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新杰
也許是巧合,從1973年、1983年到1994年,每隔10年,中國稅制必有一輪重大改革出臺 。2004年,中國新一輪稅制改革的序幕正徐徐拉開,十六屆三中全會確定的“分步實施稅收 制度改革”的政策在2004年將邁出堅實的一步。和10年前稅制改革注重“增收”迥異的是, 本次稅制改革的核心主題詞是:減稅。根據稅改總體思路判斷,本輪稅制改革是對1994年改 革所出現問題的全面回顧和反思,改革措施更加規范化、透明化、市場化。
2003年:稅制矛盾重重
1、生產型增值稅:抑制投資、重復征稅。現行的生產型增值稅誕生于1994年治理通貨 膨脹、抑制投資過熱的宏觀背景下,是符合當時客觀實際的。但是,在當前通縮風險尚未消 失、財政政策相機淡出,民間投資亟需啟動的情況下,采取生產型增值稅對民間投資形成了 強大的“擠出效應”。有數據顯示,到2003年前,國有投資增長速度達到了30%~40%,然 而私人企業投資卻是零增長,實行生產型增值稅無疑抑制了民間投資的積極性。此外,生產 型增值稅對固定資產所含稅金不予抵扣,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重復征稅。這種情況既加重了投 資負擔,又容易造成企業在資本和勞務、投資和消費之間的扭曲。
2、企業所得稅:稅率繁雜、稅負不公。一直以來,內外資企業的所得稅有失公平,頗 受非議。內資企業所得稅,一般地區為33%,沿邊沿疆沿海為24%,特區為15%,平均大約 為25%;而外資企業所得稅率則在不同地區相應減半,平均大約為13%。為配合西部大開發 戰略,西部地區企業的所得稅降為15%。這樣繁雜的稅率體系嚴重影響了征收效率和稅收公 平原則。此外,外資企業適用的稅收優惠政策大大多于內資企業,計算稅額時允許外資企業 的成本費用全部扣除,而內資企業不允許扣除。這導致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實際稅率差別極大 ,外資企業享受事實上的“超國民待遇”。
3、個人所得稅:個人所得稅的爭論最為牽動人心。這是因為,當前我國居民收入分配 差距逐年拉大,而現行個人所得稅非但沒有起到調節社會成員收入分配的作用,反而使得工 薪階層成為個人所得稅的主要征收對象。據統計,截至2000年底,我國個人所得稅收入中來 自工薪所得占42.86%、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占20.12%,這兩項收入即占個人所得稅 收入的62.98%。然而,很多中高收入者因其收入來源較多,而由于稅制的漏洞和征管的不 力,其繳納稅額相對甚少,出現稅收“滴漏”現象。在富人們沒有足額繳稅的情況下,經濟 體中出現了“窮幫富”的扭曲格局。
4、出口退稅機制:運轉失靈。2003年拖欠2500億元的出口退稅數額已經超過了中央財 政承受能力,中央財政日益不堪重負;第二,出口退稅滯后導致企業資金占壓嚴重,增加了 企業的支付成本和經營風險;第三,比較高的退稅率也驅動一些企業為追求為數可觀的出口 退稅而盲目擴大出口規模,其中包括相當多的資源性產品出口企業,甚至有的企業為騙稅而 出口。
5、中資銀行稅負沉重:有資料顯示,國外商業銀行的營業稅負一般不超過2%,甚至有 的國家不收營業稅。在我國,長期以來,中資銀行既要繳納地方營業稅,又要繳納國家營業 稅。雖然中資銀行的營業稅稅率已從2002年的6%降為2003年的5%,恢復到1997年的水平, 但比交通、建筑安裝、郵政通信等行業的營業稅稅率還高出2個百分點。如果把營業稅換算 成所得稅的話,則銀行業總稅率曾經高至67%左右;近3年營業稅每年降了1個百分點,但總 稅率仍在50%~60%之間。
此外,據《2003年中國金融年鑒》統計,從1997年到2000年的4年間,四大國有商業銀 行因稅率調整而實際增加的稅負共計394.48億元。
2004年稅制改革的重心和著眼點
