大商機,這從資訊產業及汽車產業即可見一斑。中國從1882年擁有第一部電話,到1992年才達到1000萬戶,中間經歷了110年,但從1000萬戶到1998年的1億戶,只用了6年,到2000年的2億戶,只用了2年,去年已達5億戶,其中有半數是移動電話,大陸已成為世界上擁有電話最多的國家,同樣也出現于汽車產業,由過去每年只產銷幾千部到去年的400萬部,一躍而為世界第4大汽車產銷國,大陸市場的潛力,不但將使大陸成為全球的制造基地,也將使大陸成為全球研發中心,臺商如不捷足先登,臺灣經濟有可能邊緣化。
第二,由于世界性人口老年化,不但歐美日本已出現勞動力不足,臺灣也同樣面臨老年化問題,而中國大陸擁有全球最大的優質而低廉的勞力資源,目前的年均工資不但遠低于日本及美國,也低于四小龍及東南亞國家,在全球商品供過于求,價格普遍下滑的基本情勢下,高勞力成本的產品,根本無法在國際市場立足,臺商繼續將生產基地移至大陸,也將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
因此,不論臺灣當局如何推行“去中國化”政策,兩岸經貿關系的進一步發展,仍將繼續向前,大中華經濟圈的形成將日趨明顯,如能擱置政治糾紛結合大陸制造與研發能力,香港的金融優勢與臺灣資金與技術,在未來歲月中,大中華經濟圈必可與北美及西歐并駕齊驅,共同主宰21世紀的世界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