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打擊“秋燥”
Q1:
心然,一到秋天,我的嘴唇總是干的,喉嚨也常常“發火”,喝的水已經不少了,可是沒有用,怎么辦?有什么辦法能解決這些“具體困難”?
重慶 :王燕
A1:一是補:多吃粗糧和富含纖維素、礦物質的東西,飲食宜偏寒涼,豆腐、黑豆、梨、銀耳、芝麻、百合、藕、海參、蜂蜜、雞蛋、苦瓜等等;水果宜吃葡萄、梨等,忌溫性的荔枝、蘋果等。這樣能促進排便——長期便秘,“火”發不出去,自然灼燒津液了。
二是防:少吃過油、過甜、過辣、過咸的東西。如羊肉、狗肉、蝦、韭菜等,少喝甜味飲料。
三是忌: 忌情緒過激。問問自己,情緒是不是不穩定﹖心情煩不煩﹖這些都會產生心火,灼燒津液,使自己口舌干燥。如果喝了很多湯湯水水,可是你一到單位就因為一點小事大動肝火,這樣喝多少水也沒有用——嘴唇照樣干。
四是動:多運動。能走路,就不要坐車,能走樓梯,最好不要坐電梯,運動促進血液循環,津液自然充溢。
記得:多吃防燥的,躲著助燥的,再從全身及情緒方面把握自己,你一定不會再燥了。
心 然
秋游野炊有“四忌”
Q2:心然,上個星期,學校某宿舍男生出去野炊,結果回來后集體拉肚子了,而我們宿舍這個星期也打算去郊游的,請告訴我一些注意事項,讓我們可以高高興興出去,平平安安回來。我代表宿舍全體姐妹感謝你。
西安:龐燁
A2:一忌食品不衛生、不新鮮。外出野餐,要準備一定數量的食品。有的人前一天就將一些鹵菜、熟食包裝好。秋季氣溫仍偏高,有利于各種細菌的繁殖,使某些食物容易腐敗變質,而宿舍里一般都沒有冰箱,吃了就可能引起食物中毒。所以,鹵菜類食品最好當天購買,購買食品時應注意其生產日期和保質期,以免誤食過期變質食物。還有,包裝食品別馬虎,別隨便找張廢報紙或從舊雜志上撕幾頁紙下來用,這是極不衛生的。舊書報上的細菌也相當多,極易污染食物。裝食品最好用消過毒的專用容器,也可用清潔干凈的塑料保鮮袋。
二忌煙熏火烤食品。野炊中,在篝火上烤魚片、肉餅、羊肉串,恐怕是讓人最躍躍欲試和垂涎欲滴的了。但,吃煙熏火烤食品易使人發生癌癥。大量研究表明,食物經過煙熏火烤以后,可以生成大量的多環芳烴。這種多環芳烴一部分來自熏烤時的煙氣,但主要是來自食物本身焦化的油脂中。煙熏火烤食品中還有一些亞硝胺化合物,而這些物質都有強烈的致癌作用。要預防消化道癌癥的發生,最好不要吃煙熏火烤食物。若偶爾吃一次,記得同時多吃新鮮蔬菜水果,能起到一定的防護作用。

三忌喝生水。野外的水源,大都是自西向東流淌,呈自然“野性”,不要見溪水清徹透明就沖上去亂喝啊,風景區的泉水,雖然看上去清碧透底,實質上很容易被病菌污染,是萬萬喝不得的。否則易染上病毒性肝炎,腸炎。
四忌采食野蘑菇。秋季,風景區的山邊、草叢、樹林中常有野蘑菇生長。一些游人見了往往情不自禁地去采摘,或燴菜,或燒湯,味道確實鮮美。然而,因誤食有毒蘑菇導致中毒者并非少見,若中毒嚴重,處理不及時還可導致死亡。一般而言,凡是五顏六色,含有乳白色汁較多的蘑菇多數有毒,千萬不可食用。你們在沒有掌握識別有毒與無毒蘑菇之前切忌隨便采摘食用。一旦食后有中毒癥狀出現,如惡心、嘔吐、腹痛、腹瀉、全身冒汗等,須立即送醫院急救,不可延誤。
當然,外出秋游野炊時還應注意個人衛生和環境衛生,最好隨身攜帶消毒紙巾供擦手和消毒餐具用。野餐后不要亂扔瓜果皮殼、飲料瓶罐等,還要及時把野炊用火撲滅,以防發生事故。
天高云淡的秋季已經來臨,雙休日或節假日去郊游、野炊,實是一件快事。然而,在野炊的情趣之中,一定注意衛生保健,別染上疾病而令人掃興,祝你們愉快。
心 然
秋風秋雨防秋愁
Q3:一到秋天,我整個人會陷入莫名的憂愁狀態中,工作時候常常分心,被老板批評了幾句就終日郁郁寡歡,回家看這個也不順眼那個也不對,我是不是得了抑郁癥呢?
河南 :萍兒
A3:秋風蕭瑟,秋雨凄涼。的確,深秋時節,紅衰翠減,百花凋零,容易讓人觸景生情,憂愁纏心啊!如果遇上秋風秋雨的不好天氣,日照幾乎沒有,“褪黑激素”就會大量增多。會使人的甲狀腺素和腎上腺素的分泌受到抑制,人體細胞就會“偷懶”,人的心情自然就容易低沉消極了!
所以,萍兒不要著急,沒有你想得那么嚴重,有效預防或減輕你這種“秋愁”這種不良情緒的辦法就是起居要有規律,注意體育鍛煉,同時要多吃些高蛋白的食物(如牛奶、雞蛋、肉類和豆類等)。在情緒低落時,可適當飲些咖啡、綠茶,吃些香蕉、巧克力等,從而興奮神經系統,改善心境。秋雨連綿之時,晚上要增加光照,從而抑制“褪黑激素”分泌。
心 然
“薄衣御寒”,始于立秋
Q4:心然你好,一到秋天,我和婆婆總是為了小孩子的穿衣服問題起爭執,老人家總是天氣一冷就忙著給孩子多加衣服,但我相信的是“春焐秋凍”,究竟是誰對?
山西: 李潔
A4:古人云:春焐秋凍,不生雜病。這是有根據的,因為氣候觀測表明,由于房屋的熱惰性和溫度變化趨勢的不同,春季室內氣溫低于室外(室內外溫差為負值),秋季室內氣溫則高于室外( 室內外溫差為正值)。這就很容易解釋“春焐秋凍”了:春季從溫暖的室外進入陰涼的室內,如果不多穿衣,就容易受寒致病。而秋季室內溫度相對較高,入室后完全可以少穿些衣服。
所以,立秋之后,要正確領會“薄衣御寒”,不要氣溫稍有下降就立馬添衣加褲,捂得嚴嚴實實,而應該盡可能晚一點增衣,能穿短袖襯衫,盡量不要穿長袖;能穿單衣,盡量不加外套。
不過,春秋季溫度雖然都具有“不冷不熱”的特點,但氣溫的變化趨勢是相反的——春季氣溫總趨勢是升,秋季氣溫則是下降。只要氣溫過低,人體防御不當,即可受寒致病,這是常理。所以,凡事都應有個限度,“薄衣御寒”也不能過頭。到了深秋時節,氣溫很低,仍然穿得很單薄,就沒道理了。這時倒可以按照冬季的一些養生法則安排飲食起居,一味“秋凍”反而會致病。
你們都是為了孩子好,應該慎重一點,配合孩子的體質來給他正確穿衣服。
心 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