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個經濟學通才
薩繆爾森寫就世界上最為實用和暢銷的經濟學教科書,使現代經濟學和西方思考方式深入人心
薩繆爾森
曾有人問保羅·薩繆爾森:學習經濟學最大的遺憾是什么?答曰:“是不能獲得諾貝爾獎。”此時諾貝爾經濟學獎還未設立。
1970年,薩繆爾森成為獲得該獎項的第一位美國經濟學家,瑞士皇家學院為此提供的理由是 :“他發展了數理和動態經濟理論,其研究涉及經濟學全部領域?!?/p>
薩繆爾森天生是搞學術的料,16歲進入芝加哥大學學習經濟學,畢業后在哈佛大學繼續攻讀學業,26歲那年取得博士學位。在芝大,他的平均成績是A,在哈佛則是A+。其博士學位論文《經濟理論操作的重要性》獲哈佛大學威爾斯獎,正是以此為基礎形成的《經濟分析基礎》為薩繆爾森贏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
1940年,薩繆爾森進入麻省理工學院任教,在那里度過了他全部的職業生涯,成為美國學術領域和政府決策部門的寵兒。
不過,讓中國人熟識薩繆爾森的,是他的教科書著作《經濟學》。1948年初版時,有人曾斷言:“下一代人將跟隨薩繆爾森學習經濟學?!?/p>
半個世紀過去了,這部世界上最為實用和暢銷的經濟學教科書已再版17次,銷售量超過100萬冊,成為繼1848年穆勒的《政治經濟學原理》和1890年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之后,第三部經典教科書。
1990年代,《經濟學》中文版問世中國,如今已出版過五個版本,創原版教材引進版次之最。作為經濟學的最后一個通才,薩繆爾森的研究范圍橫跨經濟學、統計學和數學等多個領域,將凱恩斯主義和傳統的微觀經濟學結合起來,以“新古典綜合派”風格確立了西方經濟學的現代框架,每一個流派都在其中得到了清晰的解釋和公正的評價。
第一版《經濟學》中文版剛問世時,青年學生差不多人手一冊。借助他精深的論述和廣博的視野,經濟學理論及其背后的西方思考方式第一次在大范圍內被系統地接納。
目前,他的學生斯蒂格利茨的《經濟學》成為中國大學經濟學專業的參考教材,薩繆爾森的影響仍在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