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使戰略定位更加健全,并難以被競爭者模仿,我們就必須進行“取舍”。
當你正走向一個獨持而有利的定位時,你必須考慮到自己所設定的競爭方向是否與競爭者不同。因為如果你真的能大小通吃的話,競爭者勢必也能夠立即模仿、跟進。
康柏模仿戴爾之敗
戴爾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它在市場動向的把握上非常敏銳。在個人電腦流行的早期,消費者需要很多技術支援,也需要許多銷售上的協助。但是,隨著電腦越來越普及,前面所說的技術上的支援和銷售上的協助就顯得不再重要了。此時,戴爾審時度勢,決定直接通過網絡下單,向大公司爭取生意,以此種方式成功地開創了電腦直銷市場。其競爭者康柏也曾經有過清晰的戰略,但是,后來在看到戴爾的成功后也跟著加入了直銷市場。結果,自己原有的組織不光做不到戴爾那樣的成功,反而還得罪了原來的經銷商,可謂“賠了夫人又折兵”。至于另一家電腦公司迪吉多,則試圖要提供所有的服務,結果也遭到了失敗。這些都是戰略上的失敗。或許,你會認為:他們的失敗之處可能在于營運。但是,實際上,它們的失誤不在于細節,真正的問題是:它們缺乏特色!相對于IBM這樣的巨人而言,它們都太“渺小”,根本無法立足于市場。反之,IBM在整合上卻很有組織和效率。
還以戴爾為例:戴爾的直銷本來一直做得不錯,但是它后來出了一記“昏招”——決定做零售,幸好它抽身很快(但還是虧損了不少),公司才得以保存下來。經歷了這個教訓之后,戴爾現在專注于”直銷”。
不同的競爭方式是不能彼此相容的,你必須選擇自己要走的路線,這就是“取舍”。“取舍”將使得模仿變得困難,因為模仿者會因此侵蝕自己的優勢。康柏想要模仿戴爾,卻既把自己的戰略搞砸了,也把客戶給得罪了。
學會“限制”你的目標
那么,究竟該如何取舍呢?
取舍有幾種不同的形式:無可取代的特色;最佳價值鏈的差異性;形象沖突;品牌名聲;內部控制的設限。康柏所遭遇的問題是,它想要做的太多,而無法讓所有的員工朝著一致的方向前進,這就是他們無法清晰地進行定位的原因了。因此,你不僅要設限、設定目標、修改你的競爭方向,在下定決心之前,你還要了解你所做的取舍。
取舍,即是確定你所不要做的事情。做決策的考驗之一即是澄清:“什么是你不想做的事?”你可以在30秒內問兩三個問題,就可以弄清楚該如何決策。首先,你先要問自己一個客觀的問題:“你的獨特定位在哪里?”然后再問:“你在哪個部門服務?”、“你從不打電話給哪個客戶,”、“你不提供什么服務?”接下來,答案就揭曉了。
戰略,就是對你所想達成的目標設定限制。你的直覺可能會告訴你:“設限意味著無法快速成長,意味著潛能降低。”然而,我們卻不斷發覺:這并非事實。設限,是為了讓你的企業得以壯大。當你設限之后,才有真正的優勢、主控權。“有設限才有成長”,“有所為才有所不為”,這是很辯證的法則。失敗的典型例子都是基于這樣一個觀點:放寬限制才能獲得成長。
日本企業的“后模仿”之困
自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日本經濟陷入了持久的萎靡狀態,很多企業到目前為止尚未走出困境。這種狀況不是一天造成的,很多日本企業沒有認識到自己正處于“戰略困境”中。日本公司過去以實際營運優勢成功崛起,他們在模仿西方產品方面很在行,并且創造了許多生產管理方面的優勢。“模仿”戰略在一段時間內非常有效并非常符合日本的企業文化,模仿一度是它們得以成功的重要因素。然而,在市場成長緩慢的今天,日本企業普遍缺乏重新進行戰略定位的能力,這使得它們深陷困境。面對這樣的挑戰,很多日本企業在檢討自己過去的戰略定位,并力圖扭轉乾坤。有跡象顯示,許多日本企業正在做實質性的調整。