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家有理由對全球化公司比政治家和反全球化分子更仁慈
如果你相信出現在西雅圖、坎昆的那些反全球化人士的呼吁,跨國公司就是資本主義丑惡的一面。他們不僅是環境的破壞者,血汗工廠的所有者,而且薄情寡義。對母公司所在國或是投資的國家,他們都沒有一點責任感。他們把工作機會從一個國家移到另一國家,純粹是建立在冷酷的算計之上,追求豐厚的政府補貼是他們留在一個國家還是換一個國家投資的動機。角逐美國總統寶座的民主黨參議員約翰·克里形容那些把生產轉移到海外的公司為“阿諾德”公司,“阿諾德”是當年獨立戰爭時的叛將。
這樣的指控是相當嚴重的,這同跨國公司的投資對眾多經濟體的重要性增強有密切的聯系。在1990-2000年期間,FDI(外商直接投資)每年的流動增加了6倍,達到1.4萬億美元。2002年的FDI較之前一年跌了一半。FDI的流量現在似乎又處于上升勢頭。盡管大部分FDI是在富裕國家之間流動,發展中國家吸收到的FDI也在快速增長。曾幾何時,發展中國家害怕外來投資。而近年來,它們對此都持歡迎態度,但它們仍對變化無常的外國人心存疑慮。
跨國公司真的比純粹的本地公司更加變幻無常嗎?最近的研究表明,事實上,它們趨向于比當地公司呆得更久——不是因為它們是外國公司,而是僅僅因為它們想比普通公司更強大,更有效率。
最近的一篇論文《公司結構、跨國公司以及生產工廠的滅亡》認為某些對跨國公司的傳統看法是不對的。達特茅斯商學院的國際經濟學教授安德魯·伯納德研究了美國制造業工廠的所有權影響工廠關閉的幾率。數據顯示工廠的建立、關閉都非常頻繁;存在許多“創造性的破壞”,并且這種勢頭仍在發展。雇員多于10人的工廠,大約有27%在5年內關閉。研究結果還表明,在1987-1997年間,跨國公司所擁有的美國工廠比純粹的美國公司關閉的幾率要低。
跨國公司所有的工廠存在的時間更長,是因為它們的生產力更先進,它們的資金更雄厚,它們的規模更龐大。資本市場、內部的現金儲備都是它們想加以利用的資金來源。一般來講,相對于僅以滿足國內市場為目標的那些工廠來說,出口商更不愿意選擇滅亡。跨國公司更有能力抵擋來自勞動力成本低的國家的競爭。因此,低廉的外國勞動力對跨國公司工人的威脅比本地公司工人的要小。
在貧窮國家運營的跨國公司又如何呢?伯納德先生和斯德哥爾摩經濟學院的Fredrik Sjoholm在他們的一篇新論文里探討了印度尼西亞工廠關閉的幾率。在貿易保護主義人士眼里,印尼已經是一個被靠不住的外國投資者所嚴重破壞的國家。事實上,在過去15年里,外資擁有的企業的關閉幾率比印尼當地公司低10個百分點 。所以,跨國公司沒那么壞。
但也有矛盾的地方,無論是在美國還是在印尼,部分結果都不可靠。在這兩個國家,屬于跨國公司的工廠比它們的當地競爭對手更有效率。當研究人員把跨國公司擁有的工廠和當地同樣大小、同樣效率的工廠相比較時,結果截然相反。在印尼,跨國公司關閉的可能性高出20個百分點,在美國,高出3個百分點。所以,在相同規模,相同效率的條件下,跨國公司更有可能關閉它們的工廠。但是,因為它們的工廠傾向變得更大,更有效率,因此平均說來,它們存在的時間更持久一些。
跨國公司在某種程度上來說,確實自由自在,想到哪里就到哪里。但我們再看看這個問題:它們帶來的益處超出了成本嗎?看起來是的。首先,它們的大規模、高效率可以發揮積極作用。其次,他們支付給員工的工資比當地公司高。但是,兩位作者指出,這也許僅能彌補工人失業的高風險。不過這沒有明顯的證據。再者,自由自在投資帶來的秩序使競爭更激烈,促使當地公司提高生產力。
還有一些原由使經濟學家對全球化公司比政治家和反全球化分子更仁慈。跨國公司支付的薪水更多,有時候比當地公司多得多,即使它們在貧窮國家工廠的條件比本國要差一些,但仍比當地公司的強。它們帶來了技術以及本國經濟發展的經驗。它們提供了進入外國市場的通道,而本地公司有可能永遠擠不進去。
簡而言之,反全球化的人士可能認為這是對主權國家的威脅。但是他們應該考慮經濟利益超出其缺點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