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社會的競爭日趨激烈,高度緊張的工作和生活節奏以及巨大的壓力,使具有強迫心理的人越來越多,部分人甚至患上了強迫癥。據相關統計資料顯示,目前在我國每10萬人中就有5人是強迫癥患者。這只是登記在冊的,尚有很多人正受著該病的困擾而不自知,尤其是辦公室中的白領一族,不少人“身在病中不知病”。不妨來看一個強迫癥的典型案例。
王女士今年40歲,在一家大型跨國公司中任文案。半年之前,由于工作中的一個小疏忽,在她執筆的文件中出現了一處“硬傷”,一時間在公司內傳為笑柄,老總對她也頗有微詞。這對她的打擊很大,她認為自己是漢語言文學的碩士,出現這樣的錯誤簡直是種恥辱。從那以后,她每天一上班就對自己說,一定要認真、仔細,多檢查幾遍是沒有壞處的,免得出了錯再被別人嘲笑??删褪菑倪@時候起,她變得特別不自信。寫好的文案,總要反反復復地讀上十幾遍,而且一定要讀出聲來,不然就覺得特別不安。有幾次甚至半夜再回到公司,看白天寫的稿子是否有錯誤,否則就一晚上無法入睡。為此,她痛苦不堪,使盡渾身解數就是無法擺脫。
誘發強迫癥的根源
強迫癥是一種神經癥,過大的精神壓力是該病的重要誘因。王小姐是都市白領階層的代表,其所處的工作環境具有壓力大、競爭激烈、淘汰率高的特點。在這種環境下,內心脆弱、急躁、自制能力差和具有偏執性人格或完美主義人格的人,很容易產生強迫心理,從而引發強迫癥。此外,那些自幼膽小怕事、對自己缺乏信心、遇事謹慎的人,在長期的緊張壓抑中會焦慮恐懼,為緩解這種心理就會產生諸如反復洗滌、反復檢查等強迫癥行為。
真正的強迫癥是有嚴格的診斷標準的,并不是有一些強迫的行為就是強迫癥患者。其實,大部分人只是有了一點強迫型人格,或者僅僅是有一點強迫型人格傾向。人在某種特殊的境遇下偶爾表現出上述心態是正常的,但一旦成為習慣,那就有可能轉化為強迫癥患者,就需要進行治療了。
強迫癥的自我治療與家庭康復
強迫癥是一種原因復雜的疾病。首先,要看其是否并發于抑郁癥,如果是這樣,那就要積極采用藥物和心理疏導雙重療法來治療,這樣才有可能康復。倘若是單純的強迫癥,除了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藥物外,進行自我治療與家庭康復是尤為重要的。
患者大都自知有病,所以,非常急于擺脫這種令人痛苦的狀態。但是,康復不應著急,欲速則不達。首先要做的事,就是冷靜地分析自身的性格特點和發病原因,看自己是不是一向謹小慎微、缺乏自信?是不是曾經在工作中有過重大的失誤?在童年是否遭遇過使自己產生強迫傾向的事件?如果有,就應將這些事情原原本本地告訴醫生,耐心聽取醫生對你的疏導。當產生強迫性意念而自己又不得不去實施相應的強迫性行為的時候,不要采取“相反”、“排斥”或“厭惡”的想法,而是“順其自然”。但這并不意味著無條件地接受強迫性行為,應在心里對自己說:“這是一種不正常的行為。但我現在病了,沒辦法,目前只好這樣,但不能一直這樣下去。下次一定會好一些,我對自己有信心?!比缓笈⒆约旱乃枷肷A,去想一些使自己快樂、無需負擔的事情,比如:童年時的郊游,獲得學位時的喜悅,掙得第一份工資時的興奮……努力讓積極的想法占據自己的內心,這樣過一段時間之后,你就會發現,自己離強迫的心理狀態又遠了一點。
對于部分癥狀較重的患者,家屬應積極地參與到治療過程中來。如果條件允許,應盡量與患者同處一室,密切注意患者的表現。當患者出現強迫性行為的征象時,應馬上和他對話或請他參與簡單的活動,來分散其注意力,以阻止其強迫性思維和行為的進行。經過患者、醫生與家庭的共同努力,絕大多數患者將恢復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