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4月中旬以來,一個英雄的名字——任長霞,在中華大地上被廣為傳誦。她的模范事跡和崇高精神,感動了登封,感動了河南,感動了中國。在全國范圍內,各行各業都迅速掀起了一個學習任長霞同志的熱潮。這種前所未有局面的出現,與新聞界以飽滿的熱情、宏大的聲勢和廣泛深入的宣傳是分不開的。而新聞界對任長霞的宣傳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又與他們在如何宣傳好新時期重大人物典型上進行有益的探索和實踐是分不開的。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任長霞的成功宣傳,是新時期重大人物典型宣傳的一次突破,是落實“三貼近”原則的一次有效實踐,是新時期推進新聞改革結出的一個碩果。
中央媒體與地方媒體、傳統媒體與現代媒體、平面媒體與網絡媒體同臺競技,形成整體合力,是這次宣傳取得成功的一個基點
過去重大典型報道的宣傳,似乎都是主流媒體的事,且各媒體大多是用新華社的通稿,統一口徑,統一聲音,一稿通天下。而這次對任長霞的報道,30多家媒體記者云集登封,既有人民日報、新華社等“龍頭老大”,也有南方周末、新京報、京華時報等市場化都市報,既有光明日報、中央電視臺等傳統媒體,也有人民網、新華網、中青網等新興網站。另外,省、市兩級媒體的數家報紙、電視臺及網站也在其中,不僅規模空前,同時也調動了特色各異、生動活潑的多種新聞形式,這就為宣傳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在同一平臺上,進行同題采訪和作文,無疑也給各路記者及所屬媒體增加了巨大壓力,促使記者們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一頭扎進采訪中,深入挖掘報道素材,認真提煉新聞主題,并在追求自己的特色上“八仙過海,各顯其能”。
6月3日,《人民日報》充滿激情地在一版發了導讀,用整版篇幅報道任長霞的感人事跡。第二天,又把任長霞兩年前做客人民網強國論壇,與網友暢談人生追求的實錄,在一版頭題予以重放,并刊發了幾乎一個整版的網友留言。在重大典型報道中首次如此大規模地進行報、網的互動,這在《人民日報》的歷史上可謂“破天荒”。
新華社在寫作上也有獨到的創新。《警察任長霞》運用戲曲、電影手法,“如雷、如火、如水、如霞”,用詩一樣的言語講述任長霞的故事。新華社還發揮特長,連續、滾動播發的40多條相關新聞,環環相扣,追求厚重和深刻,并采寫了“任長霞生命的最后36小時”等多篇獨家新聞。
過去,從來沒有聽說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報道哪個典型人物時,會播放主人公所唱的歌,而這次卻播放了任長霞所唱的豫劇“誰說女子不如男”。《新聞聯播》里任長霞這個唱段,不僅感動了無數觀眾,也首次實現了嚴肅新聞節目里文藝宣傳形式和新聞宣傳形式的有機結合;中央電視臺4個欄目一起上,連續6天不間斷播出一個先進典型,這也是前所未有的;金牌欄目《面對面》過去鏡頭都是對著主人公,這次則對準了老百姓。
《南方周末》、《新京報》則發揮都市報特長,單從標題就可窺一斑:“任長霞傳奇”、“14萬百姓淚別長霞”……他們則更多地把角度對準了人民群眾的反應,并保持了其獨特細膩的敘事風格,贏得了一片叫好聲。
在這場空前的新聞大戰中,地方媒體也不示弱:《河南日報》幾乎調動了所有的新聞資源,通訊、評論、圖片、網絡、所屬報刊一起上。7天采訪歸來,繼長篇通訊《公安局長的榜樣任長霞》、評論《高懷清抱勵后人》發表后,各地、各行各業開展學習的情況反映以專欄的形式緊緊跟上。隨后,又組織策劃了以4個整版的規模,分別報道了同窗眼中的任長霞、戰友眼中的任長霞、親人眼中的任長霞和百姓眼中的任長霞,以大半個版報道了網民反應,并在一版開辟《向任長霞學習》專欄,組織撰寫了系列評論。河南報業網則開通網上專題,收錄所有的有關任長霞的報道,設置留言板。所屬《大河報》、《河南法制報》均在重要位置連續刊發任長霞事跡相關報道。這種全方位、多角度,幾乎以鋪天蓋地之勢對重大人物典型進行的報道,在省級黨報中也是前所未有的。
