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腦血管疾病是導致人類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中最常見的是急性腦卒中,包括腦梗塞和腦出血。實踐證明,高血壓是腦血管疾病最重要的發病因素。在所有腦卒中的患者中,至少有50%的人是由高血壓引起的,尤其是危險的出血性腦卒中(腦溢血)。腦卒中的危險性與收縮壓的高低有直接的關系,而血壓降低可有效地減少初次腦卒中的發病率。研究證明,當患者的舒張壓下降5-6mmHg,收縮壓下降約為舒張壓的2倍(10-12mmHg)時,可以使腦卒中和冠心病的發病率下降38%和16%。
大量醫學研究證實,在所有腦卒中的危險因素中,高血壓是最可以干預、最容易干預也是干預效果最好的。也就是說,如果能把患者的血壓降到合理的水平,腦卒中的發病率至少可下降38%-50%。
此外,腦卒中的再次發作(復發)也是不容忽視的嚴重問題。一般腦卒中患者復發后病情會一次比一次重,后遺癥一次比一次多,治療效果也是一次比一次差。在初次發生腦卒中的幸存者中,每6人中就有1人在5年內會再次出現腦卒中。到目前為止,預防腦卒中再發的措施十分有限,但有證據證明,唯一被多數人認可的措施就是有效地控制患者的血壓。
在臨床上,血壓升高是急性腦卒中患者常見的癥狀。在腦卒中的早期,過于積極的降壓治療也常常會給患者帶來危害。研究證實,患者在腦卒中的早期其血壓升高和腦神經喪失的嚴重程度并無關系。尤其是當患者出現腦梗塞時,在其腦部梗塞中央的核心周圍,圍繞著一圈(一層)尚有神經細胞存活的“缺血性邊緣區”(也叫半暗帶)。此處血液供應已經受到影響,只有被動地依靠較高的血壓來維持血液供應。此時如果過度降壓,勢必會進一步影響該處的血液灌注,使梗塞的面積擴大。需要了解的是,如果長期血壓升高,可加重患者腦部的缺血狀態,導致腦水腫的形成和顱內壓升高,使患者腦梗塞的面積擴大。由此可見在腦卒中的早期,調節好血壓是腦卒中治療的關鍵,除非是嚴重的高血壓,一般不主張在腦卒中早期對患者進行降壓治療。
目前多數人認為,在腦梗塞發生的24小時內,可以讓患者的血壓維持在較高的水平,這樣可有利于半暗帶的恢復。雖然治療腦卒中的重要措施是降“兩壓”,即顱內壓和血壓,但并不是指一味地降低血壓,而是積極地降低顱內壓,謹慎地調節血壓。一般認為,當患者的血壓在180-200/90-100mmHg之間時,可不用降壓藥而應嚴密地觀察其血壓的變化;若患者的血壓高于200/100mmHg時,可酌情選用ACEI(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和β受體阻滯劑來降低血壓;當患者的血壓高于220/120mmHg時,可選用卡托普利或拉貝洛爾等藥物靜脈注射;當患者的舒張壓高于140mmHg時,也可適當地選用硝酸脂類藥物靜脈滴注。應注意的是,在進行降壓治療的過程中,不要使患者的血壓降得過快,以免出現降壓灌注不良綜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