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平
百里挑一
2003年7月3日,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評選委員會經過嚴格考查評審后宣布:歷經5年零6個月、3000多個學時的拼搏,從中國空軍1500多名飛行員中挑選出來的包括楊利偉、翟志剛、聶海勝在內的14名航天員,全部獲得三級航天員資格,都具備獨立執行航天飛行任務的能力。中國的航天員訓練淘汰率為零。
1998年1月5日,總裝備部航天員大隊正式成立。14名航天員聚集在一起,肩負起中國飛天的使命。
14名航天員都是大專以上文化程度,駕機飛行都在800小時以上,都有過空中飛行化驗為夷的經歷,平均年齡32保桿輟
在此之前,獲得雙學士學位的李慶龍和吳杰作為教練員已經赴俄羅斯進行了一年的訓練。他們在加加林宇航員訓練中心用一年的時間學完了4年的課程,以平均4保搗值撓乓斐杉拿到了“國際航天員”證書。
登上58個階梯
中國航天員訓練有8大類58個專業,教練把它稱為“58個階梯”。航天員們每登上一個階梯,就等于向太空走近了一步。
超重耐力適應性訓練。對一般飛行員的要求是,最大做到5倍于自己體重的加速度,持續時間僅3秒,而楊利偉他們要做到8倍于自己體重的加速度,持續時間達40秒。訓練中,14名航天員個個肌肉嚴重變形,體能消耗很大。
低壓缺氧訓練。他們要以相當于每秒15米的速度,經受迅速提升到5000米高空瞬間帶來的缺氧和減壓的考驗,并持續30分鐘。
血液重新分布適應性訓練。他們持續多天保持負15度臥姿,再轉到正70度的立姿。
轉椅試驗。他們坐在轉椅上,變換各種角度進行飛速旋轉……
這些被稱為魔鬼式的訓練,被曾在飛行員訓練場上摸爬滾打多年的航天員們一次又一次地刷新著記錄。
而從訓練場回到課堂,他們才真正感受到當一名航天員的艱難。
載人航天工程基礎、航天醫學基礎、高等數學、天文學、英語等三十多門課程,很多是航天員以前沒有接觸過的。坐在教室里,許多人的眼睛發澀,頭發懵。
那是一段被航天員們稱為“十分難熬”的日子,學習和訓練循環往復。這種看似單調的日子,卻使他們獲得了從一名飛行員到航天員的巨大轉變。14個人的所有課程結業考試,成績都在良好以上——他們終于一步步攀上“58個階梯”,航天夢想的實現已近在咫尺。
限制下的精彩生活
“不準在外就餐,節假日不準私自外出,不準與不明身份的人接觸,不準暴露自己的身份,不準抽煙喝酒。”這看似不近人情的“五不準”,一直掛在航天員大隊的墻上。在常人的眼里,航天員這些“天之驕子”,生活一定充滿了詩情畫意。但只要看過掛在墻上的“五不準”就會發現,中國第一代航天員竟過著如此“不自由的生活”。
自從當選為航天員,每年的幾個長假、節假日,他們都不能隨便回家。為確保他們的絕對安全,即使是探親、療養、外訓,也要專車接送、專人護送、嚴格警衛。個人開車、個人駕駛摩托車是絕對不允許的。他們的一日三餐都是由營養醫師制定食譜,食物還要留樣保存。平時采購食品要到專供商店,購買蔬菜要到京郊的綠色蔬菜基地,絕對不能像常人那樣想吃啥吃啥。“限制也是一種待遇。”他們就是這樣自覺地“享受”著這份不尋常的待遇,和一份別樣精彩的生活。
盡管和家人只有短短的相聚,但14名航天員的家庭生活都特別幸福、和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