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期,我們救助的目標是我們的幾個老訂戶。做這個主題的心愿由來已久,就是想對我們的老訂戶真真切切地提供一些幫助,以答謝他們這么多年來對我們雜志的厚愛與支持。20年來,如果沒有這些朋友一如既往的關注和支持,那么我們的雜志,就不可能有這么長久的生命力和這么巨大的影響力。這幾個訂戶,最長的訂我們雜志有18年之久,較短的也連續4年都在訂閱我們的雜志。他們對雜志的深厚感情,使我們深切地感受到:他們不僅是我們的訂戶,更是我們歷久彌堅的朋友。也許,他們的故事不是那么曲折,他們的經歷也不是那么驚心動魄,他們所遭遇的,我們每個平凡的生命都可能遇到。當命運之神眷顧的眼光忽略他們時,我們惟有相互幫助。而當他們向我們伸出求助之手,便向我們傳遞了一份信任與企盼,我們沒有理由對這份信任漠視。
我們希望,能給這些暫時遇到困難的朋友一些他們想要的幫助,讓他們能感覺到,人世間的愛心與脈脈溫情,一如明月,讓他們的心也能感受到鮮花與果實的甜美與豐潤,在風雨人生路上,與雜志一起前行。
救助人之一:徐雪昌 江蘇省啟東市合作鎮新義村14組(226214)訂閱本刊18年
徐雪昌訂我們雜志已有18個年頭了,對于我們這個創刊20年的雜志,這個數字意味著默默無語的陪伴與支持,他見證了雜志的成長與發展,自始至終,不離不棄。
1986年,徐雪昌去鎮上辦事,經過當地郵電所的時候,隨意翻開一本雜志,一下子就被里面的內容所吸引,這一翻,使他從此與《人生與伴侶》雜志結下了不解之緣。他當即決定訂這本雜志,這一訂就是18年。
徐雪昌家并不富裕,一家人的收入僅靠幾畝薄地,一年也不過能有兩千多元的收入。老伴十幾年來身體一直不是太好,從沒離過藥,即使在這樣的條件下,他也一直堅持訂閱雜志。因為生活的艱難,他非常喜歡看雜志上那些在苦難人生中奮發的故事。每當心情煩悶的時候,看到這些故事,就會覺得與書中的主人公有了共鳴,感到心胸頓時開闊起來。他說,是雜志給他帶來生活的無窮樂趣,也帶給他克服困難的勇氣,在他本來單調貧乏的生活里,盛開出艷麗璀璨的花朵,令他感到生活充滿了希望。
徐雪昌和老伴都已年過花甲,2004年,生活對于他們而言,是雪上加霜,危難重重。身患糖尿病、盲腸炎、膽囊炎等病達十幾年的徐雪昌的老伴,膽囊炎發作,急需手術治療,手術費需要3000元左右。這3000元,對于有錢人來說,不過是一頓飯,一件高檔衣服,對一般人而言,也只用緊一下手就可以湊出,然而,對于徐雪昌一家來說,卻無疑是天文數字。老伴十幾年的病情已將這個家折騰得一干二凈。每個月幾十元的醫藥費尚且難以為繼,徐雪昌的兒子只好去外地打工,可在別人的城市里,身無一技之長又沒有知識的他,吃盡了苦也掙不到幾個錢,只能勉強維持自己的生活。禍不單行,這一年女兒又下崗待業在家,更是失去了惟一的經濟來源。這樣的生活讓他們感到萬般的無奈與無助。3000元成了橫亙在他們面前的一個陡峭的崖壁,無法翻越。徐雪昌為此輾轉反側,想盡了辦法,也不知道該怎么辦。看著與自己同甘共苦幾十年的老伴忍受著病痛的折磨,他一籌莫展。他祈求上蒼能夠垂憐,能有這樣一筆錢,讓自己的老伴趕緊好起來。
救助人之二:訂戶陳越良的哥哥 內蒙古自治區寧城縣民政局(024200)訂閱本刊7年
陳越良的信深深地打動了我們,她在信中這樣說道:提出這樣的申請,我內心很慚愧,因為,作為一個老讀者,我并不認為自己有這種權利,可以要求雜志給予幫助。
如果不是出于無奈,陳越良也不會向我們提出這樣的申請。陳越良的哥哥去年突然患病,導致雙側股骨頭壞死,如今已不能行走,失去獨立生活的能力。醫生說必須進行手術治療,手術費需十幾萬元。哥哥的病打破了一家人平靜的生活,本來,靠著勤勞的雙手,一家人日子雖然不寬裕,可也安寧幸福,而此時,巨額的醫藥費像一塊大石壓在他們一家人的心頭。陳越良每個月工資只有幾百塊錢,做民辦教師的嫂子一個月只有72塊錢,周圍沒有人愿意借錢給他們,并不是人情涼薄,而是知道他們一家根本沒有償還的能力。陳越良的父母和陳越良的哥哥住在一起,因為陳越良的嫂子要上班,73歲的老母親,反過來要伺候42歲的兒子,為他敷藥,端茶倒水。因為家庭經濟比較緊張,營養不夠,再加上得病之后心情極為郁悶,陳越良的哥哥四十剛出頭已是一頭白發,看起來像五六十歲的人。一家五口人,最壯的勞力是陳越良的13歲的侄子,到院子里壓井打水,稍微重一點的活兒都是他來做。
5月底,陳越良的哥哥還穿著厚厚的棉襖棉褲,因為身體太虛弱,同時也為了換藥方便,一向個性剛強的人,在困難面前,徹底地被擊垮了。對于生活,陳越良沒有過高的奢望與企盼,她只是希望哥哥能和正常人一樣下地行走,嫂子和侄兒能像其他人一樣,在每天早上醒來,都能夠對著朝陽露出笑臉。而如今,面對這一切,她覺得自己是那么無能為力,突如其來的災難,讓她覺得難以承受,她希望能有什么人幫她分擔,哪怕一些安慰和鼓勵的話語。這樣一個微小的愿望,陳越良相信上帝能夠成全她。恰在這時,她看到本刊登的救助啟事,對照一下哥哥現在的狀況,感到眼前仿佛亮起了一盞燈。
