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體健康素質是黨的十六大提出的要求。
為了加強對人民群眾衛生健康知識的普及和教育,推動全社會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中央文明辦和衛生部聯合開展了《相約健康社區行》專家巡講活動,2003年初,11位健康教育首席專家分赴各地進行巡講,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廣泛關注和熱烈歡迎。衛生部副部長王隴德同志作為首席專家之一作了《掌握健康鑰匙》的演講。他從體育與醫學的角度、常見和實用的角度、以及科學原理的角度回答了保健和健身的一些實際問題。他的演講言之有據、貼近生活、歸納精妙、易懂易記。演講稿已納入了人民衛生出版社《相約健康社區行巡講精粹》叢書。本刊征得作者同意,從中選取部分章節進行連載,相信讀者定能從中獲益。
王隴德,主任醫師,現任衛生部副部長。20世紀60年代畢業于蘭州醫學院醫療系。“文革”后首屆中國醫學科學院研究生畢業,獲碩士學位。曾從事內科和傳染病防治工作。20世紀80年代初,作為交換學者赴美進修兩年。回國后從事醫學科研與衛生行政管理工作。近年來,潛心于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研究,注重通過自身健身實踐,總結經驗體會。在中央和部委舉辦了多次健康教育講座,深受歡迎。先后在《中華醫學雜志》及其英文版、《國際腫瘤雜志》、《國際流行病學雜志》、《美國流行病學雜志》、英國《柳葉刀》等中外期刊上發表論文20余篇。
當前許多人已認識到飲食和鍛煉對自身健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不少人也已采取多種辦法,以改善自己的健康狀況。但由于以往我們對科學保健知識宣傳不夠,群眾往往是自發地采取保健行為,因而部分人進入了保健誤區,使得所付出的努力事與愿違,有些甚至得不償失。因此,要取得較好的保健效果,首先必須糾正當前保健中的常見誤區。下面讓我們對10種常見誤區進行分析,并說明其錯誤的原因。
誤區之一:雞蛋內含有大量膽固醇,中老年人不宜食用
血液內膽固醇含量過高,是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群眾對這點了解較多,但對膽固醇是維持人體生存的必需物質又缺乏了解,所以出現了這樣那樣的行為誤區。因此,對膽固醇應有全面正確的認識。
膽固醇的生理作用與吸收
人體每日要有大量的細胞死亡和新生。以血液中的紅細胞為例,成人體內約有25×1012個紅細胞,每天要更新0.8%。組成這些新生紅細胞的細胞膜,需要一定量的膽固醇。膽固醇是生物膜(細胞膜、神經鞘膜等)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合成腎上腺素、性激素的主要原料并參與維生素D的合成,因此,膽固醇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理作用。正常成人每日約需膽固醇1.1克,才能滿足維持上述功能的需要。
膽固醇的來源分為內源、外源兩種。血液內的膽固醇水平主要取決于肝臟的合成。外源膽固醇的吸收和內源的合成具有相互制約的作用,這是機體的自身調節機制。同位素標記實驗表明,攝入膽固醇少于450毫克時,吸收率為50%,吸收率隨攝入量的升高而遞減。食物中膽固醇的吸收率還和膳食中的脂肪含量密切相關。脂肪含量高,則膽固醇吸收多,膳食中如無脂肪,膽固醇幾乎不吸收。因此,要防止膳食中膽固醇的過量吸收,主要應控制膳食中脂肪的含量,少進食脂肪含量高的食物。當然,膳食中的脂肪含量也不能過低,過低也會影響健康。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許多維生素是脂溶性的,如維生素A、E、D、K等,膳食中脂肪含量過低,會影響維生素的吸收利用。
不同肉類所含脂肪量的比較
為方便大家掌握,表1列出了常食用肉類的脂肪含量比例,供大家參考。
表1常食用肉類的脂肪含量
肉類 脂肪含量(%) 肉類 脂肪含量(%)
豬肉 40 牛肉 13
鴨肉 30 魚肉 7
羊肉 16 兔肉 2
雞肉 14 蝦肉 2
