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林 郭懷英
本世紀頭20年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機遇期,更是新舊矛盾集中凸現的時期。增強產業創新能力,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迫切需要依靠科技進步、大力發展高技術產業。新形勢下一個發展中大國,解決日益突出的城鄉、區域矛盾,人口、就業、分配不公等社會問題,同樣只能從依靠科技進步中尋找出路。在這個關鍵階段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高技術產業的全方位和多層次支撐。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是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本世紀頭20年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階段,這個時期既是面臨重大戰略機遇的時期,更是新舊矛盾集中凸現的時期。整體經濟經營粗放,農業、工業、服務業結構落后、產業創新能力缺乏,資源約束矛盾凸現,迫切需要依靠科技進步、大力發展高技術產業,從根本上提高經濟運行質量,增強產業創新能力,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跨越式發展。新形勢下,在我們這樣一個發展中大國,解決日益突出的城鄉、區域矛盾,人口、就業、分配不公等社會問題,真正實現經濟社會協調可持續發展,同樣只能從依靠科技發展經濟,增加知識技術投入中尋找出路。可以肯定,在這個關鍵階段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強有力的高技術產業的支撐。總之,實現五個統籌落實科學發展觀,必然離不開高技術產業的全方位、多層次支撐。
統籌國內外發展、加速產業結構升級迫切要求大力發展高技術產業
我們采用希克斯中性技術進步的假定,在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中引入時間因素,根據1990年~2003年《中國統計年鑒》的數據加以整理,得出我國全要素生產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只有36.14%,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仍然停留在上世紀80年代的水平,主要依靠投資的增長。從三次產業看,目前服務業與農業的信息化程度都很低,農業增長幾乎主要依靠大量資金投入,資本投入也是服務業增長最主要的推動因素,農業和服務業中技術進步貢獻度小,產業素質偏低。工業作為我國現階段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仍未擺脫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產出粗放經營的狀況,發展水平較低。工業、服務業和農業知識含量提高和產業的高技術化,從根本上將依賴于高技術產業自身發展及其對傳統產業的改造和滲透。
(一)產業結構升級外部約束增強,迫切要求加強科技創新發展高技術產業。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國際分工體系中形成了一定的比較優勢,成為許多產品的全球制造基地,制造業增加值占世界制造業增加值的比重已超過6%。但是,我們是制造業大國而不是強國,是一些產品的制造中心而不是利潤中心,處于國際垂直分工的末端,關鍵技術和主要設備仍未擺脫受制于人的局面。從長期看,人民幣存在升值取向,出口成本提高;技術壁壘、綠色壁壘、反傾銷調查等限制日益增多;國際知識產權保護的強化,使國內企業面臨巨大的研究開發壓力。國際環境日趨嚴峻,出口壓力加大,貿易逆差開始出現。這種狀況對我國發展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技術、加快高技術提升傳統產業提出了緊迫要求。更為重要的是,國內經濟擴張型增長,對國際資源依賴程度迅速提高,出現了"高價進口原料,低價出口產品,換來少量利益"的局面,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能力面臨挑戰和更大的不確定性。
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改變目前產業結構低度化特征和提高產業國際競爭力,從根本上有賴于高技術產業的發展和帶動,有賴于突破經濟社會發展中長期的技術瓶頸制約。出口商品競爭力不強,出口商品結構、技術水平不適應經濟發展和國際競爭的需要,實質問題是產業技術含量低、附加值低,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總體上,我國經濟發展已經到了需要依靠投資、消費推動和創新驅動并重的階段,國民經濟運行中一些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對加快發展高技術產業提出了新要求。國際經驗表明,在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這個重要關口,假如我們不能抓住科技迅猛發展和新一輪全球生產要素優化重組的重大機遇,不能適時地推進生產要素價格低廉的優勢轉化為產業創新能力優勢,那么我們在國際分工中的國家比較優勢將難以長久保持,再過15到20年,中國也可能出現“拉美現象”。
