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以來,美國和俄羅斯似乎又要開始新一輪的“戰場”合作,但這次合作地點是伊拉克。
本月早些時候,美國“戰略預測分析中心”拋出了一份“重磅炸彈”,稱俄羅斯將向伊拉克派出4萬維和軍人,以換取美國對其加人世貿的支持,并恢復俄在伊拉克豐富的石油利益。
7月22日,這種“小道消息”達到了高潮。俄羅斯《消息報》報道認為,美國“戰略預測”研究機構關于俄羅斯將出兵伊拉克的預言并非無中生有,有跡象表明,俄美雙方正就該事宜積極磋商。該報稱,早在6月份“八國峰會”上,俄羅斯已經原則同意了美國邀請出兵的請求。
對此,俄羅斯外交部矢口否認。俄外交部發言人雅科文科公開辟謠稱,關于俄出兵伊拉克換取美在經濟利益的讓步的說法純屬謬論,他表示,俄羅斯沒有派兵伊拉克的計劃。
奇怪的是,一向“捕風捉影”的美國媒體這次居然緘默不語,美國官方亦是無語。對于喜歡大眾傳媒的華盛頓而言,這種“反常”不同尋常。
布什的一條生路
布什總統的對伊政策如今已經陷入艱難的境地。國內,圍繞伊戰發生的“情報門”還在糾纏不休,成為其支持率不斷下降的直接原因;國外,綁架人質等恐怖行為在伊拉克頻頻發生,盟國以“國家利益為重”紛紛撤離巴格達這個是非之地。
對于布什來說,需要在伊拉克問題上取得一個突破。而對在反恐問題上“力挺”布什的普京來說,能夠深化與美國的合作,改變俄羅斯的外部國際環境,伊拉克問題不失為一次機會。
國防大學外軍問題專家韓旭東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布什邀請俄羅斯出兵伊拉克,有利于美軍從伊拉克“泥潭”中脫身。
社科院美國問題專家張國慶接受《嘹望東方周刊》采訪時認為,美國邀請俄派兵,是要借俄羅斯軍隊增加駐伊拉克多國部隊的代表性,畢竟俄羅斯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吸引俄羅斯加入到伊拉克的戰后重建中來,有助于在伊拉克問題上得到俄羅斯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此外,在國內大選到來之前,請俄羅斯人來,不僅會給國民傳遞一個積極的信號,同時有利于樹立美國,特別是布什政府的多邊合作的形象。
清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美國問題專家邢悅對《瞭望東方周刊》說:“在盟友迫于國內壓力不得不從伊撤軍,法德等國又不回心轉意的情況下,求助于昔日的對手俄羅斯,應當說是美國在被迫情況下做出的一種戰略選擇。”
在美國看來,在分化法德俄三國在美伊戰爭問題上結成的同盟關系中,只有俄羅斯有可能受“利益”驅使而放棄原則。一旦美國如愿以償,對美國而言,無論從近期,還是長期來看,都可謂一箭雙雕。
“收買”不易
然而,邀請俄羅斯出兵伊拉克,對于布什來說具有相當大的挑戰性。僅邀請的資本而言,布什可能會因此陷入另一場政治危機。
美國希望俄羅斯出兵伊拉克,“主要取決于美國對俄羅斯能做出多大的讓步。俄羅斯只有得到足夠的、實際的好處,能夠彌補它在對伊問題—上的突然轉向而造成的與歐洲關系和國際形象上的損失,它才有可能接受美國的要求。”邢悅分析說。
中國社科院俄羅斯問題專家許志新認為,在布什邀請俄羅斯出兵伊拉克的具體問題上,存在一個利益分配問題。美國表面上表示,將考慮俄羅斯在伊戰中失去的傳統利益,支持俄羅斯明年加入世貿組織問題等等。
但實際上,在伊拉克問題上,美國人分給俄羅斯人經濟利益的可能性非常小。甚至布什‘政府中支持對伊開戰的利益集團,也未必會為布什的連任而犧牲自己的石油利益。
“在伊拉克石油利益分配問題上,作為美國鐵桿支持者的英國和澳大利亞這樣的國家得到的利益都很有限。”許志新表示。
同樣,在美國能否做出重大利益讓步前景不明確的情況下,俄羅斯方面同樣不敢輕易做出兵決定。有統計顯示,普京最近的國內支持率首次跌破了50%。在劉美政策方面一旦做出如此大的讓步,對普京來說將是一種考驗。
普京的外交政策目前還是獨立自主的,可一旦出兵,就是尾隨美國的政策而動了。出兵伊拉克,必是出于經濟考慮,但能否真正從美國換回多少俄羅斯想要得到的利益,普京將面臨國內的巨大壓力。
會派兵嗎
和冷戰時期“意識形態的較量”不同,美俄雙方在派兵問題上“糾纏”更多的是利益的芻奪,其中主要包括經濟和戰略方面的利益。
就俄羅斯出兵的可能性而言,張國慶認為,俄羅斯不大可能會輕易接受這一邀請,因為伊拉克目前局勢仍不明朗,精明的普京不會趟此渾水。但出于美俄關系的長遠考慮,俄羅斯有可能在某些方面做出一些積極姿態。
邢悅也同樣認為,“美俄之間就俄向伊拉克派兵的秘密談判最終依然會不歡而散。”因為,“從目前情況來看,美國以伊拉克的石油和經濟利益來吸引俄羅斯顯然是不夠的。美國提出的在俄羅斯人吐等方面提供幫助的承諾,俄羅斯在屢次得到‘口惠而實不至’的結果后已不再對美抱幻想了”。
軍事專家韓旭東卻對此表示了不同意見,他認為,不排除俄羅斯向伊派兵的可能性。因為這樣做可以給俄帶來戰略上的好處。
比如向伊拉克派兵,可以使俄在軍事上對中東地區的局勢發揮影響,在國際戰略利益方面促進其向著有利于俄的方向發展;可以使俄軍進一步了解和掌握美軍在伊拉克的情況,為俄的決策提供有益情報;可以與伊拉克反政府武裝力量有“親密”接觸,從而掌握伊境內反政府武裝的“動態”,為俄政府提供與美較量的籌碼等。
盡管俄羅斯官方不斷否認派兵計劃,可正如某分析人士所說,俄羅斯傳統上在關鍵的戰略決策過程中,一直帶有很大的不可預知性。從當年蘇聯入侵阿富汗,到科索沃戰爭中俄特種兵在普里斯蒂納機場的忽然出現等,都是如此,就連蘇聯解體,也是在外界不可預知的情況下完成的。
眾說紛紜中,一個值得注意的細節是:在否認俄官方有向伊派兵計劃的同時,俄羅斯副外長尤里·費多托大表示:“駐伊聯軍現在是在聯合國的指揮下,因此,每個國家都有權決定是否派兵加入這個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