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 堆

西藏地廣人稀,農牧區信息閉塞,日益富裕起來的農牧民群眾迫切期望了解外面的世界和享受現代精神文化生活。為了滿足廣大農牧民群眾的需求,近年來,國家和西藏自治區投巨資加大廣播電視基礎設施。如今,廣播電視已成為雪域廣大農牧民群眾的良師益友,是他們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文化食糧。
西藏自治區廣電局副局長才旺先生是一位老廣播工作者,他對記者說:“為了滿足廣大農牧區群眾的文化生活,近年來在西藏,尤其是農牧區加大了以及時準確地了解政府的方針政策、增加信息量、豐富廣大農牧區藏族群眾文化生活為目的的廣播影視覆蓋率三大工程,即1999年實施的‘村村通廣播電視工程、2000年啟動的電影‘2131工程、2000年10月開始實施的‘西新工程,中央和西藏自治區投資近兩億多元,截止到2003年,西藏廣播電視人口覆蓋率分別達到83.05%和84.44%。地(市)、縣、鄉(鎮)所在地和人口較集中的村可以收聽到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和西藏人民廣播電臺的廣播節目,收看到中央電視臺、西藏電視臺的電視節目,各級廣播電視基礎條件有了很大的發展。
“村村通”廣播電視工程是國家廣電總局和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為農牧民辦的12件實事之一,從2002年到2003年投資1億元,在農牧區行政村建設了4000座村級廣播電視收轉站、單收站和小型有線廣播站。截止到目前,西藏已經有42個縣的行政村實現了“村村通”廣播電視的目標。

電影“2131工程”實施已經3年,期間,國家廣電總局解決了47套16毫米電影放映設備,35輛流動電影放映車和848個電影拷貝,組建了478個農牧區放映隊,分布于西藏的7697個放映點,年放映量達12.382萬場次,使90%以上的農牧民群眾每月基本可以看上一場電影。目前有40個縣實現了農牧區送電影下鄉的“2131工程”目標,在西部12省區中走在了前列。如今,藏語電影譯制量達到每年30部,為農牧民送去了更豐富的文化生活和精神食糧。日喀則、拉薩地區的電影工作者在基本實現“2131工程”后,又把電影送進寺廟、社區,受到了廣大藏族群眾的歡迎。
西藏“西新工程”事實上已經涵蓋了“村村通”,但它是針對西部地區的,而且更完善、更深入、更扎實。
2001年主要完成了中波臺和調頻臺的更新改造。隨后,西藏人民廣播電臺藏語康巴語節目于2001年10月1日正式開播,同年12月1日昌都人民廣播電臺正式開播,并且開辦了以康巴語為主的藏語廣播節目。到目前為止,西藏縣級以上調頻廣播、轉播臺和中波轉播在西藏廣播覆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西藏電視臺的藏漢語節目通過衛星在國內越來越多的地方落地,藏漢語電視節目收看效果明顯好轉。西藏地區廣大聽眾能夠收聽到信號清晰的廣播。
西藏農牧民群眾對廣播電視的迫切需求與廣播電視中日益豐富的信息、精彩的節目,是西藏廣電事業得到較快發展的基礎。廣播電視作為人民政府的喉舌和重要的傳媒、文化陣地,西藏人民廣播電臺,西藏電視臺從成立之日起,就確定了藏語節目為主的方針,努力加大藏語節目信息量,不斷充實節目內容,采用易為群眾接受的形式,進一步提高廣播電視的質量。
我們采訪了西藏人民廣播電臺負責人貢桑德吉女士,她說:“西藏人民廣播電臺有4套節目,每天播音時間78小時35分鐘,我們本著讓農牧民和城鎮居民等各階層聽眾聽好聽懂廣播的宗旨,堅持‘藏語節目為主、精辦漢語的方針,介紹中央政府的民族、宗教政策,介紹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的各種信息,讓老百姓了解內地,了解世界。多年來,無論是從節目設置、播出時間上,還是從發射功率上,都體現以藏語為主的特色,我們的最好頻率和最大功率都用在藏語節目上,其廣播頻率和發射功率占西藏臺的80%。
西藏人民廣播電臺在國內外擁有廣泛的藏、英、漢語聽眾群,2004年1月1日對外節目《中國西藏之聲》正式轉播康巴方言《說唱格薩爾》節目,特別是2002年5月1日,對外節目全面改版,并開播了《圣地西藏》英語欄目,之后不久就收到瑞典、意大利、尼泊爾、烏拉圭、西班牙、盧森堡、英國、法國、德國、美國、日本、印度、俄羅斯、錫金、希臘和芬蘭等世界五大洲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藏、英語聽眾來信,歡迎來自世界屋脊的聲音。德國聽眾埃克哈德·羅斯徹于2002年10月12日來信說:“經短波用英語介紹西藏的風土人情,這是很好的傳媒方式,我想了解更多的西藏民俗文化,也喜歡聽你們優美的音樂。”

記者在藏北安多縣牧民家采訪時,他們正聽著藏語廣播節目。老阿爸多吉說:“如今我們不用出帳篷就知道天下大事,廣播里我們了解到國際國內的形勢、科技知識和法律知識,如何預防疾病的知識,使我們的視野寬廣了,學到的東西又多又好,廣播的效果比原來也更好了。”
日益發展的西藏廣播電視事業,拉近了雪域人與世界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