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世清
2004年6月10日清晨,旭日初升,清風徐徐。在太原東山的盤山公路上,一支由22輛轎車、面包車組成的車隊,正向盂縣方向急馳。彎彎山道上,車隊一會呈“之”字型、一會呈“S”型,宛如一條舞動的長龍,引起沿途人們的駐足觀看。山西日報、生活晨報的記者憑著職業敏感,也擠進了車隊。原來這是一支臨時湊成的“愛心”車隊,他們正要到盂縣西煙鎮實施一次特別的救助行動。
歷史造成的特困群體
盂縣西煙——聽上去頗有幾分詩意的小鎮,東臨陽泉,西近太原,是旁山環抱中的一塊小盆地。這里的莊稼人守著自己的田園,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忙碌中透露著幾分艱辛,寧靜中蘊含著幾絲溫馨。在這個普通的山區小鎮四周村落里,卻散居著一個年輕時遭凌辱,驚天地、泣鬼神,晚年要尊嚴,壯山河、動日月的特困群體。她們是如今在世的中國對日索賠婦女:萬愛花(另居太原,曾六次赴日伸訴)、李秀梅(剛從日本聽證會上歸來)、劉面換、高銀娥、趙潤梅、周喜香、陳靈桃、郭喜翠、尹玉玲、張先兔、王改荷老人。
歷史是凝重的,西煙小鎮今日的和平景象難掩49年前日軍制造的血雨腥風和殘絕人寰。據史料記載,從1938年1月至1945年8月,在侵華日軍踐踏盂縣7年多的時間里,到處燒殺奸淫、無惡不作,有許多婦女遭受日軍性暴力,不堪忍受屈辱,或反抗被殺,或含恨自殺。這11位老人也和其他許多遭受蹂躪的姐妹一樣,她們或被日軍抓進炮樓里,或在自己家里被日軍強暴輪奸常達一月甚至數月。如今,這些耄耋之年的老人雖然頑強地生存下來,但日軍給她們造成的身心創傷卻永遠也無法彌合。她們無一例外地都有嚴重的婦科疾病,或終生未嫁,或無生育能力。她們在世俗偏見者的眼睛里找不到任何形式的慰藉,有的甚至連親生兒女都不愿與之往來。她們是當地最貧困的人口,沒錢醫病,住的是最破敗的房子,生活水平低得不能再低。然而,這些在漫長歲月里苦苦煎熬的老人卻不乏中華女性捍衛民族尊嚴的錚錚鐵骨。近十年來,16位老人(包括含恨離去的5位老人)拋棄一切,一次又一次依靠國內外民間的資助,果敢地站到日本東京法庭,聲討當年日本軍國主義罄竹難書的滔天暴行,提出對日索賠的強烈要求,贏得了全世界道義的聲援。盡管日本政府至今沒有謝罪的表示,更無任何形式的賠償,但老人們挺身而出,見證歷史的勇氣獲得了一切愛和平維護正義人士的由衷欽佩。
慈善撫慰戰爭創傷
如今在世的11位老人中的萬愛花老人,2002年初,由5位省政協委員的聯名提案、引薦,有幸成為山西省慈善總會反復查找后確定的重點救助對象。然而其他受害老人住在哪里?生存狀況如何?省慈善總會領導分外掛念。因無線索,總會將萬愛花老人的情況提供給了《山西商報》記者董茂。
富有公益良知的董茂記者不負眾望,先報道了萬愛花老人的生活狀況,引起了政府和社會的關注。太原市市長李榮懷批示,對萬愛花老人農轉非,落實低保,設立購房捐贈熱線。緊接著,董茂記者和劉斌記者依據萬愛花老人提供的線索,行程數百公里,輾轉西煙鎮和西盤鄉的數十個山村,終于找到了如今在世的另外10名中國對日索賠婦女,詳細地了解了她們的生存狀況。
6月7日,《山西商報》刊登了由董茂、劉斌二記者署名的長篇插圖報道《位卑未敢忘國恨——中國對日索賠婦女的生活》,圖文并茂,詳盡地敘述了這10位老人過去的屈辱、今日的窘迫,驚雷一般喚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
7日上午10時,山西省慈善總會副會長、秘書長楊潤旺召集各部、室負責人和相關工作人員開會,根據商報提供的這10位老人的生活生存狀況,緊急動議救助方案。會議前后用了不到20分鐘,一份緊急救助方案便出臺了。其主要內容是:通過媒體向社會公布捐贈熱線和捐贈賬號,呼吁社會各界人士關愛老人們的晚年;總會先從積存不多的善款中擠出11000元,救助每位老人1000元,以解燃眉之急;常年接受定向捐贈,視捐贈情況對老人們實施定期定額救助;號召有條件的人士對老人們提供精神撫慰和生活服務;廣泛動員社會捐贈,給部分社會名流郵寄報道老人的報紙。
