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媒體輿論的反映和形成是依賴互聯網的各種功能而實現的,并呈現出與傳統大眾傳媒不同的特點。在國內,網上輿論主要是通過下述兩種手段實現的:論壇(BBS)和新聞跟帖。前一種又可以分為網站論壇(指各類網站設立的論壇)和論壇網站(只提供網友上貼帖子單一功能的網站)兩類。因為它們可以迅速而集中地反映公眾的意見和言論,使民間輿論或民意得以展現。
今天,網友言論之活躍之規模已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不論是國內重大事件,還是國際重大事件,均能馬上形成網上輿論,產生巨大的輿論壓力,達到任何部門、機構甚至公眾人物無法忽視的地步,這種狀況是前幾年無法想象的。社會輿論若只是在街談巷議中存在,力量是有限的,但要通過某種媒介集中表現出來,效果就會成倍放大。網上簽名可以視為網上輿論的升級行動,近來我們已多次見到這種形式。輿論是“公眾關于現實社會以及社會中的各種現象、問題所表達的信念、態度、意見和情緒表現的總和,具有相對的一致性、強烈程度和持續性,對社會發展及有關事態的進程產生影響”。我們可以看到,網上輿論對孫志剛一案的最終公正解決,起了不小的推動作用。
網上輿論的形成及其強度的提高,是與互聯網的發展,包括網民數量增長、網站功能擴展成正比的。當20世紀90年代中期互聯網剛剛在中國興起時,網民數量很少,論壇數量也很少,盡管那時已陸續有了“水木清華”(國內第一個基于互聯網的BBS)、四通利方“體育沙龍”等著名論壇,為數不多的網友也能在此暢所欲言,表達各種聲音,但尚未達到足以產生社會影響的地步。隨著中國互聯網的發展,各類網站開設的論壇越來越多,尤其是1999年以后,眾多新聞媒體網站甚至政府網站亦提供這一功能,如人民網的“強國論壇”、新華網的“發展論壇”和“統一論壇”、外交部網站的“外交論壇”等,為網友表達意見提供了園地。目前,不論是網站論壇還是論壇網站,大都已形成針對不同網友興趣需要的眾多類別的論壇群組規模。一些門戶網站由于巨大的流量,還增添了新聞跟帖網友評論的功能,當刊發一條新聞后,網友即可發表自己的看法,每當一個熱點新聞發出后,跟帖評論可以很快達到數百頁、上千頁,即帖子總數可達到成千上萬條。
網上論壇具有以下三大特點:一是新聞的集散地,國際和國內的一些突發新聞和重要新聞都能看到;二是觀點集散地,各種各樣的觀點都有,既有系統的闡述,又有大膽的設想;三是民聲集散地,網民的地域分布、行業分布乃至階層分布都很廣,論壇中能夠聽到各種聲音。用“四面來風,八方來雨”來形容論壇的熱鬧景象或許最為貼切。以往只有權勢階層和知識精英擁有話語權,而網絡論壇這類互聯網功能,則使普通公眾包括弱勢群體、邊緣群體也擁有了某種話語權。近年來有學者以哈貝馬斯的“公共領域”理論對網絡論壇進行了深入研究,認為論壇就是“虛擬空間的公共領域”。
傳統的大眾傳播模式是一點對多點的單向傳播,處于信息發送端的是有組織的專業傳播機構及其專業人員,處于接受端的是龐大的不確定的受眾。在大眾傳播史上,報紙、廣播、電視等媒體的誕生都在一定程度上引發了傳播變革,但這幾次變革的主角都集中在傳播者一端,受眾只是被動地適應潮流。而網絡傳播集各種傳播模式于一身,模糊了傳播者和受眾的界限,因此,在網絡傳播變革中,受眾與傳播者處于同等地位,參與網絡傳播者既是信息的傳播者同時又是接受者,這就給社會輿論帶來了變化。
在傳統的大眾傳播環境中,公眾的“知情權”和“告訴權”是通過大眾媒體來實現的。大眾傳媒同時還為民眾與政府,以及為不同的社會階層和利益集團之間提供了協商對話的渠道。在這里,新聞自由和言論自由是發揮民眾參與功能的先決條件。但是在任何社會制度下,新聞自由和言論自由都是有限的,因此大眾傳媒的參與功能也大打折扣。相對而言,因特網向用戶提供了更為自由的空間,因而也提供了更為暢通的渠道。隨著萬維網和瀏覽器的開發和普及,上網“沖浪”者也越來越多。只要你有足夠的時間和金錢,就可以瀏覽世界上任何一份上網報紙或雜志,收聽收看到世界上任何一家電臺、電視臺的網上節目。