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輿論監督,人們怎么也不會想到,個別廠家在浙江金華生產的鮮火腿竟然用劇毒農藥敵敵畏浸泡過;如果不是輿論監督,人們怎么也不會想到,在“醋都”山西清徐竟然有人用色素和醋酸勾兌“老陳醋”;如果沒有輿論監督,人們也絕想不到,重慶傳統風味的某些火鍋底料竟然添加了石蠟……
可以說,在如今中國社會,輿論監督已滲透到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正受到廣大讀者、觀眾越來越多的關注和喜愛,其作用日益凸顯。溫家寶總理在今年的“兩會”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作出了“要接受新聞輿論和社會公眾監督”的鄭重承諾,說明了黨和政府對輿論監督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同時也是對新聞工作者工作的肯定、鼓勵和鞭策。如何不負黨的重托和人民的期望,進一步搞好輿論監督,更好地發揮其積極作用,是新聞工作者當前和今后需要認真研究、努力實踐的重要課題。
第一,輿論監督要堅持黨性原則,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在輿論監督過程中體現和實踐“三個代表”。黨和人民賦予了新聞工作者監督的權利。新聞工作者要正確運用和行使這種權利,必須依據法律法規行事,必須服從和服務于全黨、全國和地方、企業工作的大局,必須站在“三個代表”的高度,把輿論監督的重點放在促進先進生產力的發展、弘揚社會主義的先進文化以及實現好、發展好和維護好人民的利益上。中央電視臺以輿論監督為主打內容的《焦點訪談》、《每周質量報告》等欄目,從服從和服務于改革、發展和穩定的大局出發,切實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從人民群眾生活中的油鹽醬醋、農村的種子化肥、農民工工資、企業改制以及政府職能部門的行政作為等方面入手,加大輿論監督力度,對存在的各種問題進行大膽的揭露和曝光,有力地震懾了違法犯罪行為,維護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促進了政府職能的轉變和效率的提高,受到了人民群眾和廣大觀眾的高度贊揚。
第二,搞好輿論監督要打好主動仗,貼近群眾、貼近基層、貼近實際,善于發現問題,善于調查研究。發現問題是搞好輿論監督的前提,而發現問題很大程度上就是揭“蓋子”。有些問題很容易發現,有些問題由于見不得陽光往往深藏不露,“蓋子”很難揭開。即使容易發現的問題,要弄清它的來龍去脈也要下一番工夫,甚至費一番周折。所以,新聞工作者要發現問題,弄清事實真相,就要撲下身子,放下架子。所謂撲下身子,就是要深入調查研究,走近當事人、走近相關群眾,拉近與被訪者的心理距離,讓被訪者說實話、透實情。有時還需要放下架子,不要記者的“名分”,“微服私訪”,甚至需要有一種入虎穴、擒虎子的大無畏精神。再者,了解問題要深入、全面,既了解持相同意見的人,又了解持不同意見的人;既了解問題的結果,又了解問題的發展過程、起因和背景,以及今后的發展趨勢。
第三,輿論監督要做到客觀公正,實事求是。不少輿論監督報道,往往涉及重大題材,社會影響深遠,而且直接牽動個人或團體的切身利益;如果此類報道與事實有出入或失之偏頗,就會給當事人、部門或單位造成嚴重的社會影響或重大的政治、經濟損失。這就要求新聞工作者既要勇于承擔自己肩負的社會責任,敢于揭露矛盾、觸及問題,又要尊重事實,客觀公正。在報道中,即使對所反映的現象多么深惡痛絕,也要用事實說話。尤其對自己把握不準,需要由司法和權威部門或專家做出結論的問題,一定要認真咨詢,小心求證。不可為追求轟動效應而倉促行事,或片面報道,或添枝加葉,或妄加評論,以致失信于讀者、觀眾,陷自己于被動,甚而惹上官司。
第四,輿論監督貴在抓帶有傾向性的問題,防微杜漸,做到及時引導。新聞工作者要有敏銳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要善于發現當前政治、經濟、文化活動和社會生活中出現的不良苗頭,做好事前監督,及時調查報道,防止問題向更壞的方向發展,促使其向好的方向轉化。
第五,要注重追蹤和連續報道,關注事態的發展和問題的解決。輿論監督不是目的。目的是通過監督,使我們克服缺點、糾正錯誤,扶正祛邪、揚善抑惡,解決問題、促進工作。如果監督不到位,缺乏連續性,很可能轟動一時,然后迫于阻力,使問題久拖不決,以致無聲無息,不了了之。這顯然不能達到輿論監督的最終目的,甚至會動搖人們對新聞媒體的信賴。只有做到有始有終,才能促成問題的真正解決,才能給廣大讀者、觀眾一個圓滿的交代。
第六,要增強判斷力和預見性,防止輿論監督中的負效應。江澤民同志曾指出:“輿論導向正確,是黨和人民之福;輿論導向錯誤,是黨和人民之禍。”輿論監督不是有聞必錄,其本身帶有明顯的傾向性。它從另一個方面告訴人們不該做什么,而應該做什么。因此,采寫批評性報道時,應該預見到報道可能產生的效果。尤其報道一些突發性、敏感性的事件,要充分考慮到問題的復雜性,多方聽取意見,多維思考和換位思考,以防激化矛盾,造成不良的社會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