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國法西斯肆虐的年代,有一批死心塌地為非正義的侵略戰爭賣命的戰爭天才,弗里茨·埃里希·馮·曼施坦因便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顆將星。在俄羅斯廣袤無垠的平原上,為了實現希特勒狂妄的野心,曼施坦因狂飆突進,贏得了“納粹戰神”的“威名”,是同盟國最可怕的軍事對手。然而,正是在同一塊土地上,曼施坦因也為自己鑄下了失敗的墓碑。
撼天動地的“納粹戰神”
1941年2月,希特勒制訂了入侵前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曼斯坦因出任德軍北面集團軍第4裝甲兵團第56裝甲軍軍長。是年6月22日凌晨3點,德軍向前蘇聯發動了閃電式的攻擊,戰斗中曼施坦因率領他的裝甲軍脫穎而出,一路遙遙領先。
他率領他的裝甲軍長驅直入,一直推進到了列寧格勒南部的依爾門湖。曼施坦因閃電式進攻所取得的巨大戰果,很快引起了德軍最高統帥部及希特勒的注意。
1941年9月,曼施坦因被調任南方集團軍第11軍團的司令官。上任不久,ll軍團就接到最高統帥部的命令——攻占克里米亞半島。克里米亞是蘇軍轟炸羅馬尼亞油田的主要空軍基地,而羅馬尼亞的石油對德國生死攸關,因此,克里米亞半島早就成了希特勒的眼中釘。
然而,克里米亞地形的險惡,工事的復雜,是曼施坦因數十年戎馬生涯中未曾見過的,憑經驗,他知道進攻克里米亞必然意味著一番苦戰。
9月24日,曼施坦因親自指揮第54軍攻擊克里米亞的門戶——彼烈科樸地峽。烈日照耀下的鹽堿地平坦得像一個結冰的湖面,可是曼施坦因的11軍團連一輛坦克也沒有。作為補救,曼施坦因調集了1000門火炮對蘇軍陣地連續轟擊了4個小時。第一線蘇軍很快就陣亡了大多數,炮擊一停,戰場死一般寂靜,幾乎看不見一個活物。
在曼施坦因撼天動地的炮轟下,不到3個月,德軍就幾乎占領了整個克里米亞半島,蘇軍除少數部隊逃入了席伐斯托普要塞外,大部分被殲,僅成了俘虜的就有1l萬余人。
克里米亞的危機引起了前蘇聯當局的特別關注,斯大林親自指揮旨在收復克里米亞的“斯大林攻勢”。已得到裝甲部隊支援的曼施坦因不僅沒有被蘇軍強大的兵力所嚇倒,反而以手中的10萬兵力將50萬蘇軍打得潰不成軍,蘇軍士氣一落千丈。曼施坦因開始考慮進攻克里米亞半島上的最后一個據點——席伐斯托普要塞。 席伐斯托普要塞號稱“克里米亞之盾”,現代技術加上自然形成的險要地形,以及十幾萬英勇善戰的蘇聯紅軍將士和強大的炮兵火力,使該要塞看起來堅不可摧。由于希特勒的支持,曼施坦因得到了包括一座炮管長達100余米、炮身高達兩層樓的巨炮在內的空前強大的炮兵。
1942年6月7日拂曉,攻打要塞的戰斗打響了。在3000多門大炮不分晝夜的狂轟濫炸下,蘇軍深埋入天然巖石下10余米處的彈藥庫都沒能幸免,爆炸卷起的煙塵像濃云密霧覆蓋了方圓數十公里的地域,成群的野獸因為受不了煙熏火燎紛紛竄出了森林。
6月30日,在經歷了23天的逐點攻堅戰后,曼施坦因拿下了席伐斯托普要塞。此戰,蘇軍陣亡2萬余人,被俘9萬人,而德軍一共才傷亡2萬余人。一時間,幾乎全世界都知道了曼施坦因是希特勒手中的“納粹戰神”。
“冬季暴”空雷鳴
曼施坦因在克里米亞的非凡戰績,使希特勒的理想主義色彩進一步濃厚起來。在晉升曼施坦因為元帥的同時,希特勒重新燃起了攻占列寧格勒的希望。
兵臨列寧格勒城下的曼施坦因,面對這座古城,不禁變得異常冷靜起來。他的第1l軍團是在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消耗了數量巨大的槍炮彈藥之后,才攻克了克里米亞的。此時,雖然自己重新得到了補充,擁有了13個師的兵力和強大的突擊炮兵,但攻下列寧格勒未必就是探囊取物的事。
