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經濟時報》刊登署名文章,就今年以來,國際原油價格大幅震蕩,從30 美 元/桶上升到38美元/桶,創下第一次海灣戰爭以來的歷史新高發表看法。文章說,一季度 我國石油進口量達到3000萬噸。石油價格的持續走高,對于消費者和經濟運行的影響日益明 顯。
文章指出,油價“沖擊波”,暴露出我國在國際市場競爭、國內定價方面的弊端。當前 ,重要的是,盡快建立一套完善的市場機制,規避石油價格波動的風險,減輕消費者的壓力 ,保持經濟持續平穩增長。
“高油價帶來的影響越來越突出了。”國土資源部油氣資源戰略研究中心負責人張大偉 說,生產經營成本增加,加大了經濟體系運行成本;能源消費開支比例增加,抑制了其他領 域的消費。
張大偉說,2003年,我國原油凈進口近1億噸,對境外石油的依存度達到36.5%,預計 今年將超過1億噸。就國內石油消費者而言,負擔不斷增加。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發展室主任易憲容說:“如果按每車每月150升的消費 量測算,每月多支付汽油錢40元左右,全國用車消費者每月至少多支付10億元左右。”
如何有效化解石油價格波動的風險,減輕油價對消費者、企業和國民經濟的影響,再一 次擺在了我們面前。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專家陳淮說,我國石油戰略的重點過去是如何找油、采油。即使涉 及“走出去戰略”,一般也以參與勘探、開發和獲取“份額油”為主。在我國新的石油戰略 中,重點應當放在如何全方位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在競爭中化解市場的風險。
專家認為,我國石油進口面臨的主要問題不是買不到油、買不起油,而是如何以有利價 格安全地把石油買回來。
中石化能源專家張抗認為,目前,我國燃料油需求占新加坡市場的1/3以上。但是,在 國際市場交易中,我國仍處于被動局面,無法控制石油市場價格。每當遇到國際市場價格大 幅度上升,影響在所難免。
專家們認為,參與期貨市場的交易,通過遠期合同化解風險至關重要。1999年石油市場 波動,國航、南航、東航處境困難,南航損失近6億元。而香港國泰航空因為在石油期貨市 場進行保值,當油價上漲到每桶近40美元時,其油價成本每桶不到20美元。
專家還認為,完善國內油價的定價機制,也是化解石油價格風險的良策。
易憲容說,國際市場上的油價本來漲落不定,但這幾年國內油價只升不落。當國際油價 上升,國內迅速地把國際油價的變化傳遞到國內市場來,但是當國際油價下落時,國內油價 則與國際油價接軌緩慢。這樣的定價方式顯然不妥。
專家們建議,石油市場應該加速開放。打破國內石油市場的地域壟斷,比如將分別隸屬 于鐵路、交通、民航、農業、林業等系統的石油專項用戶的油品供應系統剝離出來,組建獨 立的石油銷售公司,并享有石油進出口權,使之成為真正的石油市場主體。同時,鼓勵其他 社會資金進入石油流通領域。政府在放開石油價格的同時,從完善和規范市場入手,制定市 場規則,靈活管理和調控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