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怪 白手起家 打工6年成為公司股東
邁克爾·布倫伯格是猶太后裔,但并非豪門世家之后。1942年2月14日他出生于波士頓郊外的梅福德鎮,父親是個會計。他學的是工科,靠替人泊車和貸款于1964年從名校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畢業;接著又進了哈佛工商管理學院,1966年拿到HBA學位。
布倫伯格的第一個也是最后一個老板,是華爾街券商所羅門兄弟公司。開始時他年薪只有9千美元,還得干累活:整天呆在悶熱難耐的保險庫內,只穿著背心褲衩清點堆積如山的一摞摞股票和證券,后來才升任交易員。
布倫伯格干活十分賣力,每天上午7點就到公司,和老板比利·所羅門上班一樣早。功夫不負有心人,1972年在進公司6年后,他被提拔為合伙人,兩年后受命主管公司的股票交易和營銷業務。1981年所羅門兄弟公司被并購,他失業了,但拿到了1000萬美元的遣散費。
第二怪 后來居上 20年打敗百年老店
當時39歲的布倫伯格已經想好了要干什么。當交易員時,他對金融界原始的信息處理方式大為驚奇:要查某只股票的歷史交易數據,只能翻出當天的《華爾街日報》;交易記錄則由專人用筆匯總在一本龐大的日記賬上。
于是他創辦了布倫伯格信息公司,并開發出一套即時行情跟蹤與分析的計算機系統,說服著名券商美林公司出資3000萬美元換得30%的股份,后者還成為他的第一家客戶。
布倫伯格公司銷售額年均增長率高達40%,市場占有率后來居上,去年已超過1851年創辦的“百年老店”路透社,躍居業界第一。在全球金融數據服務收入中,1991年路透社的占有率為55%,布倫伯格只有4%;去年布倫伯格增加到44%,路透社剩下40%,只得以大裁員和殺價競爭來求生。
1990年起布倫伯格挺進媒體業,創辦了通訊社、廣播電臺、電視臺、網絡公司和出版社,形成一個媒體帝國,被稱為“資本大王”(King Of Capital),本人則躋身10億巨富之列。
第三怪 臨陣易幟 民主黨搖身忽變共和黨
商而優則仕的布倫伯格前半生只顧商戰搏殺,完全沒有從政經驗。直到2001年6月59歲時,他才宣布棄商從政,參加當年11月的紐約市市長選舉。
紐約市歷來是民主黨的天下,絕大多數市民一貫支持民主黨。歷任市長中共和黨人屈指可數,在“9·11”災難前指揮若定、被《時代》周刊評為年度人物的前共和黨市長魯道夫·朱利安尼也曾是個民主黨自由派,之所以在1993年獲勝只因民主黨前市長丁金斯政績太糟。
和多數美國猶太人一樣,布倫伯格原本也是民主黨人,但他看到民主黨內競選市長的強手太多,以自己的資歷要在黨內初選出線絕無可能,便識時務地加入共和黨陣營。好在美國黨派政治不講究門戶之見,兩黨皆大門敞開,來去悉聽遵便,黨籍歸屬只認選舉前的登記,共和黨自然樂得接受這位“機會主義”有錢大爺的投奔。
第四怪 財大氣粗 天價“買下”市長選舉
布倫伯格剛跳進競選戰團時,勝算似乎十分渺茫。當時有65%的紐約人不知道此人是何方神圣,四位民主黨市長角逐者的支持率都比他高出四成以上。
這時,布倫伯格開始發動銀彈攻勢,宣布自己一不接受個人或企業捐款,二不動用公共競選基金,競選經費完全自掏腰包。他還表示不會以財勢壓人,只會拿出1500萬美元來參選,如果花上3000萬美元就是“骯臟的”。
哪知競選花銷一開閘便如決堤之水,最后算下來他總共花了6900萬美元,比其他候選人加起來還要多,創下了市長選舉開支和個人選舉花銷兩項美國新紀錄,平均每張選票超過100美元。難怪媒體和對手指責他“拿金錢換民主”,買下了整個選舉。
但布倫伯格并沒有買票賄選,而是把錢用來聘請一個精英助選班子,并在各種媒體上大打廣告攻勢,一時間紐約到處豎起“麥克當市長”的廣告牌,“幾乎所有的無線電波中都充斥著布倫伯格的名字”。除了大把撒錢外,人氣極旺的前市長朱利安尼的大力捧場也為他幫了大忙。
在2001年11月6日的投票中,布倫伯格以得票率僅高出5%(6.8萬票)的優勢,擊敗了一周前民意仍領先12個百分點的民主黨對手、維權斗士邁克爾·格林,當選了紐約市長。
在近百年前的1905年,也有一位媒體大亨參選紐約市長,此人便是《公民凱恩》的原型威廉·赫斯特,但結果他失敗了。
第五怪 不要報酬 年薪只領一塊美元
2002年1月1日,布倫伯格宣誓就任第108任紐約市長,他也是紐約市的第三位猶太裔市長。
上任后他立即兌現兩項競選諾言:第一,不要19.5萬美元的市長年薪,每年只領取一美元薪水;第二,不搬進市長官邸格雷西公寓,仍住在曼哈頓上城東區自己的聯體別墅內,每天搭地鐵上班。
一美元的年薪在紐約連坐一次地鐵都不夠。任滿第一年后,布倫伯格拿到了一張93美分的支票——扣稅后的凈值。他把支票用鏡框裝起來,掛在市政廳的墻上。他說:“我已經實現了美國夢,現在到了回報的時候了。這就是我選擇當公仆的原因。”
當然,這位新市長不需要靠提取存款度日。據行家估算,靠公司分紅和投資股息兩項,他每年稅后至少可以凈落袋1.25億美元!
