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由于母親擅自改寫女兒的高考志愿,致使女兒沒有能上理想的專業,從而引發女兒對母親難以化解的怨恨。
去年這個時候,小依還在為高考奮斗。高考似乎就在眼前,但是更迫切的,是填報高考志愿,小依夢寐以求的專業是法律,做個律師的愿望從小就在她的心中深深埋藏。填志愿的那個晚上,她告訴了媽媽自己的理想。母女兩個商量了一下,第一志愿填報了上海一所大學的法律專業。為了防止出錯,小依先用鉛筆填寫了一遍,準備第二天早上再用鋼筆正式填寫。時間已經很晚了,她小心地把志愿表放進書包里,心滿意足地睡了。
但就在前一天晚上小依安心地睡了之后,做母親的輾轉難眠,思來想去她覺得女兒第一志愿報本科不保險,況且女兒報的專業分數又要求比較高,按女兒平時的成績是不可能考上的,除非她發揮超常。但這個幾率實在是太小了,不如報個大專,早點找份穩定的工作。半夜里母親爬了起來,到小依的房間里拿出了志愿表,將第一志愿改成了計算機專科。在母親的眼里,現在最好找工作的是懂計算機的人。
做母親的一心為女兒著想,哪里想到,自己的自作主張卻使女兒與理想擦肩而過。高考結束了,成績發表了,出乎意料地,小依的成績比模擬考試時高出80多分,完全可以考上她心目中的第一志愿。但隨后的那個下午,她知道了媽媽沒有和自己商量就改掉了她的志愿,一時間天旋地轉,從狂喜的天堂跌到意外的深淵。對小依來說,她實在無法承受這個巨大的打擊,她幾乎失去了所有的意志。小依在房間里,哭得昏天黑地。媽媽在房門口,心如刀絞。
從此,母女之間疙瘩難解怨恨難消。過了一個漫長悶熱的暑假,媽媽看著女兒一聲不響地去那所學校報到了。但小依卻關上了和母親溝通的大門,她不愿意原諒母親。
那一天是讓母親徹底傷心的一天。因為家離學校很遠,小依住校。從未離開過自己的女兒第一次回家,媽媽的眼淚和歉疚化生出了一桌子女兒愛吃的菜。小依進了家門,卻是一臉淚痕,“我恨你,你害死我了,我不喜歡這個學校,不喜歡這個專業,我根本不想讀,你為什么要替我改志愿,你為什么不讓我重讀,我恨你一輩子!你滾!滾!!!”小依大聲喊著,一下子大哭起來。
那一聲“滾”像一把重錘狠狠地砸在母親的心上。女兒的痛哭也撕裂了母親的神經,她填錯了女兒的志愿,換來了女兒這么大的仇恨,她怎能接受這個現實!從此,小依將自己隔絕在父母與老師和同學之外,而母親則終日以淚洗面……
點評:
當一個很微小的動作醞釀成為很難彌補的過失,當深深的愛變成深深的傷害,這時你真的很難去評判誰對誰非,母親基于愛與對現實的考慮擅自做出了決定,但這樣的決定卻對孩子的前途造成了很難彌補的影響。而最終與自己心愛的專業失之交臂的小依的痛苦更是難免的!其實親子之間的矛盾時時刻刻在千家萬戶中不斷地上演著,尤其是當我們的孩子進入到青春期以后,矛盾與沖突會在許多家庭產生。所以,當問題出現時,不妨嘗試依循下面的步驟來處理:
第一步,先找個地方冷靜一下,盡量站在對方的立場想問題,往往可使問題簡單化。
第二步,找時間開個家庭會議,讓產生問題的雙方都能夠清楚無誤地了解到底發生了什么問題,然后讓彼此都談談自己的感受是什么,避免用過激的語言。
第三步,家人一起來提出各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先不要評判方法的可行性,而是讓孩子能夠有機會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力與創造力,讓他們多提解決的方法。比如現在沒錢讓小依重讀,可以在工作之后,再自修自己愛好的專業也未嘗不可。
第四步,培養一些親子溝通的技巧,父母要學會放下自己的姿態,放到和孩子同樣平等的位置上,只有這樣理解才會真正產生,只有當理解產生的時候才會有真正的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