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資本主義被視作“日本精神”,源于日本特有的歷史,和它傾向于以控制為基礎的行為方式
盡管所有關于中國的宣傳都認為中國是亞洲的“今天”,日本是亞洲的“昨天”,事實仍然是,日本還是亞洲的首要貿易和投資伙伴。新加坡總理吳作棟認為,盡管中國在不斷壯大,日本將繼續是未來20年東南亞的重點。實際上,正如Keio大學的Yoshihide Soeya教授指出,從亞洲人的觀點看,日本的優勢與中國的完全不同,盡管中國取得的成就令人矚目,日本與亞洲其他國家的貿易是中國的3倍,而且,對亞洲國家的年直接投資,日本是中國的十倍還多,累計投資超過50倍。最重要的一點是“日本擁有鮮明的民主和自由經濟,仍然是亞洲現代化的典范,”《新加坡海峽時報》去年12月的一篇社評說。事實就是,在對亞洲國家的國外援助中,豐田占了60%,它們之間也有長期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方面的聯系。更有甚者,亞洲人,包括政府官員,開始公開稱他們與日本人相處比與中國人相處更容易。一個不爭的事實是,中國不僅與亞洲其他國家爭直接投資,而且與他們爭奪廉價制造業產品在美國和歐洲的市場份額。而作為一個大資本輸出國,日本不是競爭對手。無疑,從亞洲其他國家的角度,與日本的經濟關系是互補而不是競爭。
另外一個日本優勢的重要方面,通常容易被忽略,那些視資本主義僅僅是建立在個人關系上的利潤最大化的人,容易忽略許多使系統增加產出和提高收入的因素。1998年的諾貝爾獎得主阿馬特亞·森,坦言不考慮日本最近時間有點長的經濟萎縮和金融混亂,它是最成功的一個資本主義范例。森在其《自由發展》一書中寫道,因為“主導日本商業的推動方式比單純提供利潤最大化的內容要多得多。”
一些學者將這種特殊的日本資本主義被視作“日本精神”,源于日本特有的歷史,和它傾向于以控制為基礎的行為方式,有些人把它看作是“儒家思想”。盡管許多方面強調了武士式的文化影響,很多其他地方也強調了融入競爭的環境,推究公共政策,或從戰略的動因看到合作和行為法規。
必須承認,作為世界上最成功的資本主義國家之一,日本經濟的繁榮源自于一個動力結構,在最單純的追逐個人利益基礎上,分成幾個重要部分。另一方面,目前的中國沒有成功資本主義最核心的機構系統結構和行為法規。人權、自由言論、全球貿易,防止愛滋病和法律等方面,中國落后日本很多年。就像臭名昭著的,已經垮掉的安然公司,中國的資本市場充滿貪欲,它極其卑劣,像個大騙局。因此,中國的貧富不均為世界之最。
普利策獎獲獎者約翰·道爾,在《擁抱失敗:日本二戰后崛起Ⅱ》中,也贊揚了戰后日本模式所創造的無法超越的成功。道爾認為,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日本的定向資本主義成功地實現了戰后經濟快速恢復和最大化增長的目標。他寫道:
日本已變得富有。 在社會的各個層面,生活標準都有驚人的提高。收入分配在日本比在美國更公平。經濟增長的實現沒有過分的依賴軍工業聯合企業或繁榮的軍火貿易。這些典范絕非微不足道,但現在它們卻隨著戰后體系必然被毀壞的狀況一起被遺棄了。
特別是,道爾被戰后日本比戰前的日本帝國更加自由與平等的事實深深打動。他說,中間派和保守派還牢牢地握著權柄不放時,公眾以美國所無法想象的方式繼續圍繞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進行討論。的確,這種言論的自由直至今天,公眾權利,對于最擔心一黨專政結束的中國,仍然是難以企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