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報道是地市報紙的一項重要內容,尤其是地市報紙中的晚報,文化報道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很多地市報紙對這一塊并不重視,之所以不重視,是因為很難為自己拿出一個恰當的定位。
怎么給地市報紙的文化報道定位,近年來,我們做了一些探討,并付諸于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總結出幾條經驗,與同仁商榷——站在全國看地方:著眼大文化;注目地方先進文化;挖掘傳統文化。同時注意:文化報道不能僅僅拘泥于純文化,而應讓文化與社會充分結合起來——不走向社會,不了解社會對文化的需求態勢,文化報道就活不起來。
這其中,我們做得最成功的應屬“依托傳統文化,激活地市報紙文化報道”。本文將重點予以論述。
一、站在全國看地方:著眼大文化;注目地方先進文化
地市報紙的文化報道不能僅僅局限于動態的“小文化”,應著眼于“大文化”——只有著眼于“大文化”才能辦出自己的特色。
地市報紙的“大文化”是什么?怎么搞?2000年,我們對這一問題進行反復思考、研究,決定把這個“大文化”定位于“站在全國看地方”。把地方上的文化現象放在全國大文化的背景里,從中去發現它的新聞價值。
南陽是全國“曲藝之鄉”,又是曲劇的發源地,但近幾年這里的戲曲藝術卻日漸西落,原因何在?我們走訪了幾家劇團的負責人、主要演職人員、新老戲迷及普通百姓,最后把這些素材融化在全國戲劇的海洋里,寫出了《南陽戲曲何日突出重圍》系列報道,見報后很受讀者歡迎,尤其在南陽戲曲界震動很大,并獲得南陽市“五個一工程獎”。
經濟發達,文化不一定發達,小地方也有先進文化生存的沃土,有時恰恰能孕育出先進文化。能否發現,關鍵在一個記者的新聞眼是否犀利。地市報紙不能好高騖遠,要緊緊抓住本地的先進文化大力弘揚。
筆者在采訪中發現方城縣的群眾文化搞得紅紅火火,是縣域先進文化的一個縮影,在全國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基于此,采寫了《聚焦方城文化現象》一文,見報后反響很大,并引起了當地文化主管部門的重視。
二、依托傳統文化,激活地市報紙文化報道
作為地市級報紙,“傳統文化”不能丟。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個地域的“傳統文化”與這個地域人的思想觀念、思維模式有著絲絲縷縷的聯系,因此“傳統文化”地域性比較強,它在地市級城鎮擁有較大的讀者群。從社會價值看,宣傳“傳統文化”對樹立這個地域人的民族自豪感、榮譽感,對這個地域先進文化的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對“傳統文化”的報道,要傳遞出古老文化的底蘊,做到古為今用,具體到實際操作上,要根據不同的載體選擇不同的運作(報道)方式。
1.把讀者熟知而被社會淡化的傳統文化推向前臺。這類報道風險性較大,搞不好就不僅僅是無功而返;但是,一旦運作成功,其反響也將是巨大的,比如:
諸葛亮是南陽的歷史,也是南陽的現代。但因為種種原因,現代的南陽人沒有很好利用諸葛亮這一文化品牌。我們認為重點宣傳諸葛亮,不僅能贏得可觀的讀者群,說不定還能為南陽充分利用諸葛亮打個前站,作個輿論鋪墊。有了這一思想基礎,總編輯包廷懷直接運作,深入分析諸葛亮問題上南陽與襄陽在思想觀念、認識程度、史料研究、宣傳公關、資金投入、經濟效益諸方面的差距,于2002年隆重推出大型系列報道《我們怎樣利用諸葛亮》。報道甫一推出,就產生了巨大的反響。緊接著,又推出專家研究文章《諸葛亮草廬南陽襄陽之爭形成的歷史淵源與發展概況》。與此同時,開辟了“我們怎樣利用諸葛亮”讀者熱線,舉辦網上評論,刊登網友文章,讓廣大讀者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
成功,給了我們信心。經過充分準備,我們又隆重推出南陽漢子張文斌“單騎宣傳南陽躬耕地七省行”活動。“七省行”歷時近兩個月,走過河南、安徽、江蘇、湖北、陜西、四川等7省,行程數千公里,每到一處,都引起當地媒體、民眾的強烈關注。
2.挖掘本地風土人情,尋找人們意識深處一直關注的傳統文化。風土人情,是中國人的“文化情結”,尤其是文化積淀豐厚的地域,人們更是對當地的風土人情懷有深深的眷戀,對逐漸遠去的風土人情甚至有一種獨特的依戀與失落。這類報道,是為了滿足人們精神層面的需求,挖掘不易,但一旦成功,影響是巨大的。2000年至2002年,我們相繼推出的《南陽街巷趣話》、《南陽名小吃雜趣》、《南陽民居建筑群巡禮》等系列報道,時至今日不少讀者還在津津樂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