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立生
2004年12月11日之后,國內各個層面共同的擔心和疑問也在加重,這就是:商品流通業對外資的全面開放是否會導致外資零售企業占據我國商品流通業的主導地位。這不是一個小問題,因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在絕大部商品供過于求的市場環境下“誰掌握了流通渠道,誰就能掌握工業命脈”, “誰控制了一個國家的商業流通業,誰就控制了它的經濟”。
理性、客觀地分析我國的具體國情、經濟發達國家及實行市場經濟的發展中國家零售業對外開放后的現狀、目前跨國零售巨頭在本土和本土外市場擴張的發展過程,我認為并堅定地相信,我國的零售業絕不會由外資來主導。具體分析外資控制我國商品零售業的不可能性,有以下因素可以作為外資零售企業在我國零售業市場不可能達到起主導作用地位這一觀點的支持依據。
一、取消對外商投資商業企業在地域、股權和數量等方面的限制,并不等于外資零售企業在我國的發展可以不受任何限制,規模可以無限擴大。其發展必須遵循我國的零售產業發展政策,必須遵守相關的法律法規,其門店的設立必須符合國家以及地方政府的商業網點規劃,其零售業態的擴張也必須適應我國零售業態發展的總體結構。
二、在目前市場經濟條件下,效率最高的市場競爭形式,是不完全的市場競爭。因此,國家將會本著這一原則去制定鼓勵企業競爭的相關政策和法律,也就是說,無論外資零售企業還是內資零售企業,不管你采取何種市場擴張手段,收購或是自設新門店,其規模都不能超過國家法律認為其形成壟斷的程度,對于壟斷規模界限的界定,國家會充分考慮幾個大型零售企業勾接操縱、壟斷市場的可能性。
三、雖然近幾年外資零售企業在我國發展速度較快,但至2003年底,外商投資商業企業占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只在3.5%左右。2003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45842億元 ,按每年增長9%計算,至2020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將達198387億元,
如果外資零售企業那時的市場份額達至10%,就要達到近2萬億的零售額,按2003年底外商投資商業企業所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3.5%(零售額約1600億元)計算,平均年增長速度要達到16%以上,這種高速度在長達17年的時間里是難以持續的。
四、從目前世界各國來看,外國零售企業難以掌控其他一個國家的零售業。2000年全球零售額約7萬億美元,當年全球零售業200強零售額占了30%。但200強零售企業的零售額絕大部分是在本國內實現的。2000年美國零售額2.3萬億美元左右,占全球零售額的比重約33%,在2000年全球200強中,美國零售企業有78家,占了39%。這些數據說明,世界跨國零售集團,在其他國家的所設企業的零售額只占其零售額的小部分。因此來分析,對于我國如此大的消費品零售市場,外資零售企業的零售額要在達到具有主導作用的地位,困難是非常大的。雖然從目前來看,我國內資零售企業與外資零售企業相比在零售額上的差距是很大的,但由于物價水平的差距和匯率的互動,用商品實物流通量相比其差距要比零售額上的差距小的多,這說明,看一個零售企業的發展潛力,要充分考慮其所能承擔的商品實物流通量極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