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盡管從表面上看,全球經濟近期展現的增長勢頭令人鼓舞;然而,在這個失衡的世界上,一直存在著的根本性的緊張關系卻在日益深化
我們預測,全球GDP2004年的增長率將可能是4.2%,這個數字比全球經濟3.6%的較長期平均增長率僅僅高出了0.6個百分點,明顯低于過去全球商業周期(特別是上世紀70年代中和80年代初)更加有力和持續的反彈幅度。而到2005年,全球GDP的增長率將迅速回落至3.7%。這次復蘇將成為歷史上最軟弱無力的全球復蘇之一。
2005年這種經濟增長的減速將影響全球大部分地區。美國經濟在2004年預計能夠實現4.7%的增長,但隨著財政和貨幣政策刺激力度轉弱,美國經濟明年的增長中將有一部分是通過犧牲往后的利益得來的,到2005年,美國將會帶頭減速,預計2005年的增長率只有3.8%。而依賴美國的拉丁美洲經濟也將在2005年放緩,預計將從2004年3.8%的反彈速度(該地區5年來最強勁的增長幅度),回落到2005年的3.3%。
我們預計,亞洲整體經濟的增速也將放緩,這包括中國、日本、韓國以及大部分依靠貿易的其他經濟體。不包括日本在內的亞洲地區將繼續是全球經濟增長最迅速的地區,預期在2004-2005年將能實現平均6%的增長率。然而,該地區的增長也有其極限。事實上,在亞洲持續內需不足的基礎上,預期2005年由美國帶頭的全球貿易增長放緩,將于2004年初開始對該地區的周期反彈形成阻力。
很多經濟學家認為,亞洲是以美國為中心的世界有可能找到的新的增長引擎。這一點并不完全符合事實。今天亞洲的主角基本上是中國和日本,前者日漸成為重點。我們對中國的看法是,繼2003年高速增長勢頭無法持續后,當局正設法讓經濟軟著陸。信貸供應減少將有效緩和2004年中國房地產和基建投資的增長勢頭,從而大幅拉低中國的進口需求增長,使其從2003年的40%降低至2004年的20%。此舉將顯著影響日漸由中國帶頭拉動的亞洲出口經濟,特別是對日本、韓國和臺灣而言,估計2003年輸往中國的出口約占此三地總出口增長的50%以上。
我們預期,歐洲將能幸免于全球增長放緩大勢,該地區整體上應該能夠在2004-2005年實現2.1%的增長率。然而,因結構性原因而積弱的歐洲經濟仍然沒有資格成為帶領全球增長的新引擎。最樂觀的估計是,經過2001至2003年期間兩次探底后,歐洲經濟現已踏上適度復蘇的軌道。
總體來看,叫人擔心的是這個以美國為中心的世界將因不斷傾斜而失衡。沒有任何數據比美國經常帳赤字預測更能表明這種情況,估計美國赤字缺口在2005年將上升到相當于GDP的5.8%的水平。它不但創美國新高,也打破了世界紀錄,屆時(2005年)美國將需要外國投資者在每個營業日向其輸入近30億美元的資金。
然而,世界金融市場還沒有對如此白熱化的宏觀緊張關系做好調節。反之,人們仍憧憬著一個典型的步伐一致的全球復蘇。依我所見,市場欠缺的是世界從上次衰退形成的通縮深淵邊沿爬出來的應付代價。各國央行進行了一場在現代史上風險最高的賭博,政策利率在日本為\"零\"、在美國和歐洲則分別為1%和2%。同時,財政機關前所未有地把注碼加大,以致日、美、歐政府的財政預算赤字分別達到7%、4%和3%的高水平;在史無前例的外部失衡時期,有關當局干預著外匯管理。如果中央銀行把短期利率調高至正常水平,杠桿比率不斷攀升的債市和信貸市場將很容易受到沖擊。金融謎局將變得更錯綜復雜。
所有這些都指向債券市場,它是下一個希望能讓不斷升級的全球張力找到出口的領域。中央銀行的撤出戰略、不按章辦事的財務政策、加上美元風險,數種力量匯合凸顯了長期利率將大幅上升的可能性。這是這個處于艱苦之中的世界邁開的符合邏輯的第二步--首先是股市,現在是曾受惠于中央銀行的遏止泡沫策略的債券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