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月份氣象的特點
據氣象觀測:我國絕大多數地區,一年中氣溫最低的月份就在一月。上海一月的氣溫沒有北方地區這么低,但氣象資料顯示:一月仍是一年之中最冷的月份,平均最高氣溫一般為7.7℃,平均最低氣溫是0.5℃,平均氣溫則在3.7℃左右。但極端最低溫度也可達到零下3℃~5℃。
一月份氣候對健康的影響
在冬季疾病的各種誘發因素中,人們經常可找到天氣冷暖和風霜雨雪變化所留下的蛛絲馬跡。例如冬季的感冒發病高峰多與冷空氣的入侵有關,每當氣候突然降溫,導致日平均氣溫和最低氣溫大幅度下降,尤其是最低氣溫自零上降至零下,或前后兩天日平均氣溫相差10攝氏度以上,在其后1~2天內就可出現大批人感冒的現象。其次是冷空氣過后的冷高壓天氣,人們也特別容易發生感冒。因為冷空氣的突然入侵,造成環境氣溫下降過速,人的體溫調節功能一時難以適應,若不注意防寒保暖,就容易受涼誘發感冒。
此外,當日溫度變化在3攝氏度以上,氣壓變化大于10百帕以上,相對濕度變化大于10%以上,臨床上就能發現關節痛病人明顯增多,而且從患者自訴中也可以得到證實:這種關節疼痛發作的時間,一般多出現在天氣變化的前一天。在中老年人中發病率較高的慢性氣管炎,則更是一個十分典型的多發于冬季的氣象疾病,只要調查它的發病史即可明白,其發作與加重都與寒冷刺激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冷空氣活動頻繁,特別是出現長時間的低溫天氣,日最低氣溫低于0℃時,會引起一波明顯的心肌梗死發病高峰。因為持續低溫、潮濕陰雨以及大風,將使周圍環境中的寒冷程度大大增加,并影響到血管的收縮與擴張、血液的流速。氣溫的驟降,尚可使人體胃酸分泌增加和黏膜阻力改變,引起潰瘍病發作,使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或穿孔發病率增多。另有統計數據表明,氣溫在0℃~20℃、氣壓972~982mb、相對濕度55%~85%、日照90~200小時最易誘發肝炎發生,1988年上海的那場“甲肝”大流行就是發生在當年的一二月間。
一月是一年中天氣最冷的時候,所以防寒保暖直接關系到人的身體健康。世界上有成千上萬的人,常常因低估了寒冷氣候的殺傷力而致殘致病甚至喪命。在嚴寒的冬季,體弱的兒童、營養不良的老人、正在接受藥物治療的各類患者,例如慢性甲狀腺炎病人以及節食者和酗酒者、愛美的青年女性,都非常容易患上“體溫過低癥”。“體溫過低癥”嚴重時,人體可出現皮膚蒼白紫暗、肢體震顫、關節僵硬、心律紊亂、語言不清、呼吸微弱、血壓下降,此時如不能得到及時的救治,即可造成死亡。據調查:世界上大多數地區的死亡率都以冬季為最高,醫學氣象學通過研究分析認為,一年中人類的死亡率與溫度高低呈負相關的關系,以一月份前后的死亡率最高,8~9月死亡率最低。
為了降低一月過于寒冷的氣候對人體的不良影響,人們可通過飲食、服裝、房屋、家用電器等來調節人體表面的溫度,也可選擇合適的時間外出來減緩外界低溫環境對機體的刺激,以保證生命的健康。如有條件的話,還可以到氣候較為舒適的南方等地旅游暫避冬寒。由于我國各地的氣溫隨著緯度增高而逐漸下降,如南海諸島一月的氣溫一般都在20攝氏度以上,所以人們完全可以利用較寒冷的一月去海南、云南或是東南亞,這樣既能度假休閑,又可養生保健,是冬季防寒保暖的最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