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風雨雨的中國資本市場,11月將迎來一位重要的客人。”
上面這句話是摘自新浪網的一條消息。這位重要的客人就是沃倫·巴菲特的代言人、伯克希爾的核心智囊羅伯特先生。巴菲特本人來不了,代言人照樣把中國投資人的心攪得熱呼呼的,畢竟他所代言的是從100美元中賺到429億美元的股神啊!從1964到2003年的39年中, 巴菲特麾下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每股凈資產平均每年增長了22.2%,而同期標準普爾500指數的投資回報平均每年只有10.4%。巴菲特成為了2004年《福布斯》雜志全球最富有的人中的第二位,僅次于比爾·蓋茨。
巴菲特的成功最主要的因素是他是一個長期投資者,而不是短期投資者或投機者。他的大部分精力和資本用在尋找并投資在好的企業上。但全世界的長期投資者都尚未對中國企業發行的股票產生興趣,你承認也罷,不喜歡聽也罷,事實大致如此。
華爾街上,是馬太效應隨時發生作用的地方,讓強者愈強,弱者愈弱,這是資本的本能。早在上世紀末,全球資本市場一天的交易量就達10000億美元,按英國學者安東尼·吉登斯(當今世界上最知名的社會學家)的說法,以100美元一張的紙幣摞起來,竟要高出珠穆朗瑪峰的20倍。這么多的錢,每天像海潮一樣卷向西方、卷向東方,都是在尋找機會,尋找最有價值的企業,尋找最有競爭力的品牌。
何謂最有價值的企業?巴菲特說,他一生都在追求消費壟斷型企業。
何謂消費壟斷型企業?有人舉例說,在麥當勞邊上開快餐店,賣的產品和麥當勞一模一樣,會有什么樣的結果——最大可能:半價也沒有人買。麥當勞今年第三季度每股盈余增長42%,創下新高。在這一年里,麥當勞的新任CEO 查里·貝爾(Charlie Bell)在公開場合談論的最多的就是——“部署、更強大的營銷與更優質的服務”。
很可惜,中國現在大量的企業老總,所熱衷的并不是企業自身的發展、創新能力的培育和建立核心競爭力,不關心營銷戰略,也不關心組織、渠道、終端和人力資源。卻調動全部要素來包裝自己,期待著資本市場的垂青。但別忘了:生意做好了,股票到時候才會好——這是巴菲特的一條至理名言。而單純的資本游戲生不出價值。有分析師說投資者在A股市場上差不多總計12000億元的投資到現在已被折騰得所剩無幾。難怪全世界的投資基金經理訪問中國的時候都在問:你們創造了全世界最高的GDP增長紀錄,但你們的好企業到底在哪里?
企業家杰弗里·福克斯(Jeffrey J.Fox)在《怎樣做個CEO》中寫道:
做生意的人有一條千古不變的至理名言:“沒有營銷則一事無成”。因為非得是要如此,會計才知道算什么賬,制造商才知道生產什么,經理人才知道管理什么。營銷是企業的生命線。而不論你在企業中的職能是什么,也不論你所在的是一家什么企業,不論它的產品是什么,服務是什么,你必須以一個營銷者的眼光來審視自己的工作,你必須設想自己與顧客整天面對面、人對人地打交道,必須能聽到顧客的抱怨……
如此這般,你將獲得有關顧客的知識。常言道“知識就是力量”。
每個投資者(尤其是機構投資者)都會喜歡這種知識的。企業家不用像雄辯家一樣口若懸河,也用不著像雜耍演員一樣玩弄數字,他們對市場的了解、令人信服的營銷戰略以及有效的控制力就是他們最讓投資者為之傾倒的魅力。
本期我們的封面文章所關注的話題就是:“CEO如何管營銷?”。我們期待著更多的CEO回歸營銷,這其實也是投資人所期待的。
巴菲特有一段名言——
經理人一定要謹記林肯總統最常講的一句俚語:“如果一只狗連尾巴也算在內的話,總共有幾條腿?答案還是四條腿,因為不論你是不是把尾巴當作是一條腿,尾巴永遠還是尾巴”,這句話提醒經理人就算會計師愿意幫你證明尾巴也算是一條腿,你也不會因此多了一條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