(二)迫切需要采取多種途徑大力發展高技術產業,構建國家新的競爭優勢。在自動化技術、電子技術、信息技術、新材料技術、節能與環保技術等領域,通過外商直接投資等多種合作方式引進先進技術并消化吸收,提高產品質量和性能,仍是現階段推進我國高技術產業的重要途徑。但同時在光電子技術、輻射技術、生物技術、能源技術、生物醫藥技術及部分新材料技術等領域,也需要自主開發,增強技術創新能力;在航天、核技術、制導技術、部分生物技術、超導材料技術等尖端技術和戰略領域更要立足自身技術創新和產業化,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這是中國作為發展中大國,培育某些產業的國際競爭力,緊緊抓住重大戰略機遇期,實現跨越式發展,應對國內外各種風險的唯一選擇。
(三)信息產業的快速發展和強大帶動,使“依靠高技術產業,提高國際競爭力”成為可能。高技術產業是可持續發展的先導性、戰略性產業,高技術產業的發展主要依靠知識、技術和信息投入,對資源的依賴程度低,本身具有符合科學發展觀的特征。消耗資源低、技術含量高、附加價值高的產業比重上升,整個國民經濟的集約化程度隨之提高,帶動了整體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
近10年來,我國高技術產業持續快速增長,成為帶動國民經濟增長作用最大的產業。1995年~2000年,高技術產業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23.8%。2003年我國高技術產業的產值達到2.75萬億元,同比增幅30.8%,高技術產業增速高于工業增速5個百分點,對整個工業總產值增長的貢獻率達到24.6%,高技術產業工業產值占全部工業產值的比例從1996年的10.65%增加到2003年的21.4%,高技術產業促進我國產業結構升級的作用日益凸現。2003年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達1101.6億美元,同比增長62.7%,高出全國外貿出口27.6個百分點,呈強勁增長態勢,在對外貿易中份額逐年提高,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占全部外貿出口比例從1996年的8.38%增加到2003年的25.10%,成為拉動出口增長,優化產業結構的主導力量。
(四)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戰略是把我國比較優勢變為競爭優勢的根本途徑。快速發展的信息技術與傳統產業緊密結合,不僅大幅提高了這些產業的勞動生產率,大幅降低了這些產業的資源消耗,而且催化高技術產業新門類的形成,提升傳統產業的技術水平和市場開拓、競爭能力,有力地促進了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步伐。電子信息產業具有傳統產業難以比擬的增量效應和乘數效應。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已成為我國工業第一大產業,產業規模居世界第3位,2003年全年銷售收入達到18800億元,同比增長34%。軟件產業是信息化的核心和靈魂,是維持和增強全產業競爭力的基礎,是附加價值的源泉,是國民生活和社會經濟變革的牽引力。隨著我國信息化進程不斷加快,各行各業對軟硬件設備、信息技術和服務的需求急劇增長,用軟件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可以提高傳統產業的生產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顯著提高資源利用率,降低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減少污染,從整體上促進我國產業向質量型、效益型方向發展。大力振興裝備制造業,把用電子信息技術提升裝備工業作為重點,強化裝備制造業創新能力,以數控機床、重要基礎件為重點,增強重大裝備的開發能力,推進機電一體化,提高裝備工業智能化水平,是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的重要內容,更為加快實現工業化、現代化奠定了基礎和前提。通過開發和應用新工藝、新流程實現重化工業的集約生產,提高資源使用率。總之,對高技術需求的迅速增長,將會深刻地改變目前的產業結構,使人類社會的生產和生活出現一種全新的可持續發展模式。
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緩解經濟快速增長與資源和環境的矛盾,其根本出路在于加強技術進步,發展高技術產業
