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同志:
我父親今年68歲,退休前是化工廠的工人,患慢性肺病已經十多年了。上個月,他因為劇烈咳嗽、胸痛去醫院作了檢查。醫生為他作了核磁共振。結果,他被確診為晚期肺癌,還出現了癌癥的骨轉移。現在,我父親被骨痛折磨得日夜難安。開始時,我們給他吃止痛藥,可效果不佳。后來給他打杜冷丁,但需要不斷地增加劑量,否則就不頂用。請問,有什么好辦法能治療癌癥病人的骨痛嗎?
浙江 宮超凡
宮超凡讀者:
在常見的惡性腫瘤中,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等病癥極易發生骨轉移。當這些癌癥發生骨轉移時,腫瘤細胞會釋放出破骨細胞激活因子。破骨細胞激活因子能刺激破骨細胞對骨質的吸收,使病人的骨骼發生溶解和破壞。與此同時,腫瘤細胞還能分泌一些致痛介質,如前列腺素、乳酸等。這些致痛介質會使病人出現頑固性的骨痛。隨著病人骨破壞的不斷加重,這種骨痛也會越來越重。頑固性的骨痛會使病人活動受限、生活質量下降。病人往往會因此而喪失治療疾病的信心。過去,治療這種頑固性骨痛即癌性骨痛的常用方法是進行化療、放療及階梯性地使用止痛藥物等。但這些療法對發生癌癥廣泛性骨轉移的病人療效不佳。而有70%的癌癥骨轉移病人都要出現劇烈的、持續不斷的骨痛。那么,有什么好方法能治療這種骨痛呢?
近年來,在臨床上用放射性核素療法及帕米磷酸二鈉類藥物治療癌性骨痛,取得了良好的療效。
放射性核素有特殊的親骨性。它進入人體后能與骨細胞親和,并在骨腫瘤區形成高濃度的聚積。放射性核素不僅能與骨腫瘤區內的鈣鹽結合,減少體內的鈣鹽流失,還能降低體內堿性磷酸酶和前列腺素的含量。這樣可抑制骨質的溶解,并促進骨質的修復。此外,放射性核素還能釋放出β射線和γ射線,將腫瘤細胞殺滅,從而解除骨膜神經受到機械性和化學性的刺激,進而使患者的骨痛癥狀得到緩解。
目前,在臨床上常用的放射性核素有89—鍶和153Sm-乙二胺四甲撐膦酸等。放射性核素的用法是靜脈滴注。研究表明,這兩種放射性核素藥物對緩解癌性骨痛的有效率均為85%左右。療效最為明顯的適應癥是前列腺癌和乳腺癌骨轉移引起的骨痛,其次是肺癌骨轉移引起的骨痛。用放射性核素治療癌性骨痛,可以重復進行,有些用此法治療骨痛初次用藥無效的病人,在重復用藥后往往會有效。但兩次用藥的時間一定要間隔3個月以上。因為此種療法有毒副反應。毒副反應主要表現為:有暫時性的疼痛加劇,可出現血液中白細胞、血小板減少等。暫時性的疼痛加劇可能是由于在治療初期骨細胞的活性增加造成的。這往往是有良好療效的預兆。血液中的白細胞、血小板減少,則是核素產生的射線造成的。這些毒副反應一般無需進行特殊處理,便可自行消失。
帕米磷酸二鈉類藥物是第二代的雙磷酸類藥物。此類藥物在病人體內所起到的作用是,(1)能牢固地吸附在骨小梁的表面,形成一層保護膜。這層保護膜能有選擇地阻擋破骨細胞對骨質的溶解作用;(2)能抑制破骨細胞的發育和成熟,從而起到抑制其活性的作用;(3)能抑制前列腺素及乳酸等致痛介質的產生。臨床研究證實,此類藥物對癌癥骨轉移所產生的骨痛和高鈣血癥均有明顯的治療作用,尤其是對癌性骨痛更有效。目前,臨床上使用的帕米磷酸二鈉類藥物有博寧和阿可達兩種。它們對癌性骨痛治療的有效率均為80%左右,對不同部位的原發癌,發生骨轉移后所產生的骨痛,治療效果基本相同。此類藥物的用法也是靜脈滴注,其副作用比放射性核素小,用藥后一般不會出現疼痛加劇及血液中白細胞、血小板減少的現象。我們用博寧為一位不明原因的癌性骨痛患者進行治療。目前他已連續用藥18次,并獲得了滿意的止痛效果。
同時臨床證實,如果把放射性核素療法與帕米磷酸二鈉類藥物療法聯合起來使用則效果更佳。帕米磷酸二鈉類藥物多在使用2—5天后發揮止痛作用,而放射性核素多在使用5—14天后發揮止痛作用。如果把兩種療法合用,二者在治療時間上可以互補,能使藥物見效的時間早,維持的時間長。
由此可見,同時使用放射性核素療法與帕米磷酸二鈉類藥物療法治療癌癥骨轉移引起的骨痛具有用藥簡便、療效顯著、安全可靠等特點。此療法可能是目前治療癌性骨痛的最佳方法,值得進一步推廣。但聯合用藥往往價格昂貴,因此對于經濟條件不允許或預計生存期不是很長的患者,也可考慮單用二者中的一種治療。目前,放射性核素療法與帕米磷酸二鈉類藥物療法在廣州軍區總醫院,北京軍區總醫院及各省市的腫瘤醫院或教學醫院均已得到廣泛的應用。患有癌性骨痛的患者可前往求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