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礦產、水、土地和海洋資源,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不可缺少的生產要素和物質基礎。如何依靠科技進步來實現資源的集約利用,從而提高能源和資源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保障程度,保證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的協調與可持續發展,是我國經濟社會生活中最為迫切的問題之一。
1.目前世界能源產業的現狀和發展趨勢是什么?
目前全世界能源總消費量約為134億噸標準煤;其中化石能源占85%以上;呈現出向可再生能源過渡的趨勢,歐洲、日本等正大力發展風電、太陽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從實現工業化國家的經驗看,人均GDP達到1萬美元,即相當于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之前,其人均能源消費量增長較快,人均GDP達到1萬美元,其人均能源消費量在4噸標準煤以上,在這之后增長變緩。
2.世界能源科技的發展趨勢又是怎樣的?
化石燃料高效和清潔開發和利用技術取得快速發展。上世紀70~80年代的兩次石油危機推動了全球的節能技術革命,如1973年以來,機動車的燃油經濟性提高了近一倍,主要工業國家單位GDP的能耗下降了30%以上。
可開發能源迅速發展。上世紀90年代可持續發展觀念的興起,推動了可再生能源技術的迅速發展。近年來,風力發電、光伏發電的年增長超過30%,世界各主要國家都將可再生能源作為可持續發展的基本選擇。
核能出現復蘇跡象。美國計劃在2010年前開工建設新的核電站,芬蘭招標建設新的核電機組。在科研上,美國等10國提出了第四代核電技術。同時,由俄羅斯倡導,國際原子能機構推動了先進核燃料循環計劃國際合作。日本、法國、俄羅斯、美國等國正在推進等離子體及聚變科學的研究,以期實現核聚變能的遠期商業應用。
二氧化碳近零排放成為煤炭利用的新方向;氫能將作為未來清潔能源的理想選擇;電網安全和可靠保障也越來越引起重視。
3.我國能源現狀如何?
我國已成為世界能源生產和消費大國,一次能源消費量居世界第2位,一次能源生產量居世界第3位。2002年,我國一次能源產量為13.87億噸標準煤,其中煤炭產量13.8億噸,居世界第1位;原油1.67億噸,居世界第5位;天然氣產量居世界第16位;發電裝機容量3.57億千瓦,發電量居世界第2位,其中水電居世界第4位。
4.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與能源分不開未來能源需求狀況如何?
根據國家發改委能源所的分析預測,2020年,我國一次能源的需求在25億噸~33億噸標準煤之間,將是2000年的兩倍;2050年,我國為實現達到目前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目標,人均GDP將達到1萬美元,屆時我國能源需求量約為50億噸標準煤。未來,我國能源將面臨更大的挑戰。根據預測,2020年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將超過55%,天然氣的進口依存度為25%~40%左右。2020年后,我國國內能源供應缺口將進一步擴大。
5.我國能源科技將如何應對挑戰?
到2020年,我國能源科技發展將按三個重點領域部署7個優先主題。節能重點領域優先主題為“節能和能源效率的改進”;常規能源重點領域的3個優先主題是“煤的高效、清潔、安全開發與利用技術”、“保障石油安全的技術支撐”、“先進可靠的電力輸配系統”;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重點領域的3個優先主題是“先進核能技術”、“可再生能源規模化利用技術”、“氫能與燃料電池技術”。在以上基礎上,還提出來兩個重大專項:“以煤氣化為基礎的多聯產示范工程”和“大型先進壓水堆核電站工程”。
6.我國礦產資源的未來需求狀況如何?
據我國45種主要礦產可供利用儲量對消費需求的保證程度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2010年可以保證消費需求的礦產21種,其它24種礦產難以保證需求;2020年可以保證需求的礦產僅為9種,其他36種礦產難以保證需求。特別是鐵、錳、鉻鐵礦、銅、鋁鐵礦、鉀鹽等關系國家經濟和安全的大宗礦產將長期短缺。為此,我國礦產資源發展應開源和節流并舉,實施“加強勘察、集約開發、安全生產、保護環境、科學利用兩種資源、節約保護礦產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戰略。促進我國由礦產資源生產消費大國向資源勘查開發技術強國轉變。中長期規劃提出了2個優先主題:“建立現代成礦地質理論與立體勘查方法技術體系”和“礦山資源高效開發技術和礦山環境優化”。
7.我國的水資源現狀及未來需求如何?
水資源短缺和時空分布不均是我國的基本國情,我國人均占有的水資源僅為世界平均值的31%左右,畝均水資源量為世界平均值的61%。未來我國水資源需求將持續增長,供應能力面臨嚴峻考驗。因此我國水資源發展必須堅持科學發展觀,遵照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的方針,采取多種綜合措施分階段逐步解決供需矛盾。可分為三個階段(2020年、2035年、2050年)部署解決,從沿海到內陸,從東部到西部,逐步解決我國水資源短缺、生態環境惡化和洪澇災害威脅等重大問題。爭取到2050年基本實現水資源供需總體平衡、水環境狀況良好、人與洪水和諧共處的戰略目標。
8.中長期規劃如何應對我國人多地少的土地資源狀況?
我國將進入人口高峰期和城市化、工業化加速發展時期,到2020年,我國人口將達到15億,城市化水平將達55%,土地資源緊缺,人地矛盾將進一步加劇。未來20年,我國應施行“保護優先,保障有力,提高效益,防止退化,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的土地資源集約利用戰略,發展農用地保護技術,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發展城市及建設用地集約利用技術,保障經濟社會發展的土地有效供給;發展土地評價與規劃技術,保障土地資源的科學配置;開發和集成國土整治技術,實現土地資源的高效利用。
9.如何促進海洋資源開發和海洋環境的保護?
我國大陸海岸線總長度超過1.8萬公里,管轄海域近300萬平方公里,海洋生物資源、油氣資源、固體礦產資源豐富。2003年海洋產業增加值占全國GDP的近4%,成為國民經濟的新增長點,2010年增加值將達到全國GDP的近5%,2020年為6%。我國已形成了學科比較齊全的海洋科學技術體系,在海洋學研究、海洋技術開發方面取得了許多重要成果。但是由于過去對海洋科技發展的重視和投入不足,最近15年來,雖然有多種專項計劃推動海洋科技發展,但這些科技計劃之間整合銜接機制不完善,科技計劃與各種海洋事業發展計劃缺乏協調,影響了海洋科技的全面發展。目前,我國海洋科技總體水平落后于先進國家15年左右,這制約了我國海洋經濟、海上安全、海洋環境保障事業的發展和參與國際競爭。
未來20年,我國應實行“維護海洋權益和安全、發展海洋經濟、建設海洋強國”的海洋開發戰略。海洋科技發展以建設海洋強國為目標,以維護海洋主權、權益和安全、促進海洋可持續利用與協調發展為主線,面向海洋開發從淺海向深海發展的需求,發展海洋安全環境保障、海洋生物資源多層面的開發與可持續利用、海底資源勘探、深海探測和深海研究等方面的科學技術。2020年以后使我國逐步成為海洋經濟發達、海洋科技先進、海洋綜合力量強大、在國際海洋事務中發揮重大作用的海洋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