會后,總會楊秘書長與董茂記者緊急接洽,商定了6月10日到西煙慰問、救助老人們的有關事宜。6月8日,登載著山西省慈善總會捐贈熱線和捐贈賬號的消息,便隨著商報發行人員的手飛向了山西的城市鄉村、山山水水。
眾“的哥”奉獻愛心
一位名人說過:美德,能把善良的人們團結起來。
6月8日,隨著商報的發行,總會的呼吁便得到了眾多愛心人士的回應。人們不約而同往總會、往報社打電話,詢問老人們的情況,表達關愛的意愿。特別是山西出租公司“乘客之家”車隊的“的哥”們,平日里各奔東西忙著做生意,8日這一天,卻停車聚到一起,訴說看到報道老人生活狀況后的感受,商量著如何為老人們奉獻愛心。有的說捐錢吧!有的說買米、面、油吧!還有的說咱們干脆結對子包養吧!其情切切,仿佛在對待自己的親娘。
6月9日下午,“乘客之家”車隊的20余名“的哥”派代表王奮強、尹晉民、羅志剛來到總會吐露心聲,說看到介紹這些老人堅強生活的連續報道后,感觸很多,對老人們過去遭受日軍摧殘的悲慘遭遇深表同情,對世俗偏見者對老人們的棄視、冷漠深感憎惡,對老人們敢于站出來向日本政府討還公道的精神肅然起敬,大伙經過協商達成一致意見,愿意與老人們結為救助對子,提供長期服務。并說,他們車隊的20多名“的哥”愿駕駛自己的“坐騎”,跟隨總會一起到盂縣西煙鎮看望、慰問老人們。
于是乎,6月10日,總會的救助行動,由于20多位“的哥”的加盟,才形成了本文開頭提到的那靚麗壯觀,長龍般的愛心風景線。
農家院里的救助儀式
6月10日一大早,西煙鎮西村的好心人李貴明先生(曾三次赴日幫老人們打官司)、張雙兵老師(剛陪同李秀梅老人從日本聽證會上歸來)分別將10位老人從西村、南村、羊泉村、黑石窯村、侯黨村、陽曲縣東黃水鎮鄭家寨村接到了自己家里(李貴明家)。
這是一個典型的農家院落,半畝菜地中間立著5間坐北向南的瓦房,菜地四周圍著一圈半米高的籬笆,看上去樸素寬敞。房子正中的屋檐下掛著兩面贈給山西省慈善總會和山西商報的錦旗,分別寫著:“讓全社會都來關心中國戰爭受害老人”、“真誠感謝慈悲援助”。錦旗中間是20面寫著“愛心使者”的三角小旗。
10位老人沿墻而坐,干凈整潔,換上了平時舍不得穿的衣服。從她們飽經風霜的臉上,人們分明讀出了面對屈辱的怒火、維護尊嚴的果敢、身處貧困的無奈和渴求理解的期盼。
由于道路難行,時近中午1 點,愛心車隊才抵達西煙鎮。借車隊等掉隊車輛之際,筆者隨同楊秘書長、董茂記者,趕到西煙鎮西村李貴明的家中,見到了11位老人(萬愛花也被一好心“的哥”免費專程送到這里)。經董記者介紹,當老人們直接面對楊秘書長和藹可親的面孔,傾聽拉家常的貼心話語時,那早已干涸的雙目頓時淚流如注,感動得口不能言,哽咽半天才說出了“謝謝”兩字。
1點40分,整個車隊才抵達李貴明家院子下面的平場上。大家來不及喝口水,便開始了救助儀式。李貴明向大家介紹10位老人;董記者介紹了前來獻愛心的總會工作人員和眾位“的哥”;楊秘書長代表總會向老人們表示了真切的慰問和崇高的敬意,親自將每人1000元救助款、兩盒防暑治病的藿香正氣滴丸送到了老人們的手里,并告訴老人們給她們帶來了6箱營養食品;對李貴明、張雙兵數年來關心、支持中國對日索賠老人的義舉表示了由衷的贊許,為他倆頒發了榮譽證書;“乘客之家”的“的哥”們將米、面、油等物品分送給了老人們,并鄭重表示,今后與老人們結成幫扶對子,每年重陽節都上門探“親”慰問老人;最后,由萬愛花、趙潤梅兩位老人代表盂縣籍中國對日索賠婦女向慈善總會、山西商報、20余位“的哥”分別贈送了錦旗。
這是一場別開生面的救助儀式。沒有講臺、標語、話筒,有的只是施助者、受助者和村里的鄉親們,在農家院里搞儀式自然多了一份親切;沒有歡迎、沒有接待,從總會秘書長、記者到“的哥”,每位施助者都自備水壺、干糧;少了寒喧、應酬,多了真情、實在。
2時10分,救助儀式結束,浩大的車隊踏上了返程的路途。雖然道路崎嶇、天氣炎熱、饑腸轆轆,但愛心車隊中的每位成員都有一種完成了某項道德使命般的興奮。在這場特別救助行動即將劃上句號之際,還應該記住,當浩大的車隊經過壽陽西站收費站時,交警們不僅免費讓愛心車隊通過,而且還行注目禮,表示對慈善工作者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