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資與投資模式:
在2004年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與零點研究集團聯合發布了《境外資本在中國社會中的融入度研究報告》,研究對象包括不同來源的外國資本在中國的投資企業。
調查從決定國際資本在中國社會中融入度的三個核心角色出發,即消費者(公眾)、外國資本以及中國各級政府機構,探討了中國公眾對國際資本的接受程度。研究發現,在吸引外資和外商投資模式方面,政府對國際資本的需要認知,與國際資本本身還存在一定距離。
政府:對外資的作用整體持肯定態度
外來資本進入中國已經20多年,從各地政府官員對外來資本對當地社會作用的期望與實際貢獻判斷來看,其中技術與管理經驗是政府原先期望最高的,對其實際效果的評價也最高。整體看,政府對外來資本在稅收、就業、產業帶動、經濟往來、資金等產業經濟方面的因素期望值較高,而對其在公益、慈善等社會效應以及人才培養等非經濟因素考慮較少,外資能夠產生的積極作用與政府的設想一致。
政府與外企:財務政策方面認知反差較大
對各種投資優惠政策的改動方向判斷上,政府官員與中國國內企業和外資企業的高層管理者的意見卻存在認知差異。
首先,政府官員認為現在可以減少對外來資本的各種稅收優惠,財政費用的減免上也不需要給予特殊關照,在土地使用上給予外商的各種優惠也應該考慮降低或取消。綜合考慮,在稅收、財政費用、土地等與財務有關聯的政策方面,政府會考慮加以調整。
但是,在外資企業管理者看來,這些財務利益問題還是很重要的,是否能夠享受這些優惠是他們評估投資環境的重要因素。因此,政府與外資企業在財務政策方面的認知存在著較大的反差,他們在財務利益上的沖突將會較為突出。
政府與外企:對影響投資地選擇的因素認知反差較大
從外資環境的未來發展情況看,政府官員認為應該特別做好政府服務,包括區位優勢、基礎設施、治安環境等方面。而外商特別需要的投資條件卻集中在具體的政策構成、原材料價格、技術基礎以及配套廠商等方面。
整體看,外商特別看重投資環境中與產業環境、產業鏈以及具體政策方面的因素,而政府主要還是偏重于政府服務以及投資硬件等方面的考慮,政策重點相對落后于外商的關注焦點。
調查城市與開發區投資環境可以發現,政府服務與投資硬件條件是非常重要的,但這在今天的外商看來已經是門檻條件,是必需的最基本的引資條件。管理與區位的優勢已經不是一個地區吸引外資的核心競爭力,外商更看重的是與產業鏈相關的產業環境。政府與外資企業在這些方面存在較大的認知反差。
民眾:對開放的評價逐漸向正面轉化
研究還發現,關于對外開放程度的判斷,32.9%的普通居民認為“還遠遠不夠,應加快開放”(不足論),30.7%的人認為“不平衡,有些地方太開放,有些地方則不夠”,25.8%的人認為“適度,正好”(適度論),4.4%的人則感到“已經太開放了,要適當收縮”(過度論)。
零點研究集團1995年曾進行過一項相關調查。接受調查的普通居民中,47.5%的人持不平衡論,20.6%持適度論,僅18.9%的民眾持不足論,6.4%的人持過度論。如果之比較,10年來,民眾對于開放的措施和效果的評價逐漸向正面轉化,對進一步擴大開放的態度則更傾向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