陳越良也是我們雜志的忠實讀者,喜歡看書看報的她從1990年便開始訂閱本刊,后來因為地址原因無法及時收到雜志,只好中斷了幾年,2000年,陳越良申請了自己的信箱后,馬上恢復了訂閱本刊。斷斷續續,至今已有7年之久。
救助人之三:梁信祥 黑龍江省通河縣祥順鄉向陽村(150912) 訂閱本刊4年
梁信祥是本刊連續4年的老訂戶和老讀者。不僅他愛看,而且全家人都很愛看,有時候,全家人會在一起討論雜志上刊登的某個事件和某個人物,有些東西會深深地打動他們,使他們感受到土地以外的一些東西。這是他們平淡生活中比較有亮色的地方。幾年前,梁信祥外出干活,在公路上不幸被疾駛而來的汽車軋傷,左腿致殘。梁信祥的兩個女兒都已出嫁,17歲的兒子還在讀中學,僅每年學費就需要800多元,老伴身體也一直不太好,患有心肌梗塞、高血壓等多種疾病。而他們家全年的土地收入也不過1000多元。去年和前年通河縣連著兩年遭受旱災,災情極為嚴重,每畝地僅收入300多斤糧食,剛夠糊口。為了生活,梁信祥已借了1萬多元的高利貸。禍不單行的是,春節前臘月二十四,鄰居家因為不小心,房屋失火,梁信祥家也因此受到牽連,在劈啪的烈火中,驚恐萬分的梁信祥一家竭盡全力搶救出了一些家具和財物,卻再也沒有能力保住自己住了十幾年的老屋,住房被燒毀,熟悉的居住地變成了一片瓦礫和焦黑的炭土,梁信祥一家欲哭無淚,只好暫時住在親戚家。遭受這樣的打擊,梁信祥的老伴一下子病情加重,躺在床上,再也無法下地。看著老伴一瘸一拐地到工地上干活,十幾歲的兒子因為家庭困難過早地品嘗人生的苦澀,梁信祥的老伴徹底喪失了對生活的信心,她說:躺在床上也就是等死了,可又舍不下他們父子倆。如今,一家人的生活只有靠親戚的救濟,梁信祥到工地上打工去掙點錢。五十多歲的人,左腿又行動不便,用梁信祥老伴的話說,和乞討也差不多少了。本來學習成績極好的兒子也不想念書了,要強的他不想給父母增加負擔。可梁信祥相信,生活在共產黨的天空下,一切總會好起來的。目前,他最大的心愿是趕緊能籌措到錢,蓋一座房子,全家能有個棲身之所。
2004,梁信祥又訂了本刊。當時家里條件極為困難的他因為手頭實在沒錢,48元的訂費是他向郵遞員借來的。他向郵遞員許諾說,只要他收到稿費,馬上就還錢。今年已50多歲的梁信祥一直喜歡文學,希望有一天自己的文字能變成鉛字,而自己,能夠棲息在文字的夢想里,四處翱翔。
救助人之四:孫德林 黑龍江省阿城市平山鎮綏中村二組(150324)訂閱本刊8年
同其他家庭一樣,孫德林的家也是在并不富裕的農村,全家6口人,只有六七畝地,一年凈落錢滿打滿算也只有1000多元。愛人患有常年性偏頭疼,四處求醫治療。2003年10月份,孫德林自己也因胃出血、十二指腸炎等住進縣醫院,治療十幾天后,花去4000多元錢。因為經常性的入不敷出,孫德林家現在欠外債9000多元。這些錢,壓在他們的心頭,令他們感到非常不安,不知道沒有其他經濟來源的一家人,靠什么來還完這筆巨款。而現在,孫德林愛人的偏頭疼因為家里沒錢,無法得到及時的醫治。
在經濟比較困難的農村,孫德林因為長年訂閱雜志而被村人視為怪人,他們都說,那東西不當吃不當喝,花那錢有啥用?可孫德林卻覺得,只花幾十塊錢,便可買來一年的知識與快樂,他覺得很值。
當接到我們求證電話時,孫德林十分激動,在電話里,能感覺到他的聲音在顫抖。他說,實在是走投無路了,當時,看到雜志上刊登的04號愛心行動時,只是抱著試試看的心理,按要求把自己的實際情況寄出去,沒想到這么快就得到回應。這樣的一份意外之喜,令他覺得生活中充滿了陽光與希望。
采訪后記:做完這期采訪,我們的心情很難平靜。在接到解困申請的老訂戶中,有很多人家在農村,本身生活并不富裕。有些人可以說生活得非常拮據,但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也擠出錢來訂閱我們的雜志。當然,因為資金等各方面的限制,我們只能選出比較有代表性的幾位,對他們每人給予1000元的救助。其實,他們的愿望很簡單,就是想要一間房,或者一筆能夠治療親人病痛的救命錢。也許我們所能給予的不過是杯水車薪,無法幫他們解決全部的困難,但無論怎樣,它都代表了雜志社全體員工的一片真情,我們愿意和我們的朋友,患難與共,無論什么樣的痛苦,都一起承擔。
在盛世的明亮里,我們往往會忽略還有陽光照耀不到的地方,那樣悲涼的一隅,也應該有歡樂的笑聲隨風飛揚,也應當有孩子奔跑追逐的無憂身影,只要伸出你的手,他們就能聽到花開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