現實與曼施坦因想像的完全一樣,列寧格勒一役中,雖然曼施坦因讓蘇軍的7個步兵師、9個步兵旅和4個坦克旅與錫尼亞維諾附近的森林同歸于盡,但他的第11軍團也損失了近6萬人、200輛坦克、200門火炮和400門迫擊炮。希特勒攻克列寧格勒的野心終因第1l軍團的損失太大而宣告流產。
這時,被圍困在斯大林格勒的德軍部隊又頻頻告急,希特勒再一次想起在克里米亞半島無往不勝的“攻堅專家”曼施坦因。1943年11月20日,曼施坦因接到了元首的新指示,任命他為新成立的頓河集團軍的總司令,其任務就是集中全力準備救援被圍困的德軍。
擺在曼施坦因面前的形勢是非常嚴峻的:蘇軍已切斷了德軍第6軍團的補給線,完成了對該軍團的合圍。同時,霍斯上將的第4裝甲軍團中的一部分德軍和羅馬尼亞軍,也被擠入了包圍圈之中。另外,在頓河集團軍的作戰區域內,已經發現了蘇軍143個師和裝甲旅的作戰單位。
蘇軍士氣高昂,而自己的頓河集團軍又多是些歸他指揮但不能調動的部隊,曼施坦因隱隱約約地感到了一種陰影在心頭縈繞。
曼施坦因要求第6軍團立即突圍,可該軍團的司令官保盧斯上將表示堅決反對。曼施坦因只好給希特勒送去一個報告,力陳第6軍團不能死守斯大林格勒,主張第6軍團不必等到全體援軍到達,只要第4裝甲軍團能在蘇軍的包圍圈切開一個口子補充第6軍團的彈藥與給養,第6軍團就可以里應外合,沖出包圍圈。
希特勒遲遲未做答復,時間不等人了,12月1日,曼施坦因下達了代號為“冬季風暴”的作戰命令,開始了營救第6軍團的行動。
盡管曼施坦因明令保盧斯,宣布解除他對于突圍和冒險放棄斯大林格勒的一切責任,但頑固的保盧斯依然抬出希特勒這張王牌,宣稱放棄斯大林格勒是元首明令禁止的。無奈,曼施坦因只好繼續自己單方面的“冬季風暴”。
12月19日,曼施坦因的先頭部隊已經推進到距離第6軍團50公里的地區,但由于希特勒和保盧斯都堅持呆在原地不動,“冬季風暴”除了鳴出幾聲空雷外,根本無法發揮當初設想的作用。曼施坦因營救第6軍團的努力徹底失敗了。
1943年2月2日,包圍圈中的德軍全部投降,伏爾加河畔的斯大林格勒大會戰伴隨著德軍的哀樂和蘇軍的凱歌,畫上了一個沉重而又輝煌的句號。
無可奈何的敗局
沒等斯大林格勒戰場上的硝煙散盡,各地告急的電報已雪片似的飛向德軍最高統帥部。希特勒為了應付當前的危機,特地派了一架聯絡飛機,于1943年2月6日接曼施坦因到元首大本營去與自己會晤。
會晤中,曼施坦因耐心地向希特勒講述了頓河集團軍的現狀和可能遇到的情況,認為以現有的兵力,無論如何都守不住頓河和頓涅茨克地區。如果不放棄,頓河集團軍必將全軍覆沒。
然而,希特勒拒絕了這一要求。曼施坦因據理力爭,但希特勒毫不松動。情急之下,曼施坦因沖口而出,向他的元首喊道:“我的元首,請不要忘記,凡是想要守住一切的人,往往最后會喪失一切,這是戰爭中百試不爽的公理!”希特勒愣了老半天,終于同意頓河集團軍全面后撤。
2月7日中午時分,曼施坦因從德國大本營飛回頓河集團軍總部,立即下達了撤退命令。由于斯大林格勒的作戰任務徹底失敗,頓河集團軍于1943年2月12日改名為南方集團軍。曼施坦因剛想進一步熟悉情況,他的部隊就被蘇軍全部包圍了起來,曼施坦因左突右進,費了好大勁才率領部隊沖了出去。這時,東線戰場的形勢已是越來越惡化了。在失敗的氣氛中,將軍們要求曼施坦因接替希特勒指揮權的呼聲越來越高,偏偏曼施坦因又是一個天不怕、地不怕的人,敢于斗膽直言,經常與希特勒發生激烈的爭吵。因此,希特勒對曼施坦因的忌恨也愈來愈深。
1944年3月25日,曼施坦因要求希特勒允許第1裝甲軍團向西撤退,遭到希特勒的蠻橫拒絕。曼施坦因見無法使元首恢復理智,便以辭職相威脅,希特勒無奈之下,只好同意了曼施坦因的請求。可幾天之后,忍無可忍的帝國元首還是解除了曼施坦因的一切職務。
1944年4月3日,曼施坦因離開南方集團軍司令部,坐上了駛向斯特拉斯堡的火車。同盟國最可怕的軍事對手終于在納粹失敗的前夜結束了他的軍事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