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感的神經能傳遞接觸快感,撫摸引起的快感與一種神經C纖維有關,并且在人類生命的初期,可以醞釀成刺激成長的機制,這是最近瑞典和加拿大的科研人員得出的證明。
表皮的神經纖維能將撫摸感傳遞到大腦,像指端和舌尖顯然比背部和膝部更敏感。人體各部位的觸覺是很不相同的,一些部位對接觸很敏感,另一些部位會害怕搔癢,會對寒冷做出打寒顫或起雞皮疙瘩的反應……但共同點是幾乎都能對疼痛和撫摸等做出反應。瑞典和加拿大的科研人員指出:“到目前為止,人們認為,接觸感是由被包裹有髓鞘質的粗神經纖維傳遞的,疼痛感或溫度感則是由不同程度被包裹有髓鞘質的細神經纖維傳遞的。所以,人們還只是大體上知道皮下感覺傳遞系統(tǒng)的網(wǎng)狀結構。此外,這個皮下感覺傳遞系統(tǒng)還包括第三類神經纖維,我們可以稱之為‘C纖維’。這類不被髓鞘質包裹的細神經纖維對打擊和灼燒沒有感覺,只對撫摸有感覺。”
人的皮膚,包括淺表層或深層皮膚,都包含有許多感覺“傳感器”。接觸感被傳遞到大腦,接受大腦的處理和鑒別。在加拿大的蒙特利爾有一位54歲的女病人,她患的疾病毀壞了她的粗神經纖維。她從3l歲起就失去了觸感,對壓迫和震動都沒有感覺,也感覺不到身上是否蓋有被子。但是,她卻有很細微的感覺,例如,她能感覺到羽毛掃過她的前臂和手背。這時,她雖然辨別不出這種摩擦是一種什么感覺,但卻說這種感覺很舒服。為了弄清楚這種似乎是專門傳遞快感的“C纖維”的作用,科研人員讓患者和志愿者接受核磁共振檢查。檢查結果表明,接受檢查者在被撫摸或輕微摩擦時,不被髓鞘質包裹的細神經纖維都能“進入”腦島區(qū)。而腦島區(qū)恰恰是處理友愛情緒的大腦區(qū)域。
肌膚問的輕輕接觸能使人得到快感,母親和嬰兒之間能很快建立一種對孩子的協(xié)調發(fā)育,是必不可少的。在上個世紀前半期,美國一些孤兒院的條件和嬰兒的營養(yǎng)狀況是很好的,但奇怪的是嬰兒死亡率卻很高。人們發(fā)現(xiàn),這些嬰兒從沒有被撫摸過,也沒有被抱過……最新研究表明,同其他的嬰兒相比,每天被撫摸幾次的嬰兒長得更快,對周圍環(huán)境也適應得更快。這其中,“C纖維”可能起了很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