第六怪 棄商從政 世界第四份最好的工作
參加市長選舉后,布倫伯格先后辭去公司董事長和首席執行官職務,不再過問日常經營;但他仍擁有公司72%的股份。
當選上任后,紐約市利益沖突委員會很快展開調查,看他兼任市長和公司大股東的雙重身份是否有瓜田李下之嫌,如有必要將要求他出手股份。2002年9月,該委員會裁定新市長沒有違反任何相關法規,但要求他在涉及其公司或與重要股東美林公司的決策中自動回避,并提供公司前一百名主要客戶名單。
上任后布倫伯格的個人財產一直在40多億美元徘徊,沒有像有些富豪那樣一年就增值好幾成。
布倫伯格為什么要拋下賺大錢的大好生意來捧這個被《福布斯》稱為“全美第二棘手”的飯碗呢?布倫伯格認為:紐約市長是世界第四份最棒的工作,而前三份工作美國總統、聯合國秘書長和世界銀行行長都有人干了;而且這是惟一一份“早上你作出一個決定,下午就上街生效,第二天就能看到結果”的工作。
巨額家財也使他省卻了美國政治家的一大煩惱——籌款。因此他可以不必曲意逢迎各種利益集團,基本能按自己的意圖來經營紐約市。
第七怪 不坐辦公室 偏愛在大房間內工作
布倫伯格到任后放著市長辦公室不用,寧可坐在市政府大辦公廳里辦公,他的位置是幾十個隔間中靠近中央的一個。這既說明他沒有架子,同時也顯示出他胸懷坦蕩,沒有什么需要避人耳目的秘密。每天早上副市長和助手們一個個陸續到達時,布倫伯格早已坐在隔間中,邊啜飲咖啡邊瀏覽報紙。
其實這是他經商時的一貫做法。布倫伯格公司的記者、分析師和數據處理員都沒有正式頭銜,任何人可以隨時使用老板辦公室。他還為員工提供免費點心,每年都在鄉村別墅中舉辦晚會,下屬可以把他抬起來扔進游泳池中。
第八怪 花甲之年 仍是“鉆石王老五”
布倫伯格于1976年結婚,育有兩個千金。1993年他和妻子離婚,成了紐約市最有名的“鉆石王老五”。他交往過的女性包括歌后戴安娜·羅斯、演員兼名模瑪麗莎·貝倫森和百老匯舞劇演員、電視女主播等社交名媛,這些人幾乎都是“半老徐娘、風韻猶存”。他的解釋是:“我和年齡相近的女性有更多共同點。”
有一次他責怪一名手下沒能找到影星莎朗·斯通:“你和她說過她有機會成為下一任布倫伯格夫人了嗎?現在不是同性戀的億萬富翁還有幾個?”
離婚后布倫伯格還曾三次遭女性前雇員的起訴,后來一個原告撤訴,另一個上訴時被駁回,第三個在他給錢后和他達成庭外和解。
第九怪 政績不俗 卻難討紐約人歡心
由于全國經濟不景氣加上“9·11”的沉重打擊,布倫伯格接手的紐約市一片肅殺:全市流失了10多萬個工作崗位,失業率創下新高,財政赤字膨脹至數十億美元。
布倫伯格的對策是勒緊腰帶:一面削減32億美元的市政預算,將公務員隊伍裁員上萬人,在“9·11”中立過大功的消防隊和警察局也未能幸免,同時提高各種稅費——財產稅創紀錄地上調18.5%,每包香煙的稅收提高到1.5美元(導致紐約煙價漲到7美元以上),向駐聯合國的外國使團追討欠債,地鐵、公交和的士收費全面上調等等。兩年后,紐約市逐漸步出財政危機,公共服務質量卻沒有明顯下降。
他還在公共場所禁煙,從州政府手中奪回教育主管權,將犯罪率降至19世紀的水平,使紐約成為美國最安全、最適合居住的大城市;警方也一改過去的粗暴名聲,頭一次獲得多數黑人的認可。去年8月,紐約以良好秩序安然度過1977年以來最大的停電事故;上個月他下令拆除255輛政府用車的警燈和警笛,全市只保留73輛“特權車”。
奇怪的是,布倫伯格雖然干得很不錯,但支持率卻節節敗退,從當選后“蜜月期”的65%跌至去年7月的31%,六成紐約人不愿和他共進感恩節晚餐。
個中原因之一是他為人過于高傲,不夠親民,缺乏個人魅力。以前的市長一周常常要工作七天,但他周末卻消失得無影無蹤(經常是坐私人飛機飛到百慕大度假)。他經商時不肯讓公司上市,當市長后也喜歡自作主張,只聽顧問小圈子出謀劃策。
不過,政治觀察家相當肯定布氏的成就。當過三任市長的民主黨前任埃德·科赫自稱是布倫伯格的鐵桿支持者,稱“從實際成就上講,他功勞第一”。另據今年2月的民意調查,近半年來布氏的支持率“觸底反彈”,目前已回升到44%。但要想在明年連任成功,他恐怕還要在爭取民心上多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