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 燕
人的環境各不相同,心境也不盡一樣,有激昂,有平淡,更多的是無奈和嘆息。作為一名小學教師,崗位的平凡,生活的清淡,給我的心緒蒙上了一層憂愁的輕紗,對自己的命運感到一種莫名的悲哀。但是小皓的出現改變了我的看法。
那天,我臨時給四(4)班代一節課。走進教室,首先引起我注意的就是小皓,他歪歪地靠坐在角落里,但卻努力昂著頭。我讓他回答問題,他費了好大勁才站起來,也不說話,只是微笑地望著我,他的笑很寧靜,我迷惑不解地看著這個奇怪的孩子。這時有位學生大聲叫起來:“老師,別費勁了,他是弱智生。”小皓依然溫和謙恭地笑著,眼神是我從未見過的清澈與純凈,同時又是那樣的無知與茫然。不知怎么回事?,我突然覺得自己的內心深處被什么東西狠狠地抽動了一下,那么有力,以至我的心也絞痛起來。下了課,我向班主任了解了小皓的情況。
小皓是個不幸的孩子,因先天性腦癱而導致智力較為低下,右腳掌還嚴重內翻,走路側著半個身子,每走一步都讓人看著心疼。“唉!每次考試都要落下班級2分平均分,只能自認倒霉了!”聽著班主任無奈的嘆息,我表示能夠理解。但是更讓我憂心忡忡的是小皓,在熱衷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下,在不乏苛刻和嚴厲的教育氛圍里,可憐的小皓會不會就像一粒先天不足的種子一樣過早夭折在陰霾和寒風中呢?
此后,我不由自主地關注起了小皓,我想給予他更多的幫助。可是,除了上學、放學的時候抽空給他拎一下書包,或上下樓梯時偶爾遇見多攙扶他一下之外,我能給予他最多的實際上只有那一絲微笑,發自我心底的最慈愛、最關切的微笑,其實這也是受了小皓的感染。
日子就這樣流逝著,依然平凡,依然清淡,但我的心卻不再失意,也不再彷徨。因為不知什么時候起,我的辦公室門口常出現小皓的身影。他不肯進來,只緊緊靠著門,以維持身體的平衡,兩眼一眨不眨地看著我。我在辦公間隙一抬頭,就能看見他的笑臉,依然無邪、寧靜、呆滯,但是多了一絲溢于言表的滿足。我常常就會在這一瞬間熱淚盈眶,我不知道腳掌內翻的小皓是怎么一步一步從西大樓挪到東大樓的。我沒有給予小皓什么實質性的幫助,但我已經明白:來自最尊敬的師長的微笑對學生來說代表的是暖意,是親近,是一種無與倫比的快樂;是一粒種子成長所需要的土壤、水分、陽光、雨露……
法國畫家夏爾丹說過:“人類在探索太空、征服自然后,終將會發現自己還有一股更強大的力量,那就是愛的力量。當這天來臨時,人類將邁向一個新的世紀!”
而我從此更相信:愛,永遠離不開另外的兩個字——微笑!
〔編輯點評〕
這是一位小學教導主任寫的文章,很有感染力,頗具說服力。《微笑》一文,主題深刻,內涵豐富,情節生動,文字流暢,字里行間洋溢著一位教育工作者對殘疾學生真摯的愛。正如作者所說:“來自最尊敬的師長的微笑對學生來說代表的是暖意,是親近,是一種無與倫比的快樂;是一粒種子成長所需要的土壤、水分、陽光、雨露……”這個體會很有指導價值。結尾處引用法國畫家夏爾丹關于“愛的力量”的一段話語,畫龍點晴,深化了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