但記者們沒忘記集體智慧的火花能產生更亮的光芒。于是在采訪中就有了人民日報、河南日報的聯合,《焦點訪談》和《中原焦點》的共同“聚焦”,新華網、人民網、央視國際、中國網、中青網5家網站的合作,中國網的苗燕和解放軍報的洪文軍互讓共用一臺電腦……于是就有了《啄木鳥》雜志編撰的《任長霞》一書6天時間就出版發行。傳統媒體、平面媒體、電視廣播媒體、新興網絡媒體又成了一家人。
正是中央媒體、省級媒體的同步采訪,網絡媒體與傳統媒體的互動,以及都市報的加盟,使得這次新聞報道異彩紛呈,給全國人民提供了一道新聞大餐、情感盛宴。另外,這種“整合”式的報道,無論是從報道內容、規模,還是報道形式、方法,都有所創新,取得了很好的宣傳效果。
結論:在各種媒體快速發展的今天,新聞宣傳報道光靠幾家媒體來孤軍作戰,光靠一兩篇報道已很難形成強大的輿論聲勢。必須所有媒體發揮個性,各展所長,相互學習相互補充,才能使新聞宣傳報道既有主調又有和聲,既有領唱又有伴唱,讓主旋律在多種合唱的伴奏中凸顯出來、高亢起來。
網絡媒體的首次直接參與,并憑借其自身的時效性、交互性、開放性、生動性、易保存性、易檢索性和多媒體性等,在宣傳任長霞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是這次宣傳取得成功的一個亮點
我們知道,傳統媒體中,對某一事件的報道做得再大再集中,其信息承載量仍然有限。而海量,是網絡信息儲存的最大特點。網絡沒有版面和時段限制,有巨大的儲存和再現功能,網絡的超鏈接,能方便快捷地匯總、整合所有相關信息。很多讀者在看了報紙、電視后,仍感到意猶未盡,就從網絡上搜索信息。
以新華網為例。6月2日,新華網首頁頭條位置刊發《人民的好衛士——任長霞》鏈接專題,并配發“任長霞,何許人也?”的情況介紹和網民熱評。同時刊發組圖“生活中的任長霞”,配發《任長霞丈夫詩一首》和《網民獻詩獻花》。6月3日,新華網根據網民的談論焦點,在首頁刊發特別制作的大頭條《登封十幾萬群眾自發送別任長霞說明了什么》,并配發了《媒體、網民憶長霞》、《尋訪長霞足跡記者接受心靈洗禮》等專題文章和網民評論。6月7日推出大型新聞調查《我心中的任長霞》。其給讀者提供的信息量,超過多家平面媒體的總和。
從6月3日起到6月5日中午12時,央視國際關于任長霞專題的訪問量總計15萬人次。任長霞專題發布的當天,新華網的訪問量就增加了3萬多人次。中國網的《鶯舞長空、風采長霞》專題報道的點擊率達到93萬人次。中青網的網上任長霞紀念館吸引70多萬人次參觀。
一位業內人士說,網友的反應太強烈了,這在平常是不多見的。可以說,任長霞激起的網上旺盛人氣,在中國互聯網上是少見的。網上大量的任長霞事跡的感人情節,讓網民過足了癮,他們紛紛發表新聞跟帖、評論和獻詩獻花:“一位富有人情味的英雄,一位讓人感動親切的英雄,一位老百姓自己的英雄”、“長霞,你別走。我總在想,蒼天何在,為什么讓這樣一個人間天使早早地離開人間!”、“讓長霞精神照亮我們的心靈。她永遠活在我們心中!”在雙向道的信息高速公路上,讀者很容易就參與了網絡的互動,真情、質樸的話語撲面而來。有的跟帖從某種意義上說,已成為報道的一個組成部分。
網絡媒體不但使讀者對新聞即時反饋有了渠道,同時也擁有了對新聞事件進行“評論”的平臺。對任長霞事跡不同的解讀,評判也會有所不同。通過大家的討論、交流,讀者的意見能快速整合成社會輿論,像“長霞催人好好‘想一想’,好好想一想黨和人民的重托,想一想共產黨人肩負的責任,想一想應有怎樣的人生追求、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這些問題想清楚了、想正確了,就能激勵和保持蓬勃朝氣、昂揚銳氣、浩然正氣,書寫共產黨人的壯麗篇章。”這時的網絡讀者已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讀者,所提問題引發的思考,其在新聞事件中發揮著積極的推動作用,這是傳統媒體所不能企及的。
新華網為了更好地引導網民,積極組織專題點評《人民的好衛士》、《網民:我們要的不只是一個任長霞》、《從“任長霞不是最好的”說開去》、《不能容忍對任長霞的詆毀和調侃!》等。擇優發表《讀任長霞,我為什么淚水潸然?》、《做一個好官并不難》、《兩個公安局長何以有天壤之別?》、《讓英雄“早些”走近我們》等評論文章,對任長霞的崇高精神進行引導和概括,把長霞精神的學習引向更深層次,引起了讀者的思考,使論壇持續“高溫不退”,網上點擊率高達47%。
