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全球黯淡的并購市場中的一大亮點,而這里的并購也正在變化
對世界許多地方從事企業并購業務的銀行家來說,過去兩年都是一段艱難的歲月。在新舊千年交接之際,全球并購的規模由2000年的3萬4千億美元縮減至2002年的1萬億美元。然而,在全球并購中仍有一個亮點,那就是亞洲。悄無聲息地,亞洲在全球并購中的份額穩步增長。今天,在全球所有的并購交易中,大約有20%與亞洲企業有關。從1997年以來,交易額超過5億美元的巨額交易已增長了80%。
對亞洲并購來說,最有吸引力的市場在中國。在過去的兩年中,中國的并購市場與全球并購市場的走勢并不一致。2002年,正當世界各地市場受經濟蕭條和股市疲軟影響而不斷下跌時,中國并購市場卻經歷了成倍增長,整體規模達到了290億美元,并且在2003年保持了持續增長的勢頭,在2003年的前9個月,交易量就達到了240億美元。石油、天然氣及金融服務業方面的交易占據了主導地位。
而且,隨著中國并購市場的不斷發展,交易的類型也將會隨之發生變化。五年前,中國并購市場主要由外國公司收購中國目標資產以及海外上市的中國企業收購母公司所主導。當中國企業對并購交易逐漸適應時,純粹的國內交易和海外收購交易都在穩步上升。我們把中國的并購交易分成四種類型:國內并購、關聯交易、國外跨國公司收購中國企業以及中國企業的海外擴張。
國內并購
主要發展趨勢:
1.由政府驅動,通過分拆及/或出售而進行民營化;
2.在競爭促進下,加強國內企業間的整合。
就交易的項目數來說,截至2003年11月,國內交易的重要性大大提高,其所占份額達到31%。近兩年來,國內并購的交易總額也不斷上升,這一趨勢將有望持續下去。
中國政府已明確領會到所有權結構與企業效率之間的聯系。新世紀伊始,中央發布了許多指示要求地方各級政府減少對國有企業的控制。許多效率低下的企業被比它們規模更大及效率更高的競爭對手所收購。
缺乏戰略重要性的國有企業被出售給私人投資者以提高其效率,并且在許多情況下,為減輕政府的負擔,大量的公共設施如深圳市政府所作的一樣被出售。大量的國有壟斷企業被強制分拆,以便在外國競爭者進入之前,增強其競爭力。這方面的例子包括中國電信被分拆為北方及南方兩個實體,以及對國家電力公司的重組。
關聯交易
主要發展趨勢:
在加強公司管制及提高運營效率目標的推動下,將資產注入到上市子公司中。
關聯交易在中國非常普遍,并且最近幾年來已成為決定中國并購市場全部交易規模的主要推動力,截至2003年11月,關聯交易在并購交易總額中的份額已超過50%。

作為中國徹底經濟改革的一部分,許多大型國有企業的優質資產已被劃出,并隨后在國內或海外股票交易所上市。當置身于國際資本市場中后,這些上市公司必須遵守國際投資者所要求的更為嚴格的國際性披露標準。受到這些上市公司業績改善及更高回報率的鼓舞,中國政府正在不斷尋求機會以將自己控股的優質資產注入到上市公司中。
考慮到許多大型資產已被注入到上市公司,因此,我們認為關聯交易占支配地位的情況在中期會有所減弱。
外國跨國公司對中國企業的收購
主要發展趨勢:
1. 收購已設立的公司以便進入相關市場;
2.為鞏固市場地位而收購競爭對手。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已成為外國直接投資最主要的目的地之一。外國公司曾傾向于使用合資企業及對新項目投資的方式來進入中國市場。并購只是對中國直接投資的很少一部分,截至2003年11月僅達到38億美元。
盡管跨國公司對中國的興趣不斷增加,但在過去三年中,跨國公司對中國公司的收購基本沒有增長。出現這一情況的原因主要是跨國公司受到來自本國的經濟挑戰和困擾,從而降低了它們通過并購方式在中國發展擴張的興趣。但是,大多數交易所涉及的目標資產數量都是非常少的,因此,并未包括在以下數字中。從這些交易中可以看出,這一合作方式將繼續對中國并購前景產生深遠影響。
中國企業的海外擴張
主要發展趨勢:
1, 石油和天然氣部門的迅速擴張,這種擴張主要是基于保證未來經濟增長對能源的需求。
2, 消費品部門的投資,這種投資主要是基于開拓新市場和利用生產規模的內在需要。
傳統上,中國公司在海外擴張問題上一直比較保守。而當中國企業決定成為真正的全球化公司時,沒有幾個公司能夠進行重大的海外收購,其原因在于資金有限或缺乏精通國際管理的專家。有財務實力進行海外擴張的絕大多數公司是屬于國有企業,其中有些高層領導關心更多的可能是投資失敗而帶來的政治地位下降而并非國際擴張所能帶來的經濟增長。
以往,自然資源類公司在海外擴張中表現得非常積極。而現在,鋼鐵類公司和消費產品生產商也正忙于制定海外計劃。但特別是消費產品生產商,由于不熟悉國外市場以及國外相關的管理和勞工問題,更重要的是不清楚如何重整和扭轉這些高度虧損的企業,這些交易相對來說風險還是很大的。
促進中國市場收購和兼并的主要因素
競爭環境
國內競爭環境促使收購和兼并迅速發展。
中國加入世貿
現在比較流行的一種觀點是,由于中國加入世貿,某些行業競爭就必然升溫。中國公司將需要給自己進行戰略性定位以面對未來競爭,收購和兼并正是強化它們競爭優勢的途徑。
放松管制
由于現在對外商投資限制逐步放松,投資環境已經改善了許多。
強勢經濟
隨著歐洲和北美主要經濟力量的復蘇,歐美跨國公司所制定的擴張計劃,包括進軍亞洲主要市場如中國的計劃已被重新提出,而且得到更為積極的執行。
政府政策
有三個領域內的政策變化是最突出的。第一就是政企分離。第二是國企改革。最后,設立國有資產管理公司以監管不良貸款也增加了交易機會。

對于跨國公司而言中國收購和兼并市場的特色
政府監管機構審批
商務部和發改委的批準對于幾乎全部交易都是必需的。交易所產生實體的規模和地位通常決定著簽發批準之政府機構的級別。通常,批準目標公司成立的機構將成為有關審批單位,但投資額的增加有時會使批準的政府級別有所提升。
特殊的估值問題
當今中國較為復雜的交易可能涉及向外國公司買賣一系列不同種類的中國公司股票的問題。目前,市場上的股票種類繁多,交易者面臨的在同一交易中涉及不同種類的股票這一難題是中國所獨有的,而對其估值也是一項獨特的挑戰。
控制權的問題
在西方國家,控制權意味著管理層的變換。目前在中國,即使擁有公司絕大部分的股權,想在短期內更換現有管理層也是不現實的。在許多情況下,更換原有的本地管理層,將會使所收購的資產價值顯著下降。
其他社會問題
與其他地方收購兼并的交易不同,誘人的商業條件并不一定能保證交易的成功。除了公司管理層以外,其他例如各級政府官員等參與者,在決策中也起著同樣重要的作用。深入地了解各方的目標往往是成功的關鍵。
尋找一些指引以便在中國市場成功進行收購交易并且避免陷入一些明顯的困境是可能的。根據經驗指出哪些措施可行而哪些行不通,也是可以做到的。然而,在中國這個充滿活力但相對較新的監管環境下,有并購意圖的企業更需要找到具有豐富中國交易經驗的并購專家提供專業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