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長春
中國人最早知道紅十字會這一組織是在甲午戰爭之際,當時日本赤十字社赴遼東數萬人,秉承紅十字會中立精神,救治大量中日傷員,在國內引起很大反響。以《申報》為代表的報刊刊發了大量文章,介紹紅十字會的知識并呼吁中國應早日建立紅十字會組織,在社會上引起了一定的反響。
1904年2月8日,幾艘日本水雷艇乘著漆黑的夜色,向俄國駐旅順口艦隊發動了突然的襲擊,這標志著日俄戰爭在中國東北領土爆發。中國人民猝遭兵燹,毫無準備,一時生靈涂炭呼救無門。據當時的《盛京時報》報道:“陷于槍煙彈雨之中的、死于炮林雷陣之上者數萬生靈,血肉飛濺,產破家傾,父子兄弟哭于途,夫婦親朋號于路,痛心疾首,慘不忍聞”。直隸總督及山東巡撫曾試圖派船到旅順口接運受難同胞,但由于俄軍封鎖了陸路及港口,致使大量東北商民滯留東北,飽受戰火蹂躪。而清政府對于這場爭奪中國東北領土和朝鮮控制權的戰爭,卻采取了“局外中立”的妥協方針,聲稱日俄兩國“彼此均系友邦”,并將遼東劃為交戰區,以供日俄兩國廝殺。而對于在死亡線上掙扎的無辜國民,清政府卻束手無策。于是一批愛國官紳決定建立紅十字會以拯救東北難民于水火之中。
1904年3月3日,上海記名海關道沈敦和聯同前四川川東道任錫汾、直隸補用道施則敬等人,仿效國際紅十字會例籌建了東三省紅十字普濟善會。此會可謂中國紅十字建立的最早雛形。由于當時中國并沒有正式加入國際紅十字會,所以普濟善會的救濟行動遭到戰爭國的阻撓而收效甚微。于是沈敦和等人決定借助外國的力量以實現中國紅十字會的存在與發展。經過籌劃,上海萬國紅十字會于3月10日成立。因包括中、英、法、德、美等國故稱“萬國”。萬國紅十字會實行的是董事制,普濟善會的組織者沈敦和等人成為中方總董事,西方董事包括英官員威金生、教士李提摩太、法工部局董事勃魯那、德國醫生寶隆、美國裕豐洋東葛壘等人。萬國紅十字會確定了初步會章:一、在戰場設醫院,救治受傷軍士,以及誤中流彈人民;二、置醫車載受傷軍士人民;三、拯救受難人民離開戰地。憑紅十字會旗在戰地實行其權利,戰國不得侵欺。
上海萬國紅十字會成立后,清政府采取了支持的態度積極與交戰國協商,要求在戰區設立紅十字醫院、救護院等機構,目的是利用紅十字會進行流民安撫工作,以維護社會的穩定,但在戰區設立救助機構的要求卻遭到了日俄兩國的斷然拒絕。在毫無進展的情況下,兩國董事提醒清政府,按照國際慣例戰地有戰場內外之分;戰場內為交戰國紅十字會的權利,中立國紅十字會的權利只在戰場附近。于是清駐俄日大使重新向交戰國聲明:中國紅十字會只在戰區外活動。但兩交戰國政府仍遲遲不予答復。當時出使俄國大臣胡惟德憤慨地說:“無論何事,由彼開談則非成不休,由我開談則百無一允,此各國同然。”由于經費緊張,當時中國紅十字會根本就沒有配備醫車,故只能在遼西一帶設立醫院收治傷員,救護與戰事無關難民。
在中國紅十字會的合法性未得到交戰國承認前,兩國董事便與營口、遼陽、沈陽、開原等處耶穌教會教士協商,以設立西國醫院為名行紅十字會賑濟的事實,經費由紅十字會及本省賑款分別支給。因營口為要沖,中國紅十字總會決定在此地先行設立分會。并由美國領事米勒,英國教士魏伯詩德等人籌劃設立醫院,截止到1904年8月16日,營口建醫院一所,設床位50張,最多可同時救助傷員近百人;設受難院一所,以救護由戰地逃出無依靠的華民。截至8月上旬,營口分會共賑濟難民不下5000名,其中有大量的婦女和兒童。難民或暫住或久留,救濟院都提供了飲食和居住之所。俄占據營口時,因該院距戰區較遠,不曾使用該醫院。日軍占領營口后,醫院則被日本水軍所占用。
因日俄在遼陽一帶長時間激戰,故遼陽紅十字分會在戰爭中更是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自8月29日至9月10日,受傷華民運入該院達300多名,僅在該院避難的婦女兒童就達800余名。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日軍占領遼陽后,一名叫十服島的日本軍官竟來到醫院及避難院進行視察,并許下諾言將會對難民提供幫助。第二天,十服島果然又來到醫院,代日軍司令官向受傷的華民進行撫慰,并捐資1000元。此事連醫院里的西方教士也認為實屬罕見。據《日俄戰紀》記載,日軍占領遼陽時,“難民避入奉天省城者不下三萬多人”。與戰爭造成的巨大傷害相比,日軍的善舉便帶有了明顯的虛偽色彩。
在交戰國承認萬國紅十字會的合法性前,其發揮的作用是有限的。在戰爭爆發前,日本與英國便建立了軍事同盟。西方列強也希望乘日俄戰爭之機,同俄國爭奪中國東北的控制權。所以俄國對處于戰區的西方傳教士心懷猜忌,從而限制了萬國紅十字會的賑濟活動。例如俄國駐北京大使雷薩爾便禁止中國紅十字會在遼西所設醫院任用外國人。并恐嚇如果中國紅十字會進入遼東,就將醫院占為兵房。戰爭伊始,上海商董張慶桂等人想進入營口、遼西一帶,集受難商民搭乘輪車速離險境。清政府向俄日駐京大使為張慶桂等人申領護照,雷薩爾便通報清政府對領照之人提出要求:紅十字會添設商董必得中國正行之人,為政府所知者,并政府所舉者,此為至要之件,應阻止裝扮跟役之奸人,懷敵之心,前往遼西各處,偵探本國軍情,通達敵者。恐有意外之虞,本大臣擬定更改護照之式樣。
經費問題是影響慈善事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上海萬國紅十字會建立之初,賑濟資金由各省督撫籌集五萬兩,上海輪電兩局捐銀一萬兩,商董捐銀五千兩。后來清政府命商部撥銀一萬兩資助紅十字會發展。但由于當時社會動蕩,民不聊生,加之庚子賠款造成政府國庫空虛。靠政府扶持的萬國紅十字會是注定不能正常發展的。其在戰區設立的分會機構也常因缺乏資金而不能發揮作用。1905年9月5日,日俄戰爭結束,萬國紅十字會也旋即解散。
可見,日俄戰爭爆發后,中華民族再遭浩劫。也正是在這種特殊的國難下,中國紅十字會出現了。一些愛國商紳在政府的推動下,借助西方國家慈善人士的力量,使部分東北難民深得惠澤。雖然上海萬國紅十字會在當時并沒有獲得瑞士紅十字總會的承認,并帶有些許封建的色彩,但它的成立畢竟開啟了中國慈善業向近代化轉化的先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