另外,網絡報道形式的多樣性,也是傳統媒體無法企及的。比如中青網開辦了任長霞事跡紀念館,推薦網民談話,增添網民留言,設置網上鮮花、獻歌以寄托哀思等多種形式,并把任長霞的影音資料歸類上網,方便讀者與媒體的互動。人民日報、河南日報等媒體還實現了報網聯動,把網民的許多感人至深的留言、跟帖、評論等發了出來,引起更大范圍的共鳴。
結論:重大典型宣傳,網上宣傳聲勢之大前所未有,表現形式之豐富前所未有,網民反響之強烈前所未有。在已有近一億網民的中國,互聯網將來必將成為一個宣傳主流陣地。所以,新聞宣傳要擴大覆蓋面、增強影響力,必須要轉變宣傳報道思維方式,主動占領互聯網這個新興陣地。
落實“三貼近”,擯棄“高大全”,以真實的事跡、生動的細節、感人的情節,展示一個真實可信、有血有肉的英雄,是這次宣傳取得成功的一個著力點
偉大的變革時代,必將產生代表這個時代的典型人物。作為站在時代潮頭的記錄者,理應客觀、真實、全面地反映時代人物,弘揚時代精神。然而,我們的重大典型宣傳過去或多或少地有臉譜化、概念化傾向,缺乏個性和生動,無法引起群眾的共鳴。任長霞的宣傳報道,因為記者采訪深入,掌握的材料豐富,不拔高、不矯飾,用質樸無華的文筆,用大量感人的事例,生動具體的細節,原汁原味地塑造了一個新時代公安干警的形象,普通而不平凡,平實而不平淡。娓娓道來,使讀者感到真實親切、可親可敬,所以打動了無數的人。
重大典型宣傳要得到群眾的認可,受到群眾的歡迎,記者必須具有崇高的職業精神,滿懷對人民群眾的深厚感情。要打動別人,必須自己首先傾注真情。包括筆者在內,這次參加采訪的記者都到了任長霞同志生前生活、工作、戰斗過的地方,都與任長霞同志幫助過的受害人、上訪者進行了面對面的座談,并自發吊唁了英烈,向英雄敬獻花圈花籃,向英雄的親人、撫養的孤女、貧困群眾捐款捐物。采訪中,記者真切感受到了人民群眾對任長霞同志發自肺腑的擁護和熱愛。這是一次體驗感動、傳播感動的過程。
記者首先被感動了,才有報道中眾多感人的細節和情節:
寫任長霞對老百姓發自內心的感情:看完申訴材料,任長霞把手伸到陳秀英(上訪者)蓬亂的頭發里,當摸到尚未痊愈的巨大傷口時,任長霞大聲“咦”了一聲:“人呢?”
“跑了!一年多了,沒人管!”
“跑到天涯海角,也要把他抓回來!”聽到這句話,陳秀英的眼淚“刷”地就下來了。
寫任長霞的機智多謀:任長霞不動聲色,拿出孫(嫌犯)在現場丟失的一個指甲剪,不慌不忙地剪起了指甲。隨著“咔嘣”、“咔嘣”的聲響,孫某頭上冒出了冷汗,心理防線終于崩潰!
表現任長霞的兒女情長:好久沒回家的任長霞匆匆趕來,挨父親坐下。吃著吃著,竟撲簌簌地落起淚來。她哭著對母親說:“不是女兒不孝,實在是有那么多的事擱在那兒,等著我去辦哪!”
任長霞個性化言語的表現,讀來也催人淚下:“也許在常人眼里,我只是一個冷漠無情的公安局長,但我首先是個女人。在我的內心深處,無時無刻不在涌動著幾乎所有女孩子都有的那種親情和母愛,只是我無法把它給我的家人。”
要避免片面化、抽象化,不能隨意拔高。要寫出一個真實可信、有血有肉的英雄來。正因為記者們事先都為自己提出了這樣的要求,所以,任長霞穿著警服的藝術照,偵破大案后高興得翻跟頭,案件陷入僵局時要煙抽,乃至初入警時因個頭矮差點被拒之門外等細節,甚至任長霞對家人的幾近苛刻,都被記者納入視線。許多讀者認為任長霞的事跡真實可信,太感動人。一位網民在給采訪記者的信中寫道:說實在的,多少年來,我已不大相信記者的眼睛了。但當這個普通的公安局長被老百姓真情相送的時候,當一個個百姓淚滿衣衫的時候,我情感的波瀾被你們打動!盈盈的淚水在心里涌動的時候,我終于不得不再次凝聚在你們的字里行間中,不得不陷入你們的情緒中,你用什么感動了我:永恒的彩霞,永遠的正義!
結論:“三貼近”,是改進新聞宣傳尤其是重大典型宣傳的重要突破口。新聞工作者要使自己所寫的東西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必須做到深入實際、深入生活、深入群眾。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把新聞工作的視點對準現實生活,聚焦豐富多彩的群眾實踐、生活場景,挖掘生動事實,汲取新鮮營養,才能使我們的新聞宣傳更加入情入理,富有生活色彩,充滿生活氣息,賦予正確輿論導向以鮮活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