2004年,新一輪稅制改革的內容已經逐漸浮出水面,稅負總水平將有顯著的降低。2004 年稅制改革的中心和著眼點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增值稅轉型改革。東北地區試點,適當時候全國推廣。裝備制造業、石油化工業、 冶金工業、船舶制造業、汽車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軍品工業和農產品加工業等8個行業 實行消費型增值稅,允許企業抵扣當期新增機器設備所含進項稅金。這8個行業幾乎涵蓋了 所有在東北的51家大型生產企業所在的行業領域。增值稅轉型改革的核心在于切斷稅制對民 間投資、特別是設備投資的束縛。顯然,新的增值稅體系將極大地鼓勵企業進行更新改造投 資,提高企業內部增長能力。
2、個人所得稅調整將成為稅改重點。我國人均GDP已超過1000美元,800元的起征點顯 然已不合時宜。為強調社會公平,個人所得稅調整在2004年可能有所突破。有可能實施的方 案為,工資薪金、生產經營、勞動報酬、財產租賃所得等有較強連續性的收入列入綜合課征 項目,實行統一的累進稅率;對于財產轉讓、特許權使用費、利息、紅利、股息等其他所得 仍然按比例稅率進行分項征收;此外,稅前扣除項目也將進行必要的調整。
3、中外資企業所得稅逐漸“并軌”。據財政部部長金人慶稱,今后我國將逐漸統一內 外資企業所得稅。2004年是這項改革的重要一年,適用于各種所有制企業的《企業所得稅法 》已經列入本屆人大常委會的立法規劃。目前內資企業的平均25%、外資企業平均13%的稅 收水平將逐漸統一,以體現公平性原則。
4、出口退稅機制也將進行重大改革。部分資源性商品和國家限制出口的商品2004年將 取消出口退稅。調整后的出口退稅率分為17%、13%、11%、8%、5%五檔。按現行出口結 構,出口退稅率的平均水平將降低3個百分點左右。出口退稅將由中央和地方財政共同負擔 ,具體辦法是:從2004年起,以2003年出口退稅實退指標為基數,對超基數部分的應退稅額 ,由中央與地方按75:25的比例分別負擔。此外,根據金人慶在人大的報告,中央財政2004 年將安排出口退稅指標2108億元,進口產品增值稅、消費稅增量將首先用于增加出口退稅。
5、農村稅費。改革更加深入,在完善改革試點工作的基礎上,政府將逐步降低農業稅 的稅率并向糧食主產區傾斜。2004年農業稅稅率全國平均要降低1%左右,減稅比例要調減 到戶。2004年在全國范圍內將取消農業特產稅(煙葉稅目除外)。預計可減輕農民負擔118 億元。中央財政將在全年安排農村稅費改革專項轉移支付資金396億元。
6、關稅。進一步降低,履行加入世貿組織的承諾。從2004年1月1日起,我國進一步降 低關稅,進口關稅總水平由11%下降到10.4%。本次降稅共涉及2414個稅則稅目,其中,農 產品平均關稅由16.8%降低到15.6%,工業品平均關稅由10.3%降低到9.5%。
稅制改革對宏觀經濟的影響分析
本輪稅制改革將對我國宏觀經濟運行產生深遠影響,短期內將在一定程度內降低財政收 入,降低凈出口;但是從長期看,稅制改革將優化稅制結構,帶動宏觀經濟穩健發展。此外 ,由于稅制改革“漸進式”的特點以及宏觀經濟并未出現過熱的跡象,其不會促成2004年宏 觀經濟過熱。
1、稅制改革將降低財政收入,但幅度不會很大。毋庸置疑,2004年開始的稅制改革將 使財政面臨“陣痛”。據人民大學教授安體富計算,此輪稅制改革的總體成本大概在5000億 元到5500億元。其中,降低出口退稅率已經開始影響國內企業的出口。據測算,我國出口退 稅率每下調一個點,出口就降4.9個百分點。那么,2004年出口退稅率平均降低3個百分點將 對2004年我國出口造成不小的影響。增值稅作為稅種中第一大稅,其改革對稅收的影響也不 可忽視。
但是另一方面,稅制改革并不會對財政收入造成大的沖擊。其一,實行消費型增值稅將 減輕國內出口企業的成本,可以部分抵消出口退稅損失的影響;其二,簡化稅制可以有效地 降低我國的稅收成本;其三,稅制改革貫徹了“有增有減”的原則,部分對外資企業的稅收 優惠政策取消,而且通過稅費征收管理力度的加強努力實現稅收總量的平衡。