這就是說,網絡在將傳統大眾傳媒的覆蓋面擴大到整個世界的同時,也將所有的這些媒介呈現在用戶面前,供用戶自由選擇。這里,用戶的自由是空前的。因特網采用統一的TCP/IP協議,將網絡上不同的計算機和操作系統連接起來,用戶可以登錄到與網絡相連的任何一臺主機上與他人共享信息和資源。因此可以說在網絡傳播中受眾真正得到了獲取信息的平等權利,而信息交流權利的平等化和大眾化,正是網絡傳播技術進步的標志之一。在傳統的大眾傳播時代雖然各種傳統傳媒提供越來越多、越來越豐富的信息,但是并不是每一個成員都可以隨時隨地地獲取這些信息,他們受到所處的不同國家、地區以及所屬的不同階層、文化水平和社會地位的種種限制。而跨越時空的網絡傳播其透明度則有很大的提高,絕大多數網絡信息是對所有網民公開的,以因特網作為一個自由的信息平臺,公眾的意見可以迅速、及時、充分地反饋到有關部門。在我國的廉政建設中,因特網為公民和輿論發揮監督作用提供了新的途徑。
但是,因特網在給我們帶來極大自由傳播空間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滋長了噪音,而且這種噪音在數量和危害程度上遠遠超過了其他傳播方式所帶來的噪音。網絡傳播的主體是單個的網民,而決定網民個人傳播行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性格愛好、受教育程度、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個人經歷、政治態度、價值觀念、信息處理技術水平等。毫無疑問,在這些方面每個人各有不同,然而,網絡給了他們平等發言的權利,林林總總的人傳播林林總總的信息,自然有真有假,有好有壞,良莠不齊。同時,網民還抱有不同程度的匿名心理,不對自己的傳播行為負責。在網絡上誰都可以成為傳播者,使得傳播權利被分散化、多極化,傳播責任被淡化、模糊化。從信息傳播的內容而言,網絡上的虛假信息、不良信息和不為受眾所需要的信息成為困擾我們網絡傳播中的噪音。在網絡傳播中,噪音的最直接表現形態就是虛假信息、不良信息和有害信息。這種現象的存在,勢必影響甚至破壞正常的輿論監督作用的發揮,必須加以控制與引導。
新聞工作者的傳統職能之一是采集信息并有選擇地發送給受眾。盡管隨著越來越多的信息可以不通過傳統媒體而通過網絡直接到達受眾,新聞工作者不再擁有唯一的決定權,他們的“把關人”的地位受到了挑戰,但是另一方面,隨著信息供應量的增加,幫助用戶選擇有用的、可信的、正確的信息變得越來越重要。目前網絡所提供的信息已經遠遠超過任何個人的實際需要和接受能力,特別是當網上出現大量相互矛盾的信息,受眾會感到難辨真假而無所適從。由于傳統大眾傳播媒介多年來形成了自己的質量標準和優良傳統,并將此帶進自己的網絡版,在這個信息自由流通的世界,在這個信息爆炸的年代,它們的輿論引導作用就因多年形成的“品牌”效應而自然而然地凸顯出來。在網絡傳播中,新聞工作者的職能將向“過濾器”轉變,將成為網上沖浪者最可信賴的向導。他們通過自己的采訪調查和對網絡上傳播的信息進行核對,保證新聞報道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客觀公正,同時幫助受眾在信息狂潮中選擇那些正確的、健康的和有用的信息,而受眾到傳統傳媒網站也可以對其他新聞來源提供的信息進行證實或證偽。
新聞工作者的另一傳統職能是通過評論幫助受眾對所獲得的信息所反映的現象作出正確的判斷和評價,形成正確的輿論導向。網絡傳播的自由,帶來了輿論的分散和多元。當網絡出現一些似是而非和極端化的言論時,一些帶有偏見的受眾往往會從對自己有利的信息源中得出不正確的結論。這時,對錯誤言論展開批評,對有害言論進行駁斥,對不負責任的言論進行疏導的重任就自然而然地落在具有社會責任感的新聞工作者的肩上。
總之,只要我們充分了解和掌握網絡媒體的功能和特點,合理運用和發揮網絡媒體的作用,嚴格把握和引導網絡媒體的信息內容,就能更充分地調動廣大公眾參與到輿論監督活動中,從而更好地為我國的廉政建設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