(一)發展高科技產業,是進一步緩解資源約束、抑制環境惡化的迫切要求。隨著工業化的推進,物質資源的消耗強度增加,從而污染物排放也進入高增長時期,資源和環境的壓力越來越大。重化工產業結構加劇了對資本、資源、能源的密集使用,與我國資源稟賦差、資源保障程度低和人口眾多、人均資源占有率低,形成較大反差。2003年我國創造了1.4萬億美元的GDP,但為此也消耗了約50億噸各類國內資源和進口資源。過度依賴國際資源會面臨技術和國際安全等諸多復雜問題。資源的高強度消耗,必然給環境帶來越來越大的壓力。我國的化學需氧量排放、二氧化硫排放已居世界第一,二氧化碳排放僅次于美國,居世界第二,污染排放已經大大超出環境容量。中國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已經越來越面臨資源瓶頸和環境容量的嚴重制約。化解日趨緊張的人與自然關系,要緩解資源約束的矛盾,必須樹立和落實科學的發展觀。根本出路在于一是調整經濟結構,限制高污染高消耗產業及產品,鼓勵發展低污染低消耗產業及產品;二是加強技術進步,轉變增長方式,降低工業化進程中累計的資源消耗;三是強化節能、節材、節水技術開發,建設節約型社會;四是提高綜合和循環利用效率,開發新的可替代的資源,加大污染治理力度,走出一條新型工業化道路。而高技術產業,具有敏捷化、人格化的內涵,追求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統一,是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出路,我們應當把發展高技術產業作為刻不容緩的重大戰略選擇。
緩解資源和環境的瓶頸約束,最終出路在科技,同時也為高技術產業提出了廣泛的、多層次的需求。這方面核心的、共性的技術需求有:提高資源保證程度,資源勘探開發技術創新;開發節約、綜合利用資源技術;利用替代新資源技術;水環境安全、空氣環境質量安全、有毒有害工業廢棄物處理關鍵技術;推進循環經濟發展中各種鏈接技術和工藝的重大技術研究;全過程預防和控制污染的清潔生產技術。加大高新技術在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方面的應用,將從根本上緩解經濟快速增長與資源、環境的矛盾。如西部沙棘綜合開發利用產業化示范工程項目的實施,可促進自治區中150萬畝人工沙棘林的建設,能帶動50萬農民脫貧致富,為防沙治沙和地方可持續發展起到了良好示范作用;微灌節水產業化示范工程,可使我國水資源利用率大于90%,節水大于50%,增產超過20%,并形成較強的微灌節水設備自主開發和生產能力;由基因工程和微生物技術形成的生物工程治理廢物產業,可以使一切有機廢棄物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從而提高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
(二)高技術產業的低物耗、低排污、高效益特征,將極大緩解經濟快速增長與資源環境的矛盾。高技術產業以智力信息投入為主,低能耗、低物耗、低排污、高效益,集中體現了以人為本和可持續發展的特征。高技術產業的快速增長是以消耗較少的資源實現的。目前工業部門的能源消費占全國能源消費總量的70%以上,而鋼鐵、有色金屬、化工、建材等高耗能行業差不多消耗了全國能源消費總量的一半。依據有關數據,2000年工業能源消費占能源總消費量(萬噸標準煤)的60%,2001年這一比例就上升到70%,在工業能源消耗高增長的情況下,高技術產業能源消耗卻呈現下降趨勢。2000年以醫藥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為代表的高技術產業消耗的能源為3000.75萬噸標準煤,占全年能源消費總量的2.3%,占工業消耗量的3.3%,2001年消耗量達2709.3萬噸標準煤,占全年能源消費總量的2%,占工業消耗量的2.9%。高技術產業能源消耗比重的下降表明,由于高技術產業的快速增長及其本身低能耗特征,伴隨著其在國民經濟及工業產值中比重的上升,高技術產業能源使用量卻大為降低。
2002年,在我國工業廢氣排放中,高排放行業電力、有色金屬冶煉與壓延業、黑色金屬冶煉與壓延業、以水泥制造為主的非金屬礦物制造業4類工業排放的廢氣所占的比重為75.8%;在工業廢水排放總量中,來自黑色金屬冶煉與壓延業、電力、化學原料制品、造紙業4個行業排放的比重占50.2%。同年,高技術產業工業廢水排放66936萬噸,占工業廢水排放的3.2%,比采掘業低2個百分點,比制造業低6個百分點;高技術產業工業廢氣排放3234億標立方米,占工業廢氣排放的1.8%,比采掘業低0.5個百分點,比制造業低64個百分點;高技術產業產生固體廢物381萬噸,占工業產生固體廢物的0.4%,比采掘業低39個百分點,比制造業低25個百分點。高技術產業排污較低,且治理達標效果相對較好。
高技術產業不僅是低能耗、低排污產業,更是高效益產業。2002年高技術產業全員勞動生產率達8.9萬元/人,比上年增加1.1萬人,比制造業平均水平高出56%。高技術產品銷售狀況良好。2002年,高技術產業實現產品銷售收入14614.3億元,比上年增長21.6%,增幅比制造業平均水平高4.4個百分點。
總之,具有“兩低一高”特征的高技術產業,其快速發展及其在國民經濟中比重的提高,將會降低整體經濟的能耗和污染程度,極大地改善經濟快速增長對資源和環境造成的破壞,重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按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需要,如果按照目前高技術產業年均22%的增長速度,預計到2010年,我國高技術產業總產值將達到10萬億元,按2000年工業和高技術產業各自的能耗標準推算,工業需要消耗的能源總量為136353.2萬噸標準煤,其中高技術產業耗能21265.3萬噸標準煤,將因此節省51619.6萬噸標準煤。如果考慮到技術進步及技術進步在全行業上的應用,能耗降低的幅度會更大。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