2、稅制改革將優化稅制結構,帶動宏觀經濟穩健發展。目前,中國企業的整體稅負水 平較高,已經不適應國際競爭的要求。據中央財經大學教授劉桓統計,中國企業的總體稅負 水平要比美國等經濟發達國家高出約20%~30%,這種情況在長期內將削弱企業國際競爭力 ,不利于宏觀經濟發展。當前的稅制改革反映了國際趨勢和潮流,在長期內將有效刺激中國 企業的活力,提高其國際競爭力,從而帶動宏觀經濟穩健發展。例如,出口退稅率的降低將 有效緩解逐年增長的財政赤字的壓力,緩解人民幣長期升值的壓力。
3、稅制改革不會帶動經濟“過熱”。新一輪稅制改革總體上具有減稅政策效應,有效 促進經濟增長,但不會導致經濟“過熱”。原因有三,第一,長期建設國債發行規模在不斷 縮小,功能正逐漸轉型,積極的財政政策有相機淡出的跡象,因此,減稅政策事實上形成了 對國債投資功能的替代,財政政策效力因此趨緩。第二,根據各種宏觀經濟指標判斷,宏觀 經濟并沒有明顯過熱的跡象:消費增長仍然乏力,居民消費傾向較弱;就業率指標仍處于低 位;國民經濟運行除局部供應緊張外,整體格局仍然是供過于求。第三,本輪稅制改革是“ 漸進式改革”,減稅的政策效果在2004年將比較有限。全面的增值稅轉型改革2004年不可能 出臺,僅在東北的試點不會給經濟造成較大震蕩。
下一階段稅制改革的取向和政策建議
中國已經加入世貿組織,稅制改革將沿著世貿組織所要求的公平競爭原則逐漸推向深入 ,稅制改革將繼續在公平與效率兩大目標的協調間穩步前行。在新的科學發展觀指引下,下 一階段稅制改革的取向將著眼于更好地發揮稅收對經濟的調控作用。隨著國債功能的轉型, 稅收政策將日漸在財政政策中擔綱主力。“放水養魚、藏富于民”將是對下一階段稅制改革 取向最好的概括。
1、加快稅收立法進程。目前,在稅務部門征收的22個稅種中,由全國人大行使立法權 制定的稅法只有《個人所得稅法》、《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法》、《農業稅條例 》及實體法《稅收征收管理法》4件。絕大多數關系到納稅主體權利義務的稅種,都是由國 務院頒布的暫行條例、草案、規定、辦法等行政法規,還沒有完成國家的立法程序。政策層 已經意識到了稅收立法層次低、長期依靠暫時的行政條例征稅的副作用,特別是難以遏制地 方政府干預稅收執法、隨意越權減免稅的行為。此外,稅法缺乏透明度、穩定性將影響經濟 活動的穩定。新一屆全國人大5年立法規劃將審議三件稅法草案,包括《企業所得稅法》、 《個人所得稅法》(修訂)和《稅收基本法》。這幾部法律將有效地解決企業所得稅、個人 所得稅等稅法中存在的稅負不公問題。
2、適時推進消費稅、物業稅等稅種的改革。為體現可持續發展,消費稅的稅率和征收 范圍都將進行重大調整。有一定盈利水平、稅基較寬而此前未征消費稅的消費品和部分高檔 消費品,以及對環境危害大的產品納入征稅范圍;消費稅的稅率也將適時調整。此外,物業 稅改革的思路是將現行的房產稅、城市房地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以及土地出讓費用等稅費 合并,轉化為房產保有階段統一收取的物業稅。2004年關于物業稅改革的基礎工作主要是對 現行的房地產稅費體系進行清理。
3、加快金融稅制改革步伐。金融業特別是中資銀行稅收負擔沉重已拖累了金融改革的 步伐。未來5年,中國金融業將面臨前所未有的競爭,因此,稅收政策需要調整以配合中國 的金融業改革。針對目前金融稅負過重問題,我們有以下建議:首先,降低金融業營業稅率 ,特別是降低銀行業的營業稅率。為了避免產生大的震動,銀行業營業稅稅率可以在2003年 降至5%的基礎上繼續逐步調低至2%。在調整銀行業營業稅稅基方面,可以考慮將按照銀行 營業額全額計征營業稅改為按照營業凈額(即存貸利差)計征;對逾期應收未收利息作為壞 賬處理,如果以后得以收回,再按實際收回的利息數額征收營業稅。其次,改革商業銀行呆 帳準備金提取辦法。從國際上通行的做法看,應當取消按照提取呆帳準備資產期末余額計提 呆帳準備金的規定,準予內資銀行按規定在稅前計提專項準備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