在正常情況下,對于膳食中膽固醇的含量不要限制過嚴。目前,國內外普遍認為,正常人每日膽固醇的攝入量以不超過300毫克為宜;低密度脂蛋白高和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患者每日攝入量不超過200毫克。
雞蛋對人類健康作用的分析與建議
雞蛋內雖然膽固醇的含量較高,但它也含有許多人體必須的營養成分,如優質蛋白、多種維生素、礦物質,還含有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卵磷脂。卵磷脂內含有合成神經活動傳遞物質的原料,對維持記憶力、思維和分析能力有重要作用,而這些重要的能力恰恰是中老年人非常必需的。以上重要成分,絕大部分都存在于蛋黃內,見表2。因此,不吃雞蛋或只吃蛋清不吃蛋黃的做法是“因噎廢食”,不利于身體健康。
建議正常人每天吃一個雞蛋,低密度脂蛋白高、糖尿病、心血管病患者每兩天吃一個雞蛋。
誤區之二:水果是零食,可吃可不吃
進食水果對健康作用的分析(美國百萬人追蹤10年的研究結果)
水果含有人體必需而又不能自身合成的礦物質,具有強抗氧化作用,含有可防止細胞衰老的維生素以及可以明顯降低血液中膽固醇濃度的可溶性纖維—果膠等,對人體的健康十分有益。但中國人特別是男性,經常吃水果的比例很低。
20世紀80年代我在美國分析了美國100萬人10年追蹤研究的資料,發現不吃或很少吃水果的人群肺癌死亡率為經常吃水果人群的1.75倍(見表3合計項)。而且從45歲到74歲的每個5歲年齡組均出現類似的結果,說明這種因果聯系非常可靠。
英國有句諺語:“一天一個蘋果,不用看醫生。”說明他們很早就總結出了水果對疾病的預防作用。
服用維生素對健康作用的研究(英國牛津大學的高危人群5年追蹤研究結果)
那么,到底是水果中的什么成分起到了這樣的作用?是不是維生素?服用市售維生素制劑是否可起到相同作用?我又進一步分析了肺癌死亡與服用維生素制劑的關系。結果發現,經常服用維生素并不能起到類似的保護作用。再專門分析重度吸煙者肺癌死亡率與進食水果和服用維生素制劑的關系,發現水果仍然能起到保護作用,而維生素卻沒有。該分析研究的結論是人工合成的維生素不能替代水果對肺癌死亡的預防作用。后來的一些研究也得出了同樣的結論。
芬蘭衛生部上世紀90年代對2.9萬人進行了8年隨機對照觀察。一組每日服用維生素A的前體——b胡蘿卜素和維生素E,另一組作為對照。結果服用組患癌人數比對照組高18%,患冠心病、死于冠心病比例高50%。
2002年7月英國牛津大學在《柳葉刀》雜志上公布了一項研究成果。他們對2萬多高危人群(患冠心病、動脈栓塞和糖尿病者)進行抗氧化維生素(C、E、b胡蘿卜素)作用的隨機對照研究,跟蹤研究對象5年。結果證明:這三種維生素制劑對研究對象的全死因死亡率、心肌梗死發病率、冠心病死亡率、非致死中風發病率、中風死亡率、腫瘤發病、死亡率的降低,無任何作用,見表4。
對此,營養免疫學專家的解釋是:天然植物中的維生素并不是單獨起作用,而是與其他維生素和營養素相互聯合在一起工作。一種維生素補充得過多或不足,均會影響和削弱其他營養素或維生素的作用。由于化學合成的維生素是與其他維生素和營養素分離的,復方的各成分之間的比例與天然的也不盡相同,所以它們不能產生與天然維生素一樣的功效。有些國外的專家把這種現象稱為“人造的不如神造的”。另外,蔬菜水果中還可能含有某些尚未被人們認識的生理活性物質。目前,天然食物的抗氧化作用已成為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各國營養學家正在進行研究開發。研究已證實,有些蔬菜和水果具強抗氧化作用,如大蒜、胡蘿卜、柿子椒、柑橘、獼猴桃等能提高體內超氧化物質歧化酶(SOD)的活性,發揮延緩衰老的作用。
美國心臟病學會最近指出,在一般情況下,只要消化吸收功能正常,合理進食就不存在缺乏維生素問題,不必另行補充。同時還提醒人們注意從日常食物中攝取必需維生素。
綜上所述,在日常生活中,水果應作為每日膳食的重要組成部分,絕不是可有可無的東西。對一般人群來說,維生素制劑絕不能也不應代替日常對水果、蔬菜的進食。另外,過多地服用維生素制劑還可能引起一些副作用,有些甚至非常嚴重。如服用過量維生素D會導致軟組織鈣化,對腎臟和心血管系統造成損傷;長期服用維生素E易引起血栓等。在病態情況下,由于體內某些維生素的大量消耗或吸收合成轉化不良,打破了其正常平衡,則必須適當補給,如發熱、手術、患心肌梗死等疾病時需補充維生素C;肝腎功能不良時需補充維生素D等。但這些均需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