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純依靠低成本的增長型戰略是遠遠不夠的。中國企業需要采納全新的競爭優勢開發體系——特別是品牌建設、知識產權和公司治理
哪些中國品牌目前在美國有較好的認知度與知名度?
作為一家來自美國的專業服務公司,我們最近在中國經常聽到這個問題。中國的產品物美價廉,在美國市場還是比較受歡迎的。但是這些產品品牌若想做到在美國取得更高的知名度,與國際一流品牌持續抗衡,中國的企業家還需不斷努力和創新。
一些企業已經在某些細分市場上取得了一定份額和知名度。比如海爾,初來美國時非常弱小,只是一個不知名的冰柜生產廠,但現在,它已經占到全美專門存儲葡萄酒的制冷柜市場的60%份額。
然而,還有很多人擔心中國企業在品牌和知識產權上沒有優勢,他們想知道能否繼續利用中國制造的成本和價格優勢在美國市場打開一片天地?
中國產品的質量一貫公認很好,中國企業應該及時把握這種好機會把品牌打出去。這里我們不得不強調品牌和知識產權的問題。如果兩手同時抓,一方面建設品牌,一方面保護知識產權,可以使中國企業在美國及其他市場上昂首闊步。當要賣到其他市場時,要花大力氣建設自己的品牌,使之能與好的產品質量結合,有自己的獨到之處并巧妙運用,可以為你的品牌增加很多附加價值。而只注重價格而忽視品牌和知識產權,是很難被美國市場所接受的。
越來越多的中國公司正在努力走向海外市場,為此我們做了大量的調查,主要是針對中國的CEO們,最主要的問題就是中國加入WTO之后會有什么樣的影響,結果發現中國的CEO們最關心的也是我們經常提醒中國企業注意的問題—
第一是品牌問題,如何建設自己的品牌;第二是企業治理結構的問題。兩年前我們的調查中,被訪的中國的CEO們只有四分之一關心這些問題,而在現在的競爭環境之下,至少有四分之三的CEO關注治理結構;三是知識產權保護問題,中國的CEO們希望能學到一些東西讓自己和同類的公司區別開來,從公司的治理角度來說更希望在監管層面上做一些努力,在知識產權方面受到嚴格的保護。
在新的競爭環境中,單純依靠低成本的增長型戰略是遠遠不夠的。中國企業需要開發新的競爭戰略。中國企業開始明確透露有關以獨特方式應對市場的需求。具體而言,它們需要采納全新的競爭優勢開發體系——特別是品牌建設、知識產權和公司治理等體系。
有跡象表明,國內企業已逐步意識到必須改變業務戰略以應對挑戰,但是開發新的業務方案和工具,并且了解其中的深層意義,比如說真正的品牌建設與單純的產品推廣之間的差別,以及通過創建利益相關群體開發知識產權的戰略方案等等都需要一定的時間。
中國企業在海外立足并取得成功一般取決于三個因素,獲取資源、尋求資本和獲得新市場。比如中石油與中海油,它們走向國際市場最重要的目的是要獲取資源,比如購買一些油田;在資本方面,有很多的中國企業已經在海外上市,獲得了資金的支持;市場方面,華為和中興是好例子,它們通過控制成本和好的質量,向東南亞、中歐、東歐的市場提供低價電信設備,一樣能在海外市場上有好的機會。
中國的企業形態很復雜,有中石油、中石化、中國銀行等進入500強的大型企業,也有浙江廣東等地生氣勃勃的中小企業,它們誰更能夠適應WTO的世界競爭環境呢?其實,做得好和公司規模沒有太大關系,無論大、小公司,如果能有好的核心競爭力,自身的力量是最重要的,首先要做到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