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核病按疾病發生的先后及人體的免疫力,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類型。
原發者多見于兒童,機體無免疫力而全反應強者。繼發者是再次感染者,多見于成年人,指機體有免疫力,病變有局限化傾向,局部反應較強。
△原發性肺結核
病菌從人的呼吸道吸入肺內,留于肺泡,被吞噬細胞吞噬,經肺淋巴管到達肺門淋巴結,以上過程中先后形成3個病灶,即原發性灶、淋巴管炎,肺門淋巴結炎,三者合稱“原發綜合征”,經治療可以完全被人體吸收,若有惡化,自發者可形成“支氣管淋巴結結核”。“原發綜合征”或“支氣管淋巴結結核”侵入人的支氣管內造成支氣管播散,在肺內形成大塊干酪樣病灶則為“干酪性肺炎”。
病菌侵入人的血循環系統,造成血行播散,也可入淋巴管道,形成全身彌漫性粟粒狀病灶,侵及肺內的結核病變稱為“粟粒型肺結核”。由于人體的抵抗力、細菌數量及入侵時間的不同,而有急性、亞急性和慢性血行播散型肺結核的區分。
△繼發性肺結核
由于人體有免疫力,可使病變局限化。病灶從肺尖開始,形成“局灶型肺結核”,這是肺結核中最常見的一種。病灶呈滲出性和干酷樣壞死性改變,通稱“浸潤型肺結核”。病灶如被結締組織包圍,則呈纖維化或鈣化,從而被人體吸收病情好轉。于酪壞死部位,液化咯出后,亦可形成空洞。若空洞病變擴展、播散,在肺內形成散在的新老不一的病灶和空洞,同時由于組織的修復,大量纖維隨組織增生而形成“慢性纖維空洞型肺結核”,發展的結果是導致“肺硬變”的產生。當結核桿菌侵及胸膜壁時,形成胸膜炎性改變,胸水滲出,而形成“結核性胸膜炎”。它經治療后,胸水吸收,但也常有胸膜肥厚、胸膜粘連及胸廓畸型等后遺癥形成,嚴重者可影響肺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