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目前經濟狀況甚感滿意的政府將會采取措施令投資增長減速,同時積極刺激消費增長
在上一個經濟周期內,經濟過熱大多是一個國內需求現象。而在本周期內,出口表現持續強勁,經濟過熱現象僅僅限于投資方面。零售銷售增長率則保持穩定。投資與零售銷售之間不斷加大的差距可用以下因素來解釋:首先,中國家庭將更多的收入用于儲蓄,主要是為了養老及醫療,而在過往2至3年內則為子女教育、買房及職業安全。第二,由快速增加的投資引起的價格上漲及土地銷售增加,實際上代表收入從家庭的手中轉移到了政府的手中。
在上一個周期中,是食品價格帶領消費品物價指數通脹率上升。很自然,這個周期內人們更為擔憂:自2003年10月份以來的食品價格不斷上漲可能引起高通脹率及緊縮政策出臺。然而,這種擔憂是沒有必要的。上一個周期的通脹深受以下因素影響:1)經濟增長受行業發展嚴重不均衡影響輕易走進瓶頸狀態;及2)食品價格放寬管制,這樣,食品價格由之前一個較長期間內人為壓低狀態走出后瘋狂上漲。然而,到目前為止,除部分農產品、自然資源、能源及熟練勞動力外,大部分的“瓶頸”產業已轉為產能過剩。不難理解,價格通脹僅限于投資相關產品。
到2005年,價格通脹將再次降溫。首先,行業分析家表示,大批原料及制造業新工廠將在今年下半年正式投產,這將導致更為激烈的競爭及價格戰。供應的大幅增加,改革與科技含量增加引致的生產力提高會再次降低工業產品的價格。其次,農產品價格的上漲將鼓勵農民增加下年的產量。
目前過熱的現象并非廣泛,而價格通脹亦十分有限,因此中國政府并無意象前一個經濟周期那樣,采取大幅收緊經濟的措施。實際上,中國政府的主要決策者普遍都對目前的經濟狀況感到滿意,因為經濟增長非常迅速,而且經濟增長質量較高,這反映在企業盈利和政府稅收的快速增長上。然而,中國政府對部分行業的投資過熱深感憂慮,如高檔物業、汽車、低檔鋼鐵、紡織品、水泥、鋁和煤炭等行業,擔心會出現投資泡沫,令銀行的資產負債狀況進一步惡化。不難理解,中國政府將會積極采取措施令銀行貸款及固定資產增長減速,但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收緊的幅度都不會過大。同時,中國政府亦會積極采取措施刺激消費增長。
為減緩投資增長,中國政府已決定通過限制銀行貸款和土地銷售,及實施環境相關限制條款,令投資過熱的行業降溫。此外,中國政府亦定期公布行業信息,以引導私人投資流向合適的行業。
迄今為止,收緊貸款和投資的措施已初見成效。中國的金融機構和企業的流動資金有所收緊。2003年10月份的數據顯示,新增銀行貸款首次較上年同期減少106億元(占未償還貸款總額0.7%),而固定資產投資則較2003年6月的增幅35.5%(年度同比)下降10個百分點。
中央銀行并不急于進一步收緊銀根,除非銀行貸款再次快速增長,而這似乎已不大可能出現。中央銀行會繼續維護人民幣匯率穩定,并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如發行中央銀行票據)吸納外匯干預中拋售的人民幣。同時,中央銀行也會繼續采取行政措施和行業特別管制措施遏制銀行貸款增長。
中國政府無意削減2004年度的財政刺激措施,預算赤字占GDP的比例與2003年的水平大致相同。但政府已開始調整其財政支出結構,從側重投資轉向社會福利開支;在政府投資中,從側重基礎建設轉向教育、醫療、農村的基礎建設和城市設施。此外,中國政府將削減投資,一方面是因為大部分于1998年啟動的國家項目將近完成,另一方面是因為社會投資已非常強勁。
2004-2008年經濟展望
2004年,由于投資增長持續穩健,出口基本保持強勁,消費增長將有恢復。2005年至2006年,投資及出口增長均將減緩,消費亦將有所放緩。此乃基于我們對全球需求的保守預測。隨后,2007年出口將有恢復。至2008年,消費將主導中國的商業周期,而非投資。汽車將成為中國的重要商品,汽車文化將登上中國的消費及投資舞臺。
就行業而言,投資增長保持溫和,其放緩趨勢將一直持續至2006年甚至2007年,但不至于步入崩潰。
2004年甚至直至2005年中期,消費將迅速增長。受周期性影響,目前的投資及出口繁榮將逐漸導致家庭收入提高。在結構上,越來越多的家庭在經過多年高儲蓄之后,將開始對消費感到信心十足。而前一個經濟周期中,消費增長的峰值直到1994年后半年才出現,較投資峰值出現晚一年多。正如前一個周期一樣,高端產品及服務將有出色表現。消費隨后將在2005年至2007年期間放緩,主要由于周期性因素逐漸轉弱,然而,其轉弱的步伐將受到下列因素的制約:1)上述結構性因素將日益有利;及2)大批新增產能將再次降低消費產品及服務的價格,令人們的消費能力提高。至2008年,周期性及結構性因素均將向好增強,從而引致一輪規模宏大消費主導的經濟繁榮。
2004年內出口將持續走強。出口將持續受到相關因素支持,其中,供給方面的因素有制造業繼續從世界其他地區向中國轉移、由當地私營企業造成的競爭壓力,需求方面的因素有全球的方興未艾的外包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