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京、滬、穗等幾個大城市的市場調查,樹立健康投資觀念的人數在不斷增多,購買保健品的人群也在陸續擴大,目前有93%的兒童、78%的老人和近50%的中青年消費保健食品,95%以上的家庭常備有不同類型的營養保健食品。但在消費的同時,不少人對保健食品真正具備的保健作用卻是知之甚少。那么,應該怎樣以理性的眼光看待貨架與柜臺上那些花花綠綠的保健食品并正確選購呢?
了解個人體質及需要
在選購保健食品時,必須弄清希望該食品在哪些方面對自己有幫助。舉例來說,如果你工作上經常要外出應酬,飲酒吸煙(包括二手煙)在所難免,那么你該吃些具有強肝、護肝功效的保健食品。如果家族中有高血壓遺傳,而你又偏胖,應吃些吸脂、去脂、調節血壓的保健食品。不要一聽到親朋好友說吃了某種產品變得更健康,就盲目跟隨,適合他們的保健食品,不一定也適合你。為兒童選購保健食品更應小心,因為他們發育尚未完成,有些產品并不適合用。孕婦、慢性病患者在選購保健食品時,更應特別小心,請一定要咨詢醫生和專家,聽取他們的意見。
保健食品不能治病
應明確一點,無論多么好的保健食品也沒有治療作用,食品不能治病。針對一些保健食品故意混淆保健食品與藥品的界限、明示或暗示有治療作用的現象,權威的衛生部門有關人士說,無論是保健食品還是藥品,請消費者看清批準文號:如果出現食品的“食”字,而相應廣告和產品說明書上又有治病的療效,那么可以肯定的是:消費者購買的是保健食品,這一廣告和產品說明書有虛假成分,廣告宣傳的保健食品夸大宣傳。
不要相信有“仙藥神丹”
一些產品的銷售商為追求增加產品的銷量,將產品吹噓為萬靈神藥,適合任何體質人士,能治療任何毛病,甚至幾乎有“起死回生”的神奇功效。不要相信這些夸張的言論和宣傳廣告,最好客觀地認識產品的功效。許多產品無疑有助預防疾病或減輕病情,不過一旦得了病,治療需要多方面的配合,絕不會只靠吃些保健食品便可痊愈,應嚴格遵循“原則二”中所說“保健食品不能治病”。
給保健食品一些時間
現代人講效率,花錢買了保健食品,希望一下子可以看見成效。如果感受不到明顯的改善,就馬上不再服用或轉而購買另一類產品。其實,身體的改善是需要時間的,不能一蹴而就。另外,許多產品都會出現一種所謂的好轉反應,例如服用初期會腹瀉、頭暈、出疹等,是適應期身體的正常反應。當然,若進食一段時間仍感不適,說明該保健食品可能不適合你。
慎選誠實商家
選購產品時,要留心標簽包裝上的資料,有否列明產品的原料成分、生產方法、適用范圍、服用方式、注意事項、保存日期等。這是負責任的生產商應提供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