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經濟學家吳敬璉日前在一場金融研討會上對中國金融危機的爆發提出預警。
“像南方證券和德隆案,每一個案例呈現的資本缺口都在10億到100億人民幣,”吳敬璉強調,“資金黑洞說明,發生金融危機不是幻象,而是現實危險?!?/p>
自2003年下半年以來,多項指標都顯示,中國經濟已有過熱之虞,許多經濟學者,包括吳敬璉在內,都指出中國低效率的經濟發展模式能長期維持,主要原因在于中國對外匯管制以及民間的高額儲蓄率為金融安定提供了擔保。但是這些因素很快就要消失。
到2006年,中國必須對外資銀行開放,這使得過去壟斷民間儲蓄的國有銀行,將面臨外資爭取民間存款的激烈挑戰;此外,到2010年,中國人口結構將進入老齡化,整個社會不再能繼續高額吸收民間存款,安定的因素不再,“金融危機很可能會發生”。吳敬璉觀察。
為了解決問題,吳敬璉建議,必須加速銀行系統改革,在原有國有銀行改制之外,還必須加速創建民營銀行,“用兩條腿走路”。
吳敬璉比較,同樣是計劃經濟轉型市場經濟,當初蘇聯和東歐國家在改革過程中,都把心力放在國有企業改制上,但是花的力氣大效果卻不顯著;中國相對成功的原因是同時也發展私有企業。中國自20世紀80年代實施農村承包制后,已開始將心力放在非國有企業發展上。
哈佛大學一位研究社會主義國家經濟轉型的學者指出,轉型策略有兩種,其一是發展私有企業,這部分效果證明較好,其二是將國有企業私有化,這部分效果一般都較差。
“當民間企業還未成長起來,就改制國有企業,則國有企業的股份不是賣出,而是送出,因為沒有民間資本可以接手,因此造成利益集中在少數人手上,就像俄羅斯,”吳敬璉進一步分析,“而且發展市場經濟需要企業家,這種人必須在競爭環境中才能產生,需要民營企業競爭基礎來培養?!?/p>
因此,“改革國有銀行前,先引進民營銀行,對外開放前,先對內開放”,吳敬璉建議,要防止發展民營銀行過程的問題發生,而不是因為有問題而限制民營銀行發展。
在銀行之外,證券市場是下一個急需改革的行業。中國企業融資主要靠銀行信用貸款,占整體企業融資的九成以上,證券融資占的比例則不到一成,與已開發國家的證券融資占整體融資超過五成以上,存在很大的差距。
細分中國的證券融資,其中股權融資比重較高,債券融資微不足道。吳敬璉指出,債券融資被視為國有企業籌資的渠道,由政府計劃,作為證券融資之外的補充措施,民間企業搭不上這條渠道,這使得債券發行和交易在中國成為非市場化,存在不合理利益。
由于發行渠道被壟斷,造成債券市場的信息極不對稱,上市國有企業得以用高溢價發行,投資人無從判斷實際價值,又因市場交易不活躍流通性低,導致債券缺乏投資價值。“這其實是憑借中小投資者信息不足而賺錢,說白了就是政策托市,企業圈錢。”吳敬璉歸納。
“銀行、證券和保險等行業的監管機構應協調合作。”吳敬璉呼吁,從前那種審批代替監管、監管變成干